普通话是中国北方人说的口语,民国时期叫国语。国语再往前叫官话,英文是Mandarin(满大人)。英文里,Mandarin(普通话)和Manchu(满文)是对应的,因此Mandarin是满语,也就是“胡语”。
那Mandarin又来自哪里?
普通话起源于元朝,当时叫官话,是用蒙古文创造的。这里说的蒙古文不是现在的蒙古文,而是元朝的八思巴文字,也叫八思巴字母,是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国师八思巴制定的。可以说没有八思巴字母,就没有官话,也就没有今天的普通话。
在使用八思巴文字之前,中国没有统一的口语。一个国家要统一口语,有三个必要条件:
一、必须使用代表说话声音的符号(字母)写白话文。使用汉字不行。秦始皇书同文了两千年,至今中国也没有完全统一口语。
二、不能大多数人是文盲。两千年前,统一了欧洲的凯撒大帝,用拉丁文书同文(拉丁文是字母文字),欧洲也没有统一口语,原因是那时候的欧洲人绝大多数不识字。
三、统一口语需要一定的时间。小国统一口语相对容易,大国统一口语往往需要几代人的时间。
由于八思巴文字是字母文字,以元大都(现在的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口语开始统一。根据史料记载,元朝创建了24400所各级官学,平均每2600人拥有一所学校。因此有“书院之设莫盛于元”的说法。虽然元朝时间较短,只有近一百年,但是官话在中国北方已经初具规模。
明朝赶走了元朝,废除八思巴字母,改用汉字。明朝官方重新使用文言文;民间开始用汉字写官话,这是白话文的开始。
清朝灭了明朝,官方使用满文写官话。民间继续用汉字(白话文)写官话。这时候的官话是一语双文;官方满文是主流;民间白话文不登大雅之堂。由于满文是字母文字,清朝统治近三百年,官话在中国北方又一次大发展。
清朝退位,民国废除满文,改用汉字。夫子们希望像明朝一样继续使用文言文。这些人不知道明朝官方不使用白话文,是因为白话文刚刚出现,还不成气候。清朝官方不使用白话文,是因为他们用满文。
民国时期及时制定了注音字母,汉字有了注音字母,对口语有一定的规范作用,虽然效果差了些,总比没有规范好。官话有满大人的色彩,民国政府就改官话叫国语。Mandarin无法改,只能随他去了。
新中国又进了一步,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不仅比注音字母效率高,而且使用的是国际通行的拉丁字母,现在汉语拼音已经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正式命名为普通话。
准确地说,有了蒙古文,也就是八思巴字母,中国才有了官话,也才有了今天的普通话。八思巴字母只有元朝使用,当时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已经分裂,各自为政。因此可以说,八思巴字母是中国最早的字母文字。官话经过元、明、清、民国、新中国,才变成了现在的普通话。
从历史的角度看,普通话并非中原“正声”,如果让过去的士大夫来听,普通话就是塞北的“胡音”。假使有一位唐宋时期的老夫子穿越到现在,看到人们都在说普通话,他一定会气的捶胸顿足,涕泪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