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公益日 :我为什么要捐钱给你?

*本文转载于南都观察家,ID:naradainsights 内文有删减

99公益日已经进入尾声,各大公益项目和公益组织的筹款和配捐成果大势已定,持续3天的公益盛会即将落下帷幕。

在公益与社交逐渐融合的时代,看着朋友圈风起云涌的筹款信息,回想“2019年上半年网友捐款18亿”的新闻,捐款捐物(包括非实物捐赠)已经成了日常操作。

当捐款与人人都密切相关,关于“公益”、“慈善”,我们应该知道什么?

01

为什么不直接捐给需要帮助的人?

现代社会,“捐助”,无论是出钱还是出力,都面临着更复杂的情况。

1.公益机构更能知晓受助群体在何方,从而提供解决方案。关于受助对象,前期调研、筹集资源、确认受助对象、分配资源等等步骤本身已经足够复杂,这些步骤的范围也更加辽阔,因此需要专业的支持。试想,如果没有公益组织、媒体等机构的调查和报道,你如何能认识、了解那些被遗忘在边缘的人群?又如何能“直接把钱给需要帮助的人”?

2.现代慈善对公益组织有着更有效的监督。争议之所以发生,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对善款接收方的监督。个人发起的求助并不等于公益组织的募捐。个人求助只能依靠当事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来制约,而慈善募捐则由大量法律法规予以规制。

3.公益组织更有助于合理分配公益资源。公益资源也并不一定会全部以现金的形式交付给受助方。比如对于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在于后续的如赋权、技能提升等工作,这些都不是简单给钱就能完成的。

02

怎么能知道公益组织没有乱花我捐的钱呢?

记得“罗尔事件”时,有人说,“很多时候不是做人太冷漠,就是怕善心被利用”。现代公益机构是有着完善的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的,有疑问就可以去取证和质疑。

1.公益机构受到《慈善法》的监督。因为《慈善法》及其配套法规规范了公益组织的公开募捐资质,也规范了网络募捐平台的操作规范,这些经审核后获得资质的公募组织、募捐平台,还会接受同样严格的监管。

2.基金会有不同等级,一个项目有多方参与。如果按照一般流程,募得的资金会先放在有公募资质的基金会的账户上,然后由项目执行机构根据执行周期和具体需要,向合作基金会提出拨款申请,基金会有权利和义务全程监督具体项目的执行和善款使用情况。

3.合理质疑,通过法律和媒体的力量表达质疑并求证。如果执行机构和公益基金会的信息公开情况、过去的年报有不清楚、也不能查到的问题,理清楚,继续质疑,你的合理质疑也能帮助公益机构更加公开透明、开展工作。或者把你的线索提供给媒体,或者报警。用理性的方法参与进来。

03

我应该把钱捐给谁?应该怎么做?

→捐给你信任的机构!

1.了解公益项目和公益组织。可能你只是从朋友圈或者某个微信群里看到了一个筹款链接,于是你突然之间想进一步了解这个话题。去了解他们,了解你的朋友,了解你关注到的那个公益组织,看他们聚焦到了怎样的社会问题,正在用怎样的方法解决它,查询他们的信息公开,预算多少,筹了多少款,执行到哪个阶段……

2.捐钱给信任的公益组织并力所能及参与其中。怀疑吗?在他们的社交平台提出质疑。认同吗?鼓励他们,成为他们的志愿者,或者捐款给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3.如果你愿意,愿意长期跟进的话,比单次跟进更有价值。相比单次的、冲动的捐赠,很多公益机构其实更在乎长期捐赠人,因此会有月捐、年捐等方式,他们把这看作是捐赠人对机构本身的认同和信任。这其实也是我们和这个世界发生更多良性关联的方式。

写在99公益日的尾声

“99公益日”期间,你可能会看到铺天盖地的筹款信息,你可能会厌倦,甚至感觉就像厌倦了“双11”时候买一大堆东西。但也请你了解,因为只有这三天,这些公益组织会得到腾讯和其他企业的配捐,会有更大的几率筹到更多的善款,去解决他们关注的社会问题。其实公益领域也有很多人反思这种现象。

相比“公益日”、“公益周”这些天的热闹,希望我们能关注社会问题本身,观察它,一起思索,甚至采取行动。这个过程看起来重要但不紧急,因此可能会格外漫长。

如果力之能及,请不要吝啬你的信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