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诗——用最“原始”的方法创作音乐

「闻听自然之声,了知内心之音」 △请戴耳机聆听 上面这段短短44秒的音频咋听起来只是一段毫无意义的吟

「闻听自然之声,了知内心之音」

上面这段短短44秒的音频咋听起来只是一段毫无意义的吟唱——没有任何规律,大家想怎么唱就怎么唱,还唱得特别响亮。 他们之间其实并不相识,这段吟唱也确实没有谱曲; 但恰恰就是这种最原始的即兴演唱法,能给当代习惯了“精致音乐”的我们一种全新的体验。

什么是“交响诗”

交响诗,又名音诗,指由无意义的发音(即并不实际存在的语言)构成的歌曲,往往发音简单,易于跟唱、分享。

“交响诗”能做什么?

交响诗的意义在于它能通过音乐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屏障,让陌生人也能自然地欢聚一堂。交响诗之所以由无意义的发音构成也正是为此——这是初次碰面的人们唯一共有的语言。一组人共同创作出了一首诗并将其分享给另一组人,以此类推。歌曲的难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这是凝聚了每个人心意的真正的“交响”诗。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与Jayasri Rohitha Jayalath一同创作交响诗

“交响诗”与英国声音疗愈学会

据推测,中更新世时期的古人类就已具备发声能力,让人声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随后的几百至几千年中,人类进化出更多神经通路,让我们有了更为广泛的音域。人声逐渐能够被用来传达感情——痛苦的、害怕的,和兴奋的尖叫在大部分人听来是截然不同的。

当人们迁移到其他大陆时,他们需要面对陌生的食物、舞蹈、音乐,和语言。度过互相警惕提防的阶段后,人们便开始尝试着交流文化,寻找能够用来沟通的语言。(原文)笔者就曾经历过这种“超越语言的交流”。

大约25年前,我曾在澳洲中部离乌卢鲁不远的地方碰见一群刚花费数天徒步穿越沙漠抵达此地的女性。几位当地人带领她们进入了一个用金属板搭建在沙漠中的“房间”。房间内,一位当地女性静坐在中央,凝视着来客。房间里的人小心地给我们这几个“白人”腾出位置,我们赶紧入座。随后,访客组便开始表演一支讲述搜集食物和水源的舞蹈。

这段独特的经历深深打动了我——我非常感激她邀请我见证这个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也在多年之后受其启发将“交响诗”编入英国声音疗愈学会团体人声艺术疗愈课程之中。 (注:文章开头的音频就是该课程的实际录音)

小结

“交响诗”是没有歌词的歌曲,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分享,与团结。这是一个极具创造力、有益身心健康,又很好玩的过程。只需要找一群朋友分为两组,然后各自运用并不实际存在的语言(无意义的发音)创作一小段歌曲,再教给另一组唱就可以了。你很快就会发现——这种不受语言拘束的音乐是一种多么纯粹、简单、自由的快乐。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与Dulshara De Alwis一同创作交响诗

责任编辑:黎榛

我们期待你的加入!与更多的朋友们一起分享声音艺术的魅力~🎵

声音博物馆

声音博物馆以声音博览万物,感知世界之美好,探寻生命之真谛。声音博物馆创始人陈弘礼以庄子《齐物论》”人籁“、“地籁”、“天籁”的声音哲学为基础,感悟《礼记·乐记》对“声”、“音”、“乐”的阐述而获得启发,将声音归纳为自然之声、社会之声、人文之声三大部分。并提出“闻听自然之声,了知内心之音”这句闻声而明心见性的见地。主张用聆听的方式重构声音之哲学观,凝聚中华恒久之智慧。运用科技+文化+创新的艺术形式,透过对声音的研发、创作及运用,拓展声音艺术及生命的表达方式,用声音记录、活化中华文明史

0

1声景艺术展

0

2声音教育

0

3声音艺术家

0

4声音艺术活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