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新湖南 融入世界 】“四驾马车”齐驱并进,“奔”出三湘大地70年巨变
高速公路从无到通车里程居全国第4位,长沙可高铁直达全国23个省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综合交通体系日益健全;从“难用能”到“用上能”,再到“用好能”的跨越式发展,湖南能源改变“卡脖子”现象;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一片空白到全省已建成各类水库1.4万多座,占全国的1/7,综合水利建设成就斐然;从获取信息靠广播和报刊到移动通信、互联网宽带“飞入”寻常百姓家,信息网络建设突飞猛进……这一个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见证着三湘大地这70年来的巨变,也成为了人民群众感受最深、获得感最强的重要发展成果之一。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全省上下大力推动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张网”建设,基础设施网络不断优化,质量持续提升,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有力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建设。9月10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省发改委和省交通厅发布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成就。
2018年9月23日,长沙至香港高铁首发。图为当日上午11时45分,由长沙南站开往香港西九龙站的G6113次列车抵达香港。 记者 童迪 摄
交通
从“封闭堵塞”到“四通八达”,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
邵阳洞口到长沙这条路,华声在线记者龙腾历经了公路、高速、火车和高铁的变化。
“大概在2000年初的样子,我从老家洞口途经长沙去西安读大学,需要先从洞口坐3个多小时的汽车,走320国道到邵阳火车站;再乘坐六七个小时的火车到长沙火车站;之后再换乘去西安的火车。这一趟下来,单是从洞口到长沙就需要10来个小时。”龙腾告诉记者,2007年,沪昆高速湖南段邵怀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从洞口到长沙坐汽车只需要4个小时左右。去年年底,洞口又搭上了怀邵衡高铁的快车道,坐高铁到长沙只需2个小时了。
70年来,湖南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已基本形成。
截至2018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已达24万公里、位居全国第6,是新中国成立初期3142公里的76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725公里,居全国第4位,122个县市区中121个实现了30分钟上下高速公路的目标。“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矮寨大桥创造了4个世界第一,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并称其为“中国的圆月亮”。洞庭湖特大桥是世界排名第二、国内排名第一的大跨径钢桁架加劲梁悬索桥。
铁路网络规模扩大,高铁营运里程达到1730公里,排名全国第4位。
从1989年建成通航以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已运营长沙、张家界、常德、怀化、永州、衡阳、武冈、岳阳共8个干支线机场,开通了直飞22个国家和地区的57条国际和地区航线,2018年全省旅客吞吐总量达3024万人次。
水运网络能力提升,通航里程1.2万公里,居全国第3。城陵矶新港实现港、澳水路直航,开通了至东盟、澳大利亚的海上接力航线。
城际城市交通网络提质升级。长株潭城际铁路和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长沙磁浮建成通车,长沙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持续推进1、2、4号线建成通车……
备战中秋、国庆“双节”保供电。9月9日,华电长沙电厂,工作人员在水处理值班室巡查设备。记者 辜鹏博 通讯员 赵阳 摄
能源
从“难用能”到“用好能”,能源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迎峰度夏’问题不大!”8月初,祁连-韶山±8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电工程(以下简称“祁韶特高压”)韶山换流站党支部书记蒋久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从7月下旬开始,因持续晴热高温,全省用电进入高峰。有了祁韶特高压支撑,三湘用电不用担心了。
线路总长度2383公里的祁韶特高压,是世界上首个以输送新能源电力为主的特高压直流工程。从甘肃省出发,经陕西、重庆、湖北等省市,进入湖南韶山换流站,为电力供应吃紧的湖南提供了强大支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南电网“卡脖子”现象普遍,电力供应水平低,电网装机容量仅为246.95万千瓦。70年来,我省能源事业沧桑巨变,实现了从“难用能”到“用上能”,再到“用好能”的跨越式发展。
其中,电力供给大幅增加,极大改变了城乡面貌和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数据显示,1949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1.53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0.23亿千瓦时,全省仅800户官商能用上电灯。截至目前,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543万千瓦,拥有火电、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等各类电源,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15%,比新中国成立时增长了7587倍。
天然气实现从无到有,省内天然气管网总里程超过2000公里,覆盖全省63个县市区。
水利
从一片空白到利用计算机防汛抗旱综合水利建设成就斐然
蓝天白云下,五强溪水电站巍然横亘沅江。从87.5米高的坝顶远眺,风烟俱净,水天一色,高峡平湖,风景如画。
五强溪,一个偏远的地名,因为五强溪水电站而名闻天下。
从1952年开始地质水文勘测到1986年复工建设,从12万大移民到1996年5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湖南首座120万千瓦大型水电工程,创造了湖南水电建设的壮举,在湖南水电建设史上立起了一座丰碑。
五强溪水电站建成20余年来,年平均发电量53.7亿千瓦时,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送往三湘四水;作为全国防汛重点水库,为洞庭湖区乃至长江中下游减轻了洪水灾害;大型船舶可沿高等级航道直抵洞庭湖,千里沅水已变成一条绿色能源走廊、交通走廊,造福百姓。
五强溪水电站的建设发展,是湖南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
湖南水系发达,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水利建设基本处于一片空白,初步统计仅有小2型水库10余座。70年来,我省水利建设和管理投入稳定增加,目前已建成各类水库1.4万座;洞庭湖流域治理任务、22个蓄洪垸堤防加固工程基本完成,11个重点垸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长江142公里干堤全面达标;相继建成五强溪等防洪控制性枢纽以及东江、涔天河等骨干水源工程;并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提高防汛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近十年全省年均因灾死亡人数从415人下降到36人,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从8.56%下降到0.72%,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从1.46%下降到0.16%……全省初步形成了防洪、治涝、灌溉、供水、发电、水土保持等综合水利工程体系。
信息
从千人1.2部电话到“5G作品”层出不穷,信息网络建设突飞猛进
全国首辆运用5G技术控制的新能源公交车,近日在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全新亮相,驾驶员通过手机,就能实现车辆远程操控、实时调度。中国移动与湘雅医院实验室打造的远程医疗影像云平台,利用5G技术,10秒左右就能接收几十张CT和核磁共振的片子,还能让专家实时指导基层医生做手术。三一重工、湖南移动、中兴通讯携手,正在探索制造业与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增强现实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共同打造湖南首个5G智能制造产业园区。
这样特色鲜明的“5G作品”,在湖南层出不穷。而在几十年前,这是无法想象的。据统计资料,1977年末,全省电话用户不到6.8万户,平均每千人才有1.2部电话。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信息化网络体系构建日益健全,城乡数字鸿沟有效缩短,移动网络覆盖全面提升,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达1635.3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增加到6498万户,14个市州城区实现光纤宽带网全覆盖。省内所有城区、县、乡、行政村以及80%自然村实现4G全覆盖,交通干道沿线4G覆盖达96%以上。与此同时,信息消费门槛逐年降低,流量资费从最初的120元/G降至目前5.4元/G。
此外,在备受关注的5G部署方面,规模独立组网稳步推进,省会长沙已完成约700座5G基站的建设,实现了核心商圈、湘江新区、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和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部分区域的覆盖。在声势浩大的5G布局竞速赛中,湖南已经走在前列。
见闻
“智能制造”让高速公路建设更“聪明”
目前,我省今年的重点建设项目——常宁至祁东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8月2日,记者实地走访了常祁高速的建设现场,一些智能化的设备应用让高速公路的项目建设越来越“聪明”,不仅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有效地保证了工程质量。
在常祁高速二标钢筋加工场内,记者看到一台白色的“神器”正伸着长长的“臂膀”,来回移动对一根形如钢筋架的设备进行焊接。项目总工刘树告诉记者,该“神器”实为一台FDV6L焊接机器人,其正在焊接的设备是桥梁盖梁的骨架片。
“传统的人工焊接作业难度较大,其产品的加工精度主要靠工人的肉眼来确保,误差在1厘米左右。而这台焊接机器人可代替6个一流的焊接师傅,一天就可焊接出4个骨架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产品的加工精度可以精确到0.08毫米,这是人工焊接达不到的。因此,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现代化加工场只需11人即可完成原来29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刘树说。
常祁高速公路公司经理唐承铁介绍,目前两个标段正全力以赴加快建设,将确保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力争到2022年,把常祁高速建设成为一条优质、安全、高效、和谐、优美的高速路。
记者 和婷婷 制图/刘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