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战役的战略战术分析01:大战前的背景和华野的作战计划

作者:QL

‘豫东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的内战期间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主要的战场地域在河南省的东部地区,也涉及到河南的西部和北部以及江苏、安徽、山东的部分地区。解放军方面涉及的兵力是华东野战军的六个纵队以及中原野战军的阻援兵团。国军方面涉及的兵力包括省城开封的守备部队、邱清泉兵团、区寿年兵团、黄伯韬兵团、胡琏兵团。关于这次战役的过程和双方的战果以及胜负的争论,各种文献的记载和评述很多,本文不再重复,也写不出什么新意。

本文仅对几个关键时刻的军事运筹略做分析。关注军事,离不开学习和了解战役的筹划和执行,前者反映指挥员的大局观,后者依靠和锻炼指挥员的应变能力、胆略和意志。特别是这场豫东战役是很值得军迷关注的,因为在国共逐鹿中原的三年战争中,它处在国共双方分别从主动变被动、被动变主动的转折期,或者说它促成了这个转折。

又有人说,内战就是中国人打中国人,没什么值得显摆的。我不同意这么看,因为只要是战争,都不是以某些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有人要打,对方就得应战。否则,就像当年著名评书大师常说的,‘把脖子洗干净了,准备挨刀吧!’,就是这个道理。从华东这一块来说,当初46年抢占东北,原属于八路军115师所衍生出来的部队都去了东北,剩下的组成了‘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后来合并、磨合、分兵、几经折腾,华东野战军的西兵团到了中原。这期间西北的胡宗南集团围剿陕北,华北的刘伯承、邓小平挥师南下到了大别山。毛周军*委令粟裕带上他的三只老虎下江南,才有了这个‘豫东战役’。豫东战役过后,一系列的战事从‘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宁沪杭到席卷整个华东。

其一,战役之初的背景介绍

豫东战役的起因是华东野战军要兑现粟裕司令向军*委所立的军令状,出山杀向中原战场。

当初,为解国军胡宗南集团对陕北的攻击之急,毛泽东令刘伯承、邓小平率所部野战兵团从豫北根据地越过黄河和黄泛区,号称千里跃进,杀向豫南的大别山区。岂料,刘邓遭到国军的重兵围剿,特别是和像整编第十八军这样的劲旅死缠烂打,难以应付。好在解放军不似国军那样地派系林立,军*委遂即又遣陈赓兵团也南下豫西,既看紧陕西门户,又从一侧协助刘邓。另一方面,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的六个主力纵队也在陈毅和粟裕的统帅下从鲁西一路杀向河南,加入中原战场。但是,三路人马与国军也仅是杀了个势均力敌而己,并不占多少优势。

于是军*委产生一新设想,拟成立 ‘东南野战军’,先由粟裕率他的老班底叶飞、王必成、陶勇三个纵队南下过长江,在江南的国统区内另开辟新的作战区域,实际上是希望能吸引国军一部分精锐部队回防江南,以缓中原刘邓之急。华野总部尊军委命令,率三个纵队脱离战斗,北撤至河南东北部的濮阳一带,背靠冀鲁豫解放区,一边休整备战,一边做南下之前的军事准备。

但粟裕却依然认为军*委的这一部署不周全,所以一连以个人名义三次给军*委发电陈述己见,并最终说服了军*委,被允许留在中原地区作战,只是作战的任务却是明确的,要吃掉一些国军精锐主力,特别是老对手邱清泉的第五整编军。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军*委当时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像第五军、十八军、二十五师等国军部队也都是抗日战场的虎狼之师,那一个也不好对付。

所以,歼灭第五军,是军*委为华野定的作战任务。军*委当时的部署是,将陈毅由华野司令兼政委和前敌委员会书记岗位调离,到中共中原局任第二书记、到中原野战军任第一副司令,即分别做邓小平和刘伯承的副手。

诸位!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个副职,那是个干重活儿的差事,可不是备用轮胎一样的副总统。这暂且不表,关键是在陈毅离职期间由粟裕代理陈毅的华野司令员、政委和党的前委书记这三个职务,以华野副司令、副政委的职务担当正职的全部责任。在部队的配置上,为了打好主动进攻的运动战,除了将未来的东南野战军的三个突击纵队 (第一、四、六等三个纵队) 做战前的准备之外,另将临时调入中野的华野三兵团的三、八、十等三个纵队也回归华野的作战系列,并将华野二兵团(即山东兵团)由原来的受军*委直接指挥重新划给华野指挥。二兵团当时由许世友、谭震林统帅,正在鲁中津浦线一带作线,并未直接参与中原战役。此外,军*委还指令中原野战军适时配合华野的攻击作战。

如此布局完成后,要完成这一任务,第一步是要进入战区,然后创造、寻找线机。

简而言之,华野部队在中野有力配合下,依次进行了攻克开封战役、围歼区寿年兵团战役、和随后的脱离黄伯韬和邱清泉两兵团的围攻而撤出战役。

其二,调虎离山,华野第一兵团出击

既然军*委定下的作战任务是寻歼邱兵团的整五军,就得谋划作战的步骤和策略。当时,华野和国军已经在山东战场上厮杀了一年多了,互相了解。后来华野被分为内线(山东)兵团和外线(西)野战兵团,而外线兵团随后策应刘邓南下大别山,也就加入了中原战场,计有一兵团和三兵团共六个纵队。一兵团从豫南的确山脱离战斗,一下子神隐,到了河南省北部的濮阳地在休整,后来也是天下共知的。

写到这里,得介绍一下相关的战区地理。黄河,中华民族之母亲河,在河南省境内自西向东流经三门峡、洛阳、巩县、郑州、开封、兰考,然后自兰考折向东北方向约六十度角奔山东济南而去。在这一地段上,河西是河南省辖区的濮阳、新乡和安阳。这一地区人口密集、土地肥沃,自古便是粮仓,例如殷商的中兴之地在此,东汉末年这里是袁绍的屯粮屯兵之地。河东就是山东省辖区的荷泽地区,再向东便是沂蒙山区了。当时守卫河防的是国军的一个刘汝明兵团,兵力弱一些。而邱兵团自南部尾随粟裕而来,也就驻扎在濮阳向东的黄河对岸鲁西南地区,对粟裕做战略监视。粟裕要出山去打,就得先过黄河。可是,邱兵团的监视压着这三个纵队不能过黄河。于是才有了调虎离山之计。

考虑到邱兵团是国军里战略机动性最强的野战兵团之一,其作战职责就不仅是针对华野的第一兵团,其它地方若是告急,它也得去救,这种差事老邱没少干。为了调开邱兵团,粟裕电告陈士榘的华野第三兵团三纵和八纵协助。这两个纵队原在河南的西南部帮着刘伯承攻城掠地,刚刚回归华野的作战序列,北上途中搂草打兔子,拿下了位于郑州以南的许昌,正在该地区休整。粟司令一声令下,三纵和 八纵从许昌向东北方向移动,马上引起了国军的关注。邱兵团随即离开了鲁西南,南下准备迎击华野三兵团。

这调虎离山的计策还挺好使。鲁西南地区在邱清泉率部南下之后,只剩下刘汝明一支弱旅。利用这个空挡,粟裕带领他的三个纵队叶、王、陶渡过黄河,进入山东西南部的荷泽地区。这是主动进攻的第一步。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许多军史迷对这句中国兵法名言并不陌生,但对它的含义的与时俱进却不一定关注。到了中国解放战争的年代,军事通讯手段早己使上级指挥机关能与下属的作战单位保持及时的联系,能随时把握战局变化,及时下达作战指令。但是,战场的变化,信息量巨大,前线指挥员必须、必须、必须根据敌情的变化做出及时、有力的判断并调整、执行作战部署。豫东战役的进展、演变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动态的决策。

以歼灭邱清泉第五军为既定目标,粟裕出征前排好的剧本是,以三兵团的第八和第三纵队自许昌向东北方向进击以诱敌,调虎离山,然后南北夹击,在野战中歼改。这一计的第一步算是成功了,但这并不一定仅是共军方面的胜利。从国军的角度来看,保持几个精悍的机动兵团可不仅仅是为了充当消防队。在华东方面,也一直在寻求与粟部的主力决战。所以,这一次也许是国军统帅部来了个顺水推舟,让邱兵团假借南下迎击共军两个纵队之机,让出防区,诱使粟裕过河。这种可能性不能说一点也没有。

果不其然,待粟裕过黄河由濮阳进入荷泽之后,国军统帅部立即调动山东、徐州方向的国军围了过来,邱兵团也杀了个回马枪。此时的战局,粟裕手下满打满算是四个纵队的兵力,除了一、四、六纵队之外还有两个较少兵力的两广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却要直接面对国军的十个整编师。前有大军压境,后边是黄河,危险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