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大学的“院士校长”倪光南:15年培养3万职校学生|70年70人·教育④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人物名片

倪光南

中国第一所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参与研制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19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开展汉字处理和字符识别研究,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

倪光南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也是中科院最早一批“下海”的科学家。他主持开发了联想式汉字系统、联想系列微型机,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联想集团即以联想式汉字系统起家并由此而得名。2015年,倪光南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在倪光南担任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名誉校长的15年间,这所学校培养了近3万名学生,在中国软件职业教育进程中,这是值得瞩目的成绩。作为在计算机产业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科学家,倪光南表示:“我希望以职业大学的出现为契机 ,加速我们的软件人才培养,培育工匠精神。”

封面新闻记者 柳青

2019年6月18日,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大礼堂,穿着一身红色学位服的倪光南站在讲台正中间,为应届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

学位帽下露出一丝白发,已经80岁的倪光南站在高出自己半个头的年轻学子身边,脸上始终保持着微笑。他对每一个请求合影的毕业生都来者不拒,一名毕业生上台后有些激动,突然轻轻地拥抱了他一下,他先是有些惊讶,然后很快用手拍了拍这名学生的肩膀,脸上再次露出微笑。

6月中下旬是毕业季,对于学习计算机或软件专业的学生来说,倪光南都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绕不开的一个名字,能够从他的手上接过毕业证书,无疑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

倪光南,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作为中国计算机发展历程中的代表性人物,倪光南为什么要出席一所中部省份职业大学的毕业典礼?面对记者的疑惑,倪光南表示:“高职水平的大学为国家培养软件人才,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互联网行业,核心观念、核心技术表现为软件。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也要发扬工匠精神,在软件领域我们急需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才,特别是相当于工匠级的软件人才。”

上世纪90年代,倪光南成为改革开放后中科院最早一批“下海”的科学家 图片来源:东南大学

奔走在各大学的院士

希望学生学好软件技术

为国产软件发展做出贡献

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是中国第一所软件职业技术大学。从2004年,也就是建校的第二年开始,倪光南已经在这里当了15年的名誉校长。这一天,也是这所学校升格为本科后,更名大学的日子。倪光南为学校新的牌匾揭幕,他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一定要好好学习软件技术的基础知识,特别是要坚持学习和应用国产软件,要立志为国产软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刚从江西回来,倪光南又出现在北京师范大学。这座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校训的百年名校当天成立了互联网发展研究院,倪光南作为研究院首批咨询委员会委员发表了主旨演讲。

登上英东学术会堂的讲台,面对着台下数百名前来参会的嘉宾,倪光南用略带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再次发出呼吁:“高校要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智库要为互联网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演讲前后,倪光南都是鞠躬致谢,整个过程用了不到十分钟,没有半点拖泥带水。

时至今日,在北京中关村,你也许会碰到一个骑着共享单车的倪光南。他习惯用手机支付,喜欢新款的智能穿戴设备,乐于骑共享单车,“在北京,这是最能控制时间的交通方式。”他说,如今这些日常应用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自己跟计算机打了一辈子交道,也享受计算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

“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退休之后,倪光南仍然不知疲倦地奔走,从名校到职业院校,到面向青年人的科技大赛、创业创新大赛,每每出现在公众场合,他几乎都带着这些“关键词”。

2019年6月,倪光南出席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毕业典礼。 图片来源: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

软件人才的国家战略

首批35所试办学校出炉

软件产业需要“高级蓝领”

当记者提出采访请求,倪光南原本是拒绝的,但得知内容是关于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他欣然应允,“如果是说这个学校的事,那我可以谈谈。”

如果不是倪光南,也许这座中国首家以“软件”命名的职业技术大学并不会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事实上,这所学校的诞生,和世纪之交的国运紧密相连。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遵照世贸组织《信息技术协议》的规定,中国承诺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在2005年以前取消半导体、计算机、计算机设备、电信设备和其他高技术产品的关税限制。为了迎接这场走向国际市场的“成人礼”,中国进行了各方面的布局,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更是严阵以待。

2000年6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将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定义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在人才吸引与培养方面,“通知”提出,国家教育部门要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软件人才培养规模,并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软件人才培养基地。

2003年11月26日,教育部发布了首批35所试办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高等学校名单,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前身)位列其中,青岛大学、郑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也在名单之中。

倪光南对记者说,设立这35所学校是非常重要的,“(说明)当时已经认识到软件产业的重要性,掌握软件技术、培养软件人才,对于中国软件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35所学校,可以说起了很大的作用 。”

据估计,中国目前存在80万的软件人才缺口,而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依然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劳动密集型产业线上的工人,转型升级中的中国经济,对于高素质的软件产业“高级蓝领”极度渴求,而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级蓝领”的主力军。

计算机领域的大家

曾参与“119机”研制

希望掌握计算机核心技术

1939年,倪光南出生在香港。出生后不久,由于战乱,他的父亲决定举家回迁到上海。即使在动荡年代,倪光南也有幸接受了较为优质的教育。

上世纪50年代,中学时期的倪光南最喜欢做的事是亲手制作收音机。他曾经说过,“亲手制作过程中可以收获更多的成就感,探索未知领域更是一种极大的乐趣。”

大学毕业后,倪光南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被分到了第六研究室。1959年6月,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大型数字计算机“119型计算机”启动研制,倪光南参加外部设备调机。他曾回忆:“当时的119机由几千个真空管组成,耗电非常大,一个计算机加上供电、冷却设备等等,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这是现在难以想象的。”

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在北京成立,倪光南成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首批23名院士之一。

由于一直坚持“中国应当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操作系统、CPU等核心技术”,2015年,中国计算机学会授予倪光南终身成就奖。在他看来,中国作为互联网应用大国,计算机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定要下定决心,主要依靠自己努力、自己研发,来掌握核心技术,这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倪光南对记者表示,过去中国可以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的时候,就会觉得没有参照物,你自己要去制定规则。”

倪光南和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软件工程学院的学生们合影 图片来源: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

职业大学的名誉校长

15年培养近3万学生

呼吁增加职业院校数量

从2004年接过名誉校长的聘书开始,倪光南每年都会来到南昌,与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的毕业生们交流。15年来,这所学校走出去的毕业生已经达到近3万名。

在今年6月18日的毕业典礼上,倪光南用自己在计算机领域“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经验提出,对于软件业的竞争来说,第一资源、甚至唯一的资源就是人才。“所以我希望大学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这对国家的下一步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等,都会起到非常直接的、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

倪光南将目光投向软件职业院校的15年里,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在大踏步的前进。根据国务院2014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到2020年,高职在校生要达到1480万人。

2018年,我国软件产业总收入超6.3万亿元,在全球前10家市值最大的ICT企业中,中国有3家公司。中国软件人才的规模也日益壮大,2016年,中国软件从业人员已达到855.7万人。倪光南说,“软件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驱动力。希望国家增加职业院校的数量,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倪光南在新中国科技进程中留下了足够多的成就,但他却感叹“现在年纪大了,才觉得许多事情没有做得更好。”

更多阅读

倪光南:他教会计算机“读懂”方块字

新闻背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