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土木堡之败明英宗该不该背锅?指挥差一截,还低估瓦剌的铁骑大军》《这锅王振背了570年,明英宗要是走紫荆关,能避免土木堡惨败吗?》《拿破仑说得对!微操弱鸡就别瞎指挥,说说土木堡前的鹞儿岭惨败》中,我们已经较详细地讲解了土木堡之变前的局势发展,现在,让我们真正进入土木堡之变的战场。
在土木堡之变中,参与围歼明军的蒙古军除了也先本部数万之外,还有阿剌知院所部2-3万人。有些说法认为阿剌知院部在明英宗抵达土木堡之前,就已经占领了土木堡以南的怀来城,切断了明军主力通往居庸关的道路,使得入怀来城宿营或者按照兵部尚书邝埜之议车驾先行驰入居庸关。但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明英宗实录》:虏分道自土木近旁麻峪口入。守口都指挥郭懋力拒之。终夜,虏兵益增。《明英宗实录》:会兵科都给事中叶盛等亦言:……以往事言之独石、马营不弃则乘舆何以陷土木?
上图中标红点处为麻峪口,也先主力由鸡鸣山入,占据桑干河水源。则由麻峪口南侵的蒙古军应为阿剌知院所部。阿剌知院部一直具有较强独立性,从7月到8月一直在东面活动,袭扰宣府周边。则显然也先并非汉尼拔那种布局天衣无缝的军神级人物。哪怕在鹞儿岭之战后,负责助攻的阿剌知院所部仍然未能抵达指定的围歼位置。在明英宗扎营土木堡之后,才由独石、马营方向攻入,通过苦战击败郭懋所部,攻破由明军控制的麻峪口,与也先主力一起对明军形成合围。而明英宗在鹞儿岭惨败后不敢继续向南移动,而扎营于高峻的土木堡,当是因为损失大部分骑兵机动力量之后胆怯之故。此时蒙古人的实力,已经显然在明军之上了。
▲土木堡
陆容《菽园杂记》:此山旧有泉一道,流入浑河,未尝干涩,至此适涸。由此推测,明英宗应当是想在土木堡坚守待援的。实际上土木堡也确实有水源,但是时值盛夏,泉水骤减,不足接近二十万的大军饮用,烈日炙烤下,全军很快陷入脱水状态。缺水两日之后,明英宗自知这样下去军队必然自溃,便答应也先的议和邀请,命大学士曹鼐草诏,让使臣火吉、马亮带去瓦剌营中,瓦剌便作势后退,让出桑干河。
▲白登之围时刘邦成功脱出重围
历史上刘邦的白登之围与此情况类似,汉军采取“弩皆持满外向”的姿势防备匈奴军突袭,得以安然撤出。明英宗身边的参谋团不至于考虑不到这点。所以笔者推测,是大量皇帝随从人员和役夫临时组建的营伍缺乏纪律,明英宗又缺乏管束他们的能力。所以在移营过程中,他们的妄动冲散了军人的队列,才导致“回旋之间,行列己乱,争先奔迸,势莫能止”。
▲明英宗身陷重围
“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 “虏骑蹂阵而入,奋长矛以击我军,大呼:‘解甲投刃者不杀!’众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20大军彻底陷入混乱,也就说不上什么抵抗了。不过真实损失比起大家通常认为的还是少得多,毕竟也先对于军队的控制力说不上极强,“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
虽然明英宗被人被俘,明军高层为护卫明英宗而全灭,但实际上全军战兵、辅兵、民夫合计20多万人,阵亡只有三分之一,主要装备和物资损失巨大,溃兵也纷纷逃入民间,失去斗志,短期内难以重整为战力。
▲曾平定安南的老将张辅也在土木堡之变中身亡
然而天子被俘,对明廷上下造成的震恐不言而喻。获得前所未有大捷的也先欢喜异常,很快破关而入,这时一代英雄于谦站出来力挽狂澜,主持了再造河山的北京保卫战。
▲拯救大明的大英雄于谦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残星几点哥,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