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节点默克尔高调访华,中德有太多共同话题要讨论。欧盟寻求“东方支持”,携手应对挑战。14年里,来访中国12次,从沿海到内陆,从城市到农村,她的足迹遍布中国许多城市。中德间,正在超越一般商贸买卖的“务实”关系,这两个分处亚欧大陆两端的大国遥相呼应。
上任十四年 來華十二次
2019年9月6日至7日,德国总理默克尔第12次访问中国。在过去11次对华访问中,“铁娘子”默克尔,先后到访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天津、成都、合肥、沈阳、深圳等多座城市,足迹遍布中国各大城市。
此次来访虽说例行,却并不寻常
当前德国经济失速,亟待外部刺激。从去年开始,一向稳健的德国经济就经受着下行压力,三季度萎缩0.1%,四季度零增长。刚刚公布的今年二季度数据,德国经济再度萎缩0.1%。外贸不佳是重要原因,今年上半年德国出口零增长。外部需求下降,导致作为“出口大户”的制造业产出接连下滑。
而作为德国在欧盟外第一大出口市场的美国,近来对德态度不佳。特朗普上台后一直在抨击德国“侵占美国市场”,至今仍在威胁对德国汽车加征关税。
中德关系源远流长
早期的军火生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跟中国没有利益冲突,就跟中国做起了军火和战略资源方面的贸易。
1933年5月,一位名叫汉斯·克兰的德国商人来到了中国广州,他担任最大股东的工业产品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又被称为合步楼,这家看似私人性质的公司,却是当时中国与德国之间,军火、战略资源,乃至人员往来的全权代理。
尽管在早期,克兰曾经受到过南京国民政府的抵制,但克兰在德国雄厚的政治人脉,使得他迅速获得了蒋介石和孔祥熙的首肯。
1934年到1938年间,德国从中国进口的钨砂,由每年2000多吨激增至每年近9000吨,与此同时,中国也成为德国最大的军火买家。截至1936年,德国已经向中方交付了军火价值达到了1000万马克。但希特勒政府与蒋介石政府之间的蜜月期,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推进,而逐渐冷淡。尤其是在国民党军队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台儿庄大捷之后,德国与日本之间的盟友关系,使得中德之间的军事合作无法再继续。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定,轴心国正式形成,1941年7月1日,德国承认汪精卫傀儡政权,国民政府于重庆发表中德断交宣言,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两天后,国民政府同时对德、意、日三国宣战,中国正式加入盟国阵营。
中国与东德建交
1945年4月31日,德国纳粹领袖希特勒自杀身亡。二战后的德国,根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公告,分别由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也划分成为四个占领区。
1949年5月12日,苏联解除对柏林的封锁,11天后,在英美法三国代表参加下,西德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并于8月举行选举,一个月后,由总理阿登纳组成的联邦政府走马上任,正式办公。与之相应,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正式生效,东德在苏联分占区建立,由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威廉·皮克出任总统。一个属于苏联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东德,理所当然的走向中国,并在20天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与西德建交一波三折
西德的外交政策是一边倒的,主要是服从于美国,看美国脸色行事。
1945年7月,德国宣布战败后两个月,天主教中央党宣布成立。1950年10月,这个党举行第一届联盟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基督教民主联盟,首任主席是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不同台湾建交,也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一直到1955年西德同苏联建交了,这个时候中国比较明确的表示,愿意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正常关系,但是西德方面没有回应。直到60年代初,中苏矛盾激化,西德方面认为,苏联是它实现统一主要的障碍,苏联的扩张,对它安全是上是一个重要的威胁,想利用中苏矛盾,联合中国共同来制约苏联。从1963年开始,西德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中国的接触与试探。但最终迫于美国压力,西德打起退堂鼓。
中国跟西德的官方交往虽然停滞了,但民间交往一直还是有的。1958年,两国的通讯社达成协议,中国新华社与德意志新闻社互相向对方国家派出记者,新华社波恩分社就成为中国唯一一个驻西德的机构。
1964年7月,西德再次提出谈判,并以保密为由改变谈判地点,中方对此反应冷淡,但同意双方在1965年在伦敦会谈,却也是无果而终。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历史性访问中国。美国老大一带头,西方阵营里的小兄弟们就纷纷出动了,许多原本对中国带有敌意或者心怀抗拒的国家,都探头探脑向中国示好。毛泽东很快作出了部署,要在西边争取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交,东边同日本建交。
建交谈判遇难题
中国如何看待西柏林与联邦德国的关系,成为两国建交谈判中,中国方面的一个难题。
美、英、法、苏四国达成柏林协议的初衷,原本是为了使处于隔绝的东西柏林重新建立联系,并让双方之间的交通和通讯方面也作出改善。但为了达成协议,一个地位尴尬的“柏林”并没有出现在文本中,而只是以“有关区域”这样一个模糊的词来代替。尤其是这份协议有英文、法文和俄文版本,唯独没有德文的正式版本,因为两个德国对如何定义东西柏林的归属地位存在很大争议。
而在建交谈判中,联邦德国就要求中国在书面上承认西柏林属于联邦德国。但好不容易与英、美、法建立了外交关系的中国,却不愿意违反柏林协定,作出书面表态。
另外,西德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称号存在意义。他们认为应该翻译成德国联邦共和国,不能翻译成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东德的名称,德意志是个形容词,你形容词和名词翻成一个样了,那就错了,所以这个事情他要改。
最后,经过反复的沟通和谈判,西德方面终于接受了中方的建议,不在文字上承认西柏林属于西德的事实,对国家名称的翻译也继续沿用之前的办法。
在1972年,中国和西德建立外交关系的时候,建交公报是最简单的,就一句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于1972年10月11号决定建立外交关系”。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文革时期,对中国未来政策的不确定,以及担心对华关系会对刚刚缓和的对苏关系产生影响,使得两国政府都没有采取特别的措施来促进双边贸易增长。直到东西德统一,中德之间毫无芥蒂的合作关系才真正展开。
有位德国前经济合作部部长说,“对中国发展速度非常震惊”,我猜他可能主要是讲中国市场增长非常快。德国企业最强的,是做民用产品,出口贸易对德国来讲非常重要,德国非常需要中国市场。自从默克尔2005年首次当选德国总理以来,中国就成了默克尔几乎每年必到的国家。这次默克尔访华还到了武汉,她在华中科技大学演讲时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高速发展,国际间合作尤为重要。中国承担着重大的全球责任,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继续保持成功。这样的愿望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德国的。我们比以往更多地需要多边主义。要合作,不要单干。
这真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9月17日 晚19:15
大新闻大历史 为您讲述
东西相遇——中德关系发展史
编辑:小丸子、撕纸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