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慎独,人生最高级的自律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一生修身律己,以德求官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一生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理治为先,以忠谋政,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慎独是他一生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每日自省,刻刻慎独,心地干净,清清白白无所求,坦坦荡荡无所欲,踏踏实实有所为,所以感动家庭、感动将士、感动社会。

慎独,修身之根本

“慎”即谨慎,“独”是单独。慎独就是在个人独处或无人监督和注意的时候,也能严于律己,洁身自好,在欲望面前紧锁心扉,在诱惑面前不动贪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慎独是对君子严以修身的重要要求。《大学》中言:“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是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中讲:“莫见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等等。

曾国藩秉承中国传统文化君子修身的精神,对慎独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他看来,慎独是修身的根本。其一,他认为慎独在于养心。举头三尺有神明,“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法,守身之先务也。”这正是孔子“乐以忘忧”和颜回“不改其乐”的境界。

其二,曾国藩始终把慎独放在修身之第一和根本的地位。他在《君子“慎独”论》中,仔细考察古人修身的功夫,认为成效显著的有四项:慎重独处,就会心胸泰然;庄严恭敬,就会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就会心悦虔服;正心诚意,则神灵也会钦敬也。他进一步阐释,慎重独处,就是遏制自己的贪欲,连其中最隐蔽的地方也不放过,行事遵循自然之理,一刻也不间断,这样内心自省,才能无愧于心;庄严恭敬,就是心灵宁静专一,稳重端庄而不懈怠,所以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就是要心存仁义滋养的天性,视百姓为同胞,对百姓心存养护,自然会受到百姓爱戴;正心诚意,就是忠贞不二,言语笃实,不欺骗任何人,用至诚之德感应天地万物。

其三,曾国藩认为慎独是“日课四条”之“体”。 他在去世前,总结自己一生处世经验时,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他认为慎独是根本,是“体”,其他三条是枝叶,是“用”。

慎独,重在实践

慎独是曾国藩一生的躬身实践。他认为,“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是最难控制的,所以内省就成了第一步功夫,然后才是“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的第二步功夫。

《曾文正公家书》中曾国藩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得到一笔额外财产,自己很羡慕。早晨醒来之后,我觉得自己很可耻,于是对自己痛加指责,说自己好利之心如此严重,做梦居然会梦到,这是不能容忍的。中午到朋友家吃饭,席间,朋友说另一个人最近也发了一笔横财,我的心又为之一动,非常羡慕。回来后,我在日记里写道,早晨刚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我这个人真可谓卑鄙、下流。

曾国藩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但从他的日记、家书等文字里,根本看不出一丝一毫自负之气,自始至终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所以他一生头脑清醒,从不被欲望所蒙蔽。他坚持每天写日记,反思自己的言行得失。从(1839年)29岁起,到最后一篇日记(1872年3月11日)病逝的前一天,一生持之以恒,从未间断。曾国藩一直保持严格和节俭的家风。他自己总结说:“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在去世前第四天惭愧自责的心情与年轻慎独的心情没有两样,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慎独是一种道德修养,是一种坦荡胸怀,是至高的修身境界。曾国藩的慎独,值得学习。做到慎独,我们必须常怀律己之心,时刻反躬自省, 必须慎小事,拘小节,从一点一滴中自觉完善自己,不断提升自我境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