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s City | 滑板文化不死,“匪徒”精神永存

什么文化,让你的城市有了灵魂? 本期的 mars City 给你带来来自 LA 的“滑板囚徒”文化,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什么文化,让你的城市有了灵魂?

本期的 mars City 给你带来来自 LA 的“滑板囚徒”文化,北京设计系女大学生所珍视的好玩艺术文化,上海自媒体姑娘爱的 Passion ,还有关中人引以为荣的黄土文化。

本期 mars city 的主人公 Dan Levy 是一名摄影师、滑板手,他为独立滑板文化 JUICE MAGAZINE 工作已有了 21 年的历史。

无论是在 Dan 的衣服上,工作室的贴纸上,都能看到 KEEP SKATEBOARDING A CRIME 这句话。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流行滑板时,所有人都对滑手敬而远之,包括警察、当时的父母。这句话让他们时刻铭记自己作为一名滑手的态度,所以他们把自己称为“滑板匪徒”。

作为 JUICE MAGAZINE 的一句 Slogan, 为其付出的所有人都将至死不渝地信仰着这句话。JUICE MAGAZINE 做着关乎滑板运动及其相关的音乐、冲浪运动的文化工作,由 Dan 以及一帮旨在传承滑板运动历史文化的人运营着。

Dan 认为滑板作为一个非常年轻的产业,很多“大拿”和“鼻祖”都可以现身讲述滑板运动中发生的真实的故事。这让他无比的热爱着这份工作,也让 JUICE MAGAZINE 成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工作——他也因此热爱着工作的每一天。

让 Dan 开始玩滑板的原因理解起来毫不费力:当你选择滑板的时候,你就成了一个独立体,那是一个不需要被指指点点的创想出口,相当有诱惑力。

1998 年,Dan 搬来洛杉矶,扎根于洛杉矶一座靠海的城市 Venice。这里是滑板运动的发源地。由于本地社群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哪怕每天有数以十万计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访这里,Dan 仍然会碰到自己小团体的成员。尽管每天的经历不同,你仍然能见到自己的朋友。

换句话说,Venice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元人群和文化的大汇集。走在街上,他能透过重重游客与小团体成员 say hi,他知道在这一片区最好的滑手是谁,自己也是当地最年轻滑手的伙伴之一。

Dan 最爱的 MENOTTI’S COFFEE SHOP 是当地最古老的地下酒吧之一,在外表正常的咖啡馆地下有着一条通往海边的隧道,成了当地人在“禁酒期”时的秘密供酒基地。

Venice 滑板公园,滑手的骄傲,人流涌动的好去处。这座公园花费了十二年半的时间才建成,当年险些成为一座冰球场,不过在当地所有滑手团体的不懈努力下得以悬崖勒马,成为了全球最整洁、最受欢迎、出镜率最高的一座滑手天堂。

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滑手,那就是有韧性、有创意、无法阻挡。Dan 将在这儿与他的小团体一起,对抗常规、对抗主流、对抗社会。文化不死,“滑板匪徒”精神永存!

我叫维礼Vivi,这个月 26 岁了(OMG!!) 前 10 年都在 LA 念书,终于念完了之后又留在那里当了两年的 fashion model,最近刚搬回上海想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内容。平时除了喜欢看家具买家具,看一些关于狗的东西之外我也是 healthy living 的追随者,而且有时候可以做的很绝,哈哈!

可以说搬回来是因为我男朋友哈哈,但真的是因为他,我才有机会第二次重新认识上海。从小在这个城市长大,让我对这个城市有些麻痹,可以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大学我休学了半个学期,去巴黎工作了一些时间,那时候他会一直和我讲上海每天都有变化,我就跟着他开始细心观察每一处。

和 LA 不一样的是,上海是个会让人兴奋的一个城市,是大家都在 hustle 的一个城市,是大家都在努力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一个城市。从那之后,我就能一直感受到上海让我感到的能量,让我变得更勤奋更努力的能量,我就是这样,又一次爱上了上海。

可以说上海的文化就是那一点激情,做生意时的激情。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港口,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生意在进行,快速的生活方式对做生意来说是一个极大的优势,对于做 KOL 也是一样。现在的 KOL 不仅要漂亮会拍照还要有自己的想法还能找到渠道来表达出来,和最重要的是激情 Passion,因为没有了 Passion,工作将只是工作。

就像餐厅经理对餐具摆放的吹毛求疵,在咖啡店敲打键盘赶稿子的广告人,还有像我一样的自由内容创造者,我们无时无刻都在为了自己所爱的事物出作品,因为有信念和激情。

激情这种东西真的很抽象,但至少我身边的朋友们都热爱着他们在做的事情,我能感受到,我能被他们的激情感动,被激励,某种意义上我也算是在传承和保护这个文化吧。

其实很多人心中有那束火,但偶尔会被一个叫生活的东西扑灭,可这并不是永远的,并不是常态。只要等干燥之后,它又会重新燃起来。不过最重要的是,不管发生什么,都要让它燃起来,因为有激情的灵魂才最有魅力。

大家好呀,我是削月亮!

怪癖我好像没有诶,走路偶尔发出噗呲声算吗?坐公交车喜欢坐最后一排靠窗位置打开窗户吹风听歌,还有不管去哪旅游都想做公交车没目的地到处跑。喜欢跟在路人后面把他们扔掉的烟头踩灭。诶好像有点偏题,其实也就是听歌画画看书看电影滑板发呆啦…噢最喜欢的是爬天台看日落和看海!!我能待上一整天!

虽然不知道我说的这些算不算文化。但我说的这些应该是让我觉得北京有灵魂的东西。

一个是看演出展览,一个是胡同里隐蔽的店:古着,鼓楼那边很多。酒吧我很喜欢去 Modernista,周二会有画速写的活动,平时还有舞会啊乐队演出之类的,挺好玩的,原料空间经常会有一些小展览,谁谁的纪录片放映啊做的新书啊,大家一起看看玩玩。电影放映的那些店,摄影笔(但最近可能因为管的比较严停止放映了,我好伤心555),歌德学院之类的,好多地方我就不一一说啦。

很多店都藏在胡同里,当你走过空荡荡的旧胡同进入到一个极其丰富有趣的新空间时,这种冲突感让自己从白天紧张的作业中抽离出来,解放一会。所有的这些事物都让我觉得这座城市有灵魂,

主要还是在晚上,在北京拥有一种限量的自由。而恰好是这种限量对我产生无限吸引力。我可以到处去体验但又不能太放肆,就像夏日限定,浪漫的是限定这个词一样,总是期待下一次自由的时光。

北京总是给人一种不安稳感,大家都着急完成学业,着急赶去工作,着急挣钱着急恋爱,谁都不属于这里也从不拥有这里的什么,但一到晚上就变得特真实,在鼓楼大街在 live house 发泄白天所有憋着的情绪。

我的职业让我更会去感受这些事物的细节吧,对生活更敏感一点,对浪漫的事物更感性一点。

它只能是感受的吧,看不见摸不着,并且每个人感受到的不一样,也有一些人很大了还不懂如何感受,可能是我情绪更多一点所以更能感受到吧,我没有特地的想要去接触它,好多时候都是一些突然闪现的念头,或者刚好的事,让我觉得自己和它相对了。

大家好,我是小翟,现在居住在西安。我觉得让我一个自认为“好男儿志在四方”的人留下来的文化,一定是所谓的“黄土文化”。

这种文化不光存在于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地区,也广泛的存在于几乎整个西北的农耕文化区。说这种“黄土文化”璀璨,我觉得可能曾经很璀璨吧,但现在,这更多的是一种突出的特点。

西安文化灵魂我认为很难概括,因为种种的历史原因,西安虽然地处较为闭塞的西北但文化却很复杂多样:有本土的老西安文化、以曾经的道北为代表的河南移民文化、以回坊为代表的西安回民的文化、以东郊西郊北郊众多国企为代表的西安国企文化、以南郊众多大学为代表的高知阶层文化等等。

说实话,这些群体之间的交集与交往并不密切,直到大约十年前城市交通发展的较为便捷、交通网快速密集后才渐渐有所改观。但在这之前,大家还是和谐的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对于西安的认同感也非常强烈,大多数人都不会轻易离开这里。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黄土文化”主导思想的结果。黄土代表着农耕,代表着定居的稳定,代表着中国传统农民的坚忍,代表着虽然稀松平常却无比厚重。

与东南地区的海洋文化相对应,在海外热门的移民国家,通行粤语、闽南话、客家话、温州话等等,但绝对不会通行陕西话,不会通行传统中原农耕地区的任何一种方言,也许这个例子可能可能更家具体的解释“黄土文化”吧?

最神奇的一点,西安这地方(作为我家乡我说几句坏话你们不准说啊)空气不行、地方小、人“生冷蹭倔”、不够现代化、和其他的省会城市比穷、工资水平贼低。但依然有很多人一辈子留在这不想出去。其实主要就是习惯,离开久了会觉得不舒服不适应。虽然现在是学生,但因为家里多次强调的缘故吧,我还是希望避免完全成为一个传统观念很强的关中人,至于会不会回来或者能不能真正走出去,还得看缘分造化吧。

“黄土文化”辉煌的曾经,当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推广,古城西安的名号我觉得还较为响亮吧;但“黄土文化”在当代的体现更多的是一种保守,封闭,慵懒这些阻碍经济发展的短板,这些不需要也没有被保护推广,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政的出现,这种“黄土文化”的负面影响慢慢就会被冲淡吧。

至于我个人,我认为“黄土文化”需要传承的一是辉煌的曾经,二是当代这个效率至上的社会所欠缺的一种人文主义,或者说就是那种人情味吧。

监制 / Liu Yang

编辑/ Qko

图片源自受访者

国内首个完全由次世代年轻人投票创造的

城市潮流好去处榜单 ——

mars20 榜单已经出炉!

历经几乎整个夏天的提名征集与组队打榜,

mars 编辑部伙同 30 位人气 KOL/媒体/圈内大咖,

提名最值得被当下城市年轻人关注的 200 个地点。

终于,我们不用再被各种资深美食家们代表了!

阅读原文,查收「mars 20好地方」榜单,

快去打卡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