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姆效应之心理测验骗术大揭秘

最近,朋友圈被网易云的“荣格心理测试”刷屏了,它号称是基于“荣格心理学的真实人格分析”,通过六道题,便可以分析出你的内在人格原型和外在人格原型。

其实,近些年来,网络上的心理测试五花八门,有测感情的,测智商的,测事业的等等等等,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满足了人们想要了解自身的需求。

有时即使你心里明白,有些心理测试毫无科学依据,但当你把测试结果套到自己身上时,又觉得有些道理,挺符合自己的,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

其实这是因为你已经走进了巴纳姆效应的圈套而不自知,巴纳姆效应是指我们总是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性格描述,觉得特别适合自己,即使这种描述非常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巴纳姆效应不仅适用于荣格心理测验,也适用于星座性格分析,血型性格分析,等等各种性格分析。

图中这位便是巴纳姆,他不是心理学家,而是杂戏团艺人,他认为自己的节目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包含了所有人都喜欢的元素。一位美国心理学家米尔在上世纪50年代,用他的名字来表示我们都能找到的沾边的描述的心理学现象。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subjective validation)”的作用。主观验证的意思是,我们的个人信念会促使我们相信某些其实不相关的事。当有一条观点专门来描述你本人的时候,你就很有可能会接受这一观点。

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所以人们做各类测试后,往往会更专注于准确的部分。

除了“巴纳姆效应”,促使人们相信测试结果的还有心理学上的“谄媚效应”,即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比如,你是不是更愿意相信类似于“你有很多潜力未能得到发挥”、“你是喜欢独立思考的人”这样的描述呢?

在新媒体时代,“谄媚效应”得到了放大。各类测试结果中那些积极、正面的分享语,正是诱导转发的动因之一。另外,这些测试能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归属感并获得自我认同。

最后,我们该如何对待网络上各式各样的心理测试呢?

网络上的心理测试更多考虑的是趣味性,而非专业性,大多只是为了好玩随便编制而成的,所以肯定不具备基本的科学性,也不可能准确地测出人的人格特点,因此并不可信,测着玩玩还是可以的,但没有必要沉迷于此。

如果真的需要准确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可以去找专业的心理学家做测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