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在周末中过去了,大家过得怎么样呢?每年中秋节,想必大家都会收到来自公司和亲朋好友的月饼。和包子馒头等日常消费品不同,月饼更多时候是以礼品的形式出现。这几年,每逢中秋节前,市场上总少不了一批从造型到包装堪称豪华的月饼,售价从几百到上千元,但是偌大的包装盒里,只躺着六个月饼。即便“性价比”如此之低,购买的人依旧不在少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和端午节吃粽子、生日吃蛋糕一样,中秋吃月饼是一种仪式化的行为。同样,赠送月饼也是一种仪式化的表达,承载的是月饼之外的情感和诉求。既然是送礼,那么就会有档次之分。包装是一方面,价格是另一方面。经济学上有个“凡勃伦效应”,反映的是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越愿意购买的一种消费倾向。根据凡勃伦效应,人们在购物时,往往会因为虚荣、攀比等心理,过于执着地追求高价商品。因为高价商品带来的不只是单纯的使用需求,还有附加的心理上的满足感。所以,在月饼市场,高价的月饼反而卖得好,因为更有档次,送月饼的人也感觉更有面子。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年中国月饼行业市场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2015年~2017年,月饼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4%的增速,预计未来5年我国月饼市场规模年均增速会保持在8%左右,到了2022年,该市场会成长为一个突破200亿、产量达到35万吨的“大月饼”。
正是因为月饼存在广泛而旺盛的送礼需求,同时又有一个稳定且持续增长的流通市场,于是厂家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月饼券也由此诞生了。业内广泛流传的一个案例是:厂家印制面值100元的月饼券,以60/张的价格售卖给经销商,经销商再以80元/张的价格卖给消费者,但消费者往往会将其用来送礼,所以月饼券进入流通市场,经过多轮流通后,被黄牛以40元/的价格收购,最后以50元/张的价格被厂家回收。
在这个过程中,月饼并未投入生产,仅凭一张月饼券,厂家获利10元,经销商获利20元,黄牛获利10元,直接产生GDP100元。在整个流程中,月饼实现了证券化,形成了商品经济的交易闭环。
由于月饼在中秋节是一种刚需,而且是不可替代品,所以当月饼被证券化之后,就可能滋生价格泡沫。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一盒看似普通的月饼,对应的月饼券往往标价上千元,但实际售价要远远低于标价。这种价格错位带来了两个好处:一是人们在送礼时拿出去显得特别阔气有面子,但实际付出的成本却很低;二是商家可以正大光明地打折促销了,在月饼券面值的基础上打个二折,消费者会觉得占了便宜。
确实,月饼证券化之后带来了便利,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每一张月饼券,都能找到它对应的月饼么?不一定。商家每发行1000张月饼券,实际只生产了300 盒月饼,这背后的逻辑,就是赌只有20%的人会真正来兑换月饼,剩下的80%月饼券,要么通过刚刚的循环回到厂家,要么躺在某个安静的角落里直到过期。说到这,月饼里蕴藏的经济学你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