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首站走进香港校园

2019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今日在香港獅子會中學大礼堂举行,主办单位为深圳市深港文艺交流协会,承办单位由香港獅子會中學、香港大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藝會承办此次非遗展演。主办此次非遗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深圳市深港文艺交流协会

王廉运主席致辞,香港大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藝會会长陆永盛主持,非遗传承人:李元庆、卓忠明、刘期培、李春瑞、伍达泽、马洪淼、黄敏及汉学汉鼓导师毛晖等精彩的非遗展演,获得了在场孩子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并祝贺活动获得圆满成功。此次獅子會中學参加的同学达400多位师生观看非遗展演活动,现场同学们探索的眼神、惊讶的惊叫声,现场争先恐后的举手想要了解非遗,什么是非遗文化,无不透露出香港孩子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求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表演艺术类、工艺技术类与节日仪式类传统文化事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维系社会秩序、建立公共道德的过程中一直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历史上中国人所培养起来的各种美德,都是通过各种节日、仪式,各种文学,艺术等载体传承至今,并影响到中国人政治、经济、文化、礼仪等方方面面。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维持社会秩序,维系社会公德,融洽族群关系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活动开始,香港獅子會中學的展演了中国雄狮表演,双方并进行深港文化交流互赠锦旗.

由非遗传承人李元庆、伍达泽、卓忠明、李春瑞一曲锯琴、口哨、指哨和树叶吹奏重奏《我爱你中国》,拉开了本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帷幕,在场的同学们纷纷用期待的眼神和目光一直注视着关注着。

据了解,此次举办旨在增进非遗文化在深港两地互动交流,让香港的孩子也了解中华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先人用劳动创造出非凡的非物质文化,留下的璀璨的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孩子们一起来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于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命名了三批世界非物质遗产共90项,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锯琴,其实就是一种普通的木工用的钢片手锯,右手用木棍敲击或拉马尾琴弓摩擦锯片发出音响,左手以变化锯片的弯曲度来控制其音高,就能够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了。

在上个世纪中期以《哈佛音乐大辞典》翻译的大陆音乐辞典,就已经将锯琴列为正式的乐器名单中。锯琴在中国舞台上有记载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上世纪初开明书店己出版“工用锯拉奏法”一书。三、四十年代延安时期,《黄河大合唱》、《白毛女》都曾使用了锯琴做伴奏。六十年代,周恩来总理在视察广东时观看了锯琴表演后曾说:“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音乐,也创造了锯琴”。

李元庆,《锯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国际著名锯琴演奏家,中国当代最具影响的锯琴艺术家。现为国家研究馆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政府特殊人才,现任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其创作锯琴交响乐音乐作品在2010年中国第九届艺术节上获“群星奖”。并曾荣获美国国际锯琴节大赛第一名,捷克国际锯琴演奏家大赛金奖,法国国际锯琴大赛第一名。

非遗传承人李元庆锯琴演奏《马刀舞》,其铿锵有力的锯琴敲击声竟是如此的美妙,博得在场的同学们一阵阵尖叫声。

剪影,又称剪像,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它源于皮影,别于皮影。剪影艺术来自民间,是传统剪纸中的一绝,历代艺人不断传承发展使之具有浓厚的中国民间艺术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剪影造型简练、线条流畅、形象鲜明,既保留传统遗风又不落后现代潮流,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许多外宾和海外华具有一定的文化交流价值。

深圳南山剪影艺人刘期培,其作品深受中外游客喜爱。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刘期培剪影形成了“剪得快、抓得准、韵味神、善表演”的特点,达到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境界。非遗传承人、中国神剪刘期培剪影表演,其幽默风趣的剪影演绎风格给在场的同学们带去了欢乐和祥和。

现场中华汉鼓毛晖演奏礼仪之邦曲目,其空灵悠扬的乐曲让同学们陶醉其中,古有编钟乐,今有汉鼓曲。以五声之智,囊五行万物,配五脏正音。文明传承,悠然之间也。中华汉鼓的创造启灵于西周时期的编钟,是钟与鼓的组合。其形为鼓,圆润饱满,状若冰壶;其音似钟,空灵悠扬,平静祥和;其意为和,随行自然,纯净通透。中华汉鼓传承了古代的五声法,五声法起源于春秋,按五度相生之规律,依次为宫ɡōnɡ、商shānɡ、角jué、徵zhǐ、羽yǔ,对应简谱中的1、2、3、5、6。这五声,在中国的音乐文化中,被视为正音。正音,故能正人心,使人心趋于向善、向上、向正;五音对应五行:金 木 水 火 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五行,被认为是创造万事万物的基础。五行与五音的结合,则可视为是音乐包罗万象,足以创造或者演示万事万物。

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2006年5月,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水客家山歌属于中国民歌山歌类的一种,用客家方言演唱,山歌内容广泛,语言朴实生动曲调优美流畅,演唱形式多样,包括爱情山歌、抒情山歌、习俗山歌、猜问山歌、竹板歌。

深圳南水客家山歌,清朝未年,蛇口南水村的先辈分别从布吉、紫金、五华迁移而来。初来蛇口时期,生活艰难,人生地不熟,常受外人欺负。先辈在劳作之余,常常思念家乡,唱起了老家的客家山歌,以此来唤起人们对家乡的回忆,起到寄托感情、凝聚人心的作用。就这样,村里老人一代一代往下传,使客家山歌一直唱到了现在。

客家山歌传承人黄敏演唱《客家山歌刮出名》、《排排坐 唱山歌》

黄敏,深圳市客家山歌传承人,客语流行歌手,曾获得广西鱼峰歌圩山歌邀请赛最佳演唱奖,获得2018深圳 “最美声音风采赛”总决赛的最高奖“和谐之声”奖,抖音客家山歌播放量超2000万。

树叶吹奏,用以天然树叶为材料故称。两手分别持叶片两端或用一手食指和中指分开,按住叶片于唇间,吹气使叶片振动发音。也可以选择硬度弹性合适的叶片利用双唇夹住不用手吹奏,音色明亮清震,近于唢呐和小号。

唐代就有吹叶子的习俗。白居易: “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状,卷叶吹为玉笛声。”描写六朝歌妓苏小小吹叶的诗句。

树叶吹奏传承人卓忠明吹奏《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

深圳树叶吹奏传承人卓忠明,深圳信息学院副教授。深圳广播电台早年专门录制并播出他多首树叶吹奏的音乐作品。与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等地树叶吹奏协会进行多次友好文化交流。录制的树叶吹奏三张光碟和教学作品,被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马来西亚华侨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十多个国内外单位收藏。

捏面人,又称面塑,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汉代起,至今已延绵了2000多年。在民间祭祖、节庆、祝寿、婚嫁等民俗活动中,常把面人作为供品或礼品使用。它所用的原料主要是面粉、糯米粉,加上蜂蜡、麻油放在锅里,用温开水搅匀,加热煮熟,摊冷,再加上色素,形成各种颜色的面团,即可使用。

传统的面人造型风格夸张、变形,类似传统的年画人物。头部与身体的比例与真人有较大差别,头部比较大,这样能更突出面部的神韵。色彩鲜艳、亮丽,多用整块的颜色,较少用中间过度色彩。

非遗传承人捏面人马洪淼现场表演捏面人,和在场的同学们互动,非遗捏面人受到在场同学们的青睐。 口哨就是指用口的作用通过双唇、舌头和气流,就能发出"萧"一样的声音。其方法是:双唇合拢,中间留一空,借助于人的唇、舌的作用使气流通过而发出声音。考察啸(啸及其啸艺,俗称口哨,下同)的历史,我们知道它是人类早期听觉表意手段之一。啸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技艺。不同历史时期,啸乐发展情况不同,魏晋时期是啸乐发展最大的时期。再后来,啸又和音乐与口技结合,产生了啸艺,成为了一门艺术。

伍达泽老师带领口哨组合演奏《北京喜讯》演奏者:伍达泽、李元庆、李春瑞、卓忠明

伍达泽,广东梅县人,从小学就开始吹口哨,没有专门的老师,8岁时他跟随剧团的笛子老师学习笛子演奏,年龄渐长后便购买录音带听音乐,一边听一边吹。上世纪90年代,夜总会流行各种表演,口哨就和乐队结合演出。通过经验的累积,慢慢地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吹口哨技巧,并多次参加口哨音乐会的演出,甚至到香港、澳门等地表演。伍达泽是南海大沥杯“广东口哨达人秀”的冠军。现在成为《广东口哨》代表性传承人。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原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的起源地被普遍认为在葫芦丝之乡——云南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常用于吹奏山歌、农曲等民间曲调。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来的。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其音色独特淳朴,外观朴实、精致,简单易学,受到许多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葫芦丝重奏《吉祥·祝福》演奏者:李春瑞、伍达泽、卓忠明、李元庆

葫芦丝演奏家,作曲家李春瑞老师,现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官,广东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葫芦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2015年出版个人葫芦丝作品专辑《春风瑞雪》,2009《滨湖杯》全国葫芦丝新作品大赛,本人作品《苗岭春早》获三等奖,《欢乐的牧场姑娘》获优秀奖,2018年5月参加2018台湾国际锯琴音乐交流演奏会、荣获金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希望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让香港校园的同学们也可以近距离的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走出去。

(文.图:余丽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