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枕,见证时代变迁的藏家珍宝

枕头是人们常用的寝具之一。 原始时期,人们用石头或草捆当“枕头”,到战国时,枕头就已经相当讲究。 我

枕头是人们常用的寝具之一。 原始时期,人们用石头或草捆当“枕头”,到战国时,枕头就已经相当讲究。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草荐枕、木枕、玉枕、铜枕、瓷枕、藤枕、布枕等各种枕头,但留存最多的是瓷枕。

瓷枕最早创烧于隋朝,刚开始出现时并不是寝具,而是一种随葬器皿。 一般认为,隋开皇十五年(595)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长度仅3.9厘米的箱形瓷枕模型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瓷枕。

1

唐代,瓷枕开始流行

唐代瓷枕出土的比较多,说明这一时期瓷枕已经流行起来。 唐人用瓷枕大致有四种可能: 一是给病人把脉的脉枕,二是书写时垫手腕的腕枕,三是外出露宿的袖枕,四是睡觉时枕于颈部的颈枕。 所以唐代瓷枕一般器型较小,长宽厚不过10厘米左右,晚唐五代时期,尺寸才慢慢变大。

唐 寿州窑黄釉瓷枕

枕为箱形,枕面中部微凹,中央印有规整的菊花纹,为寿州窑瓷器珍品。

最初的唐代瓷枕有箱形枕和兽枕两大体系,箱形枕如方角长方形、圆角长方形、椭圆形、腰圆形等; 兽形枕如虎枕、狮枕,龙枕、兔枕等。 兽形枕以各种兽类为枕座,覆以枕面,用以辟邪,唐代张鷟《朝野笺载》和《旧唐书•五行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韦庶人妹七姨,嫁将军冯太和,权倾人主,尝为豹头枕以辟邪,白泽枕以辟魅,伏熊枕以宜男。 ”这里的“豹头枕”“白泽枕”“伏熊枕”指的就是形状各异的兽形枕。

唐 绞胎瓷枕

唐朝瓷枕的品种分两类: 一是二次烧成的低温釉陶枕,包括彩色釉,单色釉等品种; 二是一次烧成的高温釉瓷枕,主要是釉下彩绘、刻、划、剔、印等白瓷枕和青瓷、黑瓷枕等。 装饰技法以绞胎、三彩为多。 三彩,即在同一器物上同时用黄、绿、白或黄、绿、蓝、黑等几种基本釉色,互相浸润,浓淡交融,经窑变形成釉色斑斓的唐三彩。 绞胎是唐代陶瓷的新工艺,用白褐两种不同色调的瓷土相间糅和成新的泥料,然后再相绞拉坯成型,使瓷胎纹理白褐相间,十分华丽。 绞胎工艺难度较高、成品率极低,盛唐时期,绞胎瓷器只是王公贵族的专用奢侈品,到晚唐至五代时期才逐渐流行,并一直延续到宋元辽金。

唐 三彩花枕

唐代瓷枕,枕面多素,纹饰多以花鸟图案、几何形纹样为主,枕内为空,为防止烧造变形,枕体均有圆形、扁形或月牙形气孔,枕底无釉。

晚唐 巩县窑绿釉素面兔座枕

通体施草绿釉,白胎微泛灰黄,属低温釉陶,有局部脱釉露胎现象。兔俯首,大眼,长耳后抿贴于肩部,圆臀,短尾,四肢蜷曲前伸,呈蹲伏状,塑于不规则长方形底座上。兔背上连一椭圆形莲花座枕面,反映了这一时期佛教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

晚唐时期还出现了一种“珍珠地划花”瓷枕,所谓“珍珠地”就是借鉴唐代金银器錾花技法,在胎体上印出形似珍珠的小圆圈,多用于图案底纹,故名。 这种装饰手法使图案整体富丽充盈,是古人善于从其它技法中发现、汲取、创新的明证。

宋 白釉珍珠地划花折枝牡丹纹枕

腰圆形,素底,后部开一圆形通气孔。枕面以戳印的细密珍珠状小圆圈为地,主题纹饰为划花折枝牡丹,枕四侧面开光内均刻划卷草纹。

1

宋代,瓷枕艺术的典型代表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瓷枕进入了黄金阶段。 对于宋人来说,这时期的瓷枕不仅器型较前代有所增大、生产数量多,制作技术、造型和装饰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中国古代瓷枕艺术的集大成者。

北宋 青白釉瓷孩儿枕

“孩儿枕”是瓷枕的一种样式,以定窑、景德镇窑烧制的最为精美。枕以孩儿背做枕面,孩儿两臂环抱垫起头部,臀部鼓起,两只小脚相叠上翘,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

宋代瓷枕较典型的有孩儿枕、卧女枕、翘边枕、童子荷叶枕、虎桃形枕等,图案题材有花卉草木、鱼鸟昆虫、祥禽瑞兽、诗词文字、婴戏人物等,器型和纹饰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情趣,表达着人们的精神诉求。 其中,配以诗词、民谣、格言警句的题字枕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色,到了元明,仍有流行。

北宋 黄釉绞胎印花如意形枕

枕高10.1cm、宽21.1cm、长14.4cm,浅灰黄色细陶胎,面及周围施浅黄色釉,有细开片。枕面镶嵌四片胶胎箔片花纹,再戳印多种小花并填褐色以补白,侧面印小花一周,背部中上方有一通气孔,底有篦划线,施深绿色釉,刻写“裴家花枕”款。

装饰技法上,宋代瓷枕的刻、划、绘、剔、印、堆塑等技法精彩纷呈,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民间艺术家们还通过不同的釉彩来表现瓷枕的艺术风格,除白釉枕外,还有黄釉枕、绿釉枕等。

宋 三彩诗词束腰方瓷枕

枕长25厘米,全身饰以三彩花纹,其上用行草黑体字书词四阙,词尾“庆宣和”“落梅凤”和“赏花时”是这几首词的词牌名,为宋词中少见,为我们研究宋词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创烧于北宋中期的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是中国著名的民间陶瓷窑系。 这里的工匠们以毛笔为主要绘画工具,用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出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 风格质朴魅力独特的磁州窑瓷枕,以其自由奔放的纹饰美和丰富文化内涵,成瓷枕中的佼佼者。

北宋 白地黑花枕

甘肃省博物馆藏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醉花荫》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这里提到的玉枕就是青白釉瓷枕。 景德镇的宋代影青瓷枕尤以釉色细腻如脂,造型典雅华贵而闻名于世,致有“玉枕”之美誉。

宋 白釉黑彩蹴鞠图瓷枕

长29.5cm、宽19.5cm、高10.5cm,八角形,枕面绘黑彩开光童子蹴鞠图,四壁绘黑彩缠枝花叶纹一周,底部印“张家造”三字。

宋 白地黑花如意头式枕

宋金 三彩印双鹿纹如意形胡人驯狮枕

高14.6cm、长18.8cm、宽29.5cm,浅米黄色粗砂质半陶瓷胎,黄绿釉,枕面呈如意形,双线框内以珍珠为地,刻划竹石、双鹿及猴子,枕座塑胡人侧卧牵狮的形象,底钤“大郭”款。胡人驯狮一般以一人一狮为主,辅以胡琴、琵琶等西域乐器作为驯狮工具,其表演形式为驯狮者一边舞蹈,一边弹奏乐器,同时引导狮子根据驯狮者的乐曲和舞蹈节拍表演各种舞蹈。这种融歌、舞、乐、杂技于一体的胡人驯狮表演具有典型的西域特色,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1

元代,瓷枕精雕细镂

到了元代,商品经济的自由发展受到束缚,民间手工业遭到破坏,陶瓷枕的生产也渐次衰落,唯有建筑形制瓷枕大放异彩。 建筑形制瓷枕集建筑、舞台与瓷塑艺术于一体,又加入了元曲杂剧、戏曲故事、诗词曲赋等题材内容,工艺精雕细镂,尤其是景德镇的青白釉镂雕瓷枕,表现出元代戏剧艺术的面貌及景德镇窑工高超的制瓷工艺。

元 青白釉瓷塑戏台式枕

枕立面雕成戏台,人物刻画生动细腻,体积虽小,制作却十分精美。

元 镂空广寒宫影青釉瓷枕

国家一级文物

元 磁州窑长方形《枕赋》枕

用笔工细、绘制精美、纹饰繁茂。266字诗文,字体宽博、章法严谨、功力深厚。诗文内容说明了陶瓷枕不仅能使人摆脱酷暑之困,还有警示追思之用,赋予了陶瓷枕更广阔的文化内涵。

元 磁州窑白地黑花人物纹枕

元 白地黑花“马球图”枕

长方形,前低后高,枕面微凹,周边出檐。枕面沿边缘以数条细线为框,其中两条线间加绘正反交错的半圆弧纹。中间壶门形开光内绘“马球图”,五位骑手手执鞠杖策马奔腾,激烈争抢。

元代瓷枕统一了宋金时多样化器型,形成长方形的固定样式。 枕面与四壁的连接处,向外出檐,枕面前倾,尺寸再次变大,高度增高,大约有20公分左右。 整体风格一改宋人小桥流水的婉约之风,变得粗犷,豪迈。

1

明清,瓷枕日渐衰落

明清时期,瓷枕的生产范围愈加缩小,造型基本没有变化,只是在装饰手法上加入了一些新的技法,如粉彩、五彩和青花等。 晚清至民国时,磁州窑还有烧制虎枕、仕女枕等,但随着软枕的推广,瓷枕日渐衰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瓷枕在华北地区和山西还有烧制,近三四十年间才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明 三彩枕头

明—清 黑釉狗形小枕

清 开窗牡丹花雀彩枕

清 粉彩花鸟纹方枕(鸦片枕)

民初 青花加彩瓷枕

50—60年代 瓷枕

一方瓷枕,方寸之间,浓缩了一个时代鲜活的民俗民趣,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最高技艺。 它的演变是历史的延续、文化的发展、审美的变迁。 它美感独特、韵味别具、历久弥新,成当今藏友的挚爱珍宝之一。

编辑:温英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