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风采 | 拉祜族:人人会跳芦笙舞,老达保500个人有200把吉他

拉祜族 黄昏时分的澜沧县酒井乡 穿着一身拉祜族传统服饰的李石开手里举着芦笙 边吹边跳 依着芦笙曲调的

拉祜族

黄昏时分的澜沧县酒井乡

穿着一身拉祜族传统服饰的李石开手里举着芦笙

边吹边跳

依着芦笙曲调的变化而变换舞蹈动作

他的舞步铿锵有力,感染力很强

李石开

是拉祜族芦笙舞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可爱的中国”系列短视频云南篇·拉祜族)

光明网、云视网记者在今年5月底来到酒井乡时

李石开正在用拉祜语教拉祜族妇女们唱歌

他耐心的一句句教

台下的妇女们边笑边唱……

所有人都是那么快乐

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

云南的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西岸

其中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

这里拉祜族人口最为集中

拉祜族传统文化也保留得最为完整

拉祜族能歌善舞

他们的舞蹈动作往往与生产紧密结合

有芦笙舞、摆舞、跳歌等

芦笙舞是拉祜族人民欢度节日时跳的一种大型集体舞

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拉祜族崇拜葫芦

把葫芦视作祖先诞生的母体象征

拉祜族人在葫芦上插上五根竹管制成芦笙

每年尝新节和春节跳起芦笙舞

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对来年幸福生活的祈盼

经过数百代拉祜族群众和民间艺人的加工锤炼

芦笙舞现已形成136个民间组合套路

拉祜族的服饰也很有特点

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饰的一个突出特点

服装大都以黑布衬底

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边图案

再嵌上洁白的银泡

使整个色彩既深沉又对比鲜明

李石开自幼就开始学习芦笙舞

师从父辈及多位民间艺人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

现在他已基本掌握了83个套路的内容与技巧

走进李石开的家——

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时

村口吉他伴奏下的《快乐拉祜》萦绕耳际

眼前的老达保村风光秀丽、生态良好

一栋栋“干栏式”建筑错落有致地在树林间若隐若现

老达保是典型的拉祜族村寨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牡帕密帕》的保护传承基地之一

这个拉祜山乡有包括李石开在内的6个非遗传承人

李石开的女儿李娜倮自幼受父亲熏陶

13岁时便学会了吉他弹唱

16岁学会了作词作曲

如今也成拉祜文化的重要传承人了

一首唱遍世界的歌曲《快乐拉祜》

就是李娜倮和丈夫创作的

李娜倮2012年当选为中共十八大代表

她还获得2016年全国脱贫攻坚奖

2012年,李娜倮一家受邀走进央视《艺术人生》节目

现场演唱了拉祜族歌曲《实在舍不得》

李娜倮还是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董事长

多次组织村民到全国各地演出

还走上央视、国家大剧院等舞台

让芦笙舞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大众视野里

眼前的李娜倮十分漂亮

身着靓丽的拉祜族服饰

发髻上插着别致的葫芦发饰

她在自家开的餐厅二楼上为我们弹着吉他

唱起了《快乐拉祜》、《实在舍不得》

歌声婉转动听、情感真挚

在这个美丽的拉祜寨子里传得很远很远……

老达保这个村寨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

除了芦笙舞这个拉祜族传统的舞蹈

村民们还几乎人人会弹奏吉他这件西方乐器

老达保共120户500人

他们中能弹奏吉他的就有200多人

老达保与吉他的相遇

也是源自李石开

1984年

李石开去澜沧县东回乡班利村学习拉祜族文字

授课的拉祜族老师爱弹吉他

教了他一点

回到老达保后

李石开把家里的一头猪卖了

拿了60元钱去县里买了第一把吉他

如今

老达保寨子里有了200多把吉他

2006年以前,老达保村年人均纯收入仅1715元。近年来澜沧县通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帮助老达保的村民们在唱唱跳跳中实现了快乐脱贫,村民们开始享受着文化扶贫带来的甜美生活。

农忙时,村民就到田地里干活,农闲时就背上吉他唱歌、跳舞。老老少少500多人都能唱能跳。

从2013年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成立以来,老达保村民小组共演出470余场次,接待游客10.65万余人次,实现演出收入18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500多万元,全组村民人均年分红超过4600元。2016年,老达保终于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我们老达保唱歌、跳舞脱贫致富了。

李石开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