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身为我国著名医学家、中国胸心外科开创者,吴英恺(1910年-2003年)身上的标签数不胜数,总结自己的一生,他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就是有这点精神”。
1965年,吴英恺(右一)在湖南下乡医疗时风雨出诊。本报记者昌鸿恩摄
那是怎样的精神呢? 吴英恺用一生做出了回答。
家境贫寒,家人多病,但知名老中医和教会医院院长仍会登门治病。 厚德精医、止于至善的医者形象,印在少年吴英恺心上,让他笃定了从医的职业追求。
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后,吴英恺30岁即迎来从医的首个高光时刻——完成我国第一例食管癌切除及胸内食管胃吻合术。 这背后,是他异于常人的勤奋、钻研,以及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殷切之心。
1941年,吴英恺赴美进修,表现优异。 面对国外的优越条件、导师的青睐,他毫不动摇回国的决心。 “我的国家正在遭受别国的侵略,迫切需要像我这样的医生,我怎能久居国外? ”吴英恺毅然回到了祖国。
30多岁时,他先后组建重庆中央医院外科、天津中央医院外科; 40多岁时,他主持创办中国第一所胸外科专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古稀之年,他又挑起组建北京安贞医院的重任……创业之艰难以尽数,但为了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吴英恺殚精竭虑、不辱使命。
上世纪中后叶,吴英恺数次赴河南林县调研当地食管癌发病情况,据此提出并推广有效防治方案。 1979年,他组织覆盖全国29个省份、涉及400多万人的高血压普查。 其研究成果至今仍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证。
本世纪初,吴英恺在身体尚可时立下遗嘱: 后事必从简,有教学作用的标本由病理科保存。 遵照遗嘱,他的骨灰没有留下。 但很多后来者,记住并继承了他为国为民的“这点精神”。
来源: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