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重巡洋舰进化史:从“裸奔”到“完美”,可惜最后结局凄凉

1922年2月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暂时中止了各国海军主力舰的建造,并对各国保有主力舰的总吨位做出了规定。对于巡洋舰,条约虽然划定了排水量不超过10000吨、主炮口径不超过203毫米的上限,但对总吨位没有做出限制。因此,在“海军假日”降临的同时,一场围绕万吨级条约巡洋舰的新造舰竞赛拉开帷幕。作为传统海军强国,法国与英国一样拥有大批海外殖民地,在地中海抗衡意大利,还要防备德国的复兴,对于新型巡洋舰极为重视,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积极地参与到这场巡洋舰的竞争中。

■1922年华盛顿会议现场,法国作为《华盛顿条约》缔约国之一,也是条约型巡洋舰的缔造者之一。

受到一战的影响,法国海军的发展陷于停滞,在战争结束后极度缺乏新型巡洋舰,于是在1922年的造舰计划中列入3艘迪盖·特鲁安级轻巡洋舰,装备8门155毫米舰炮,航速33节,但装甲极为薄弱,未设舷侧装甲。由于国力损耗大、经济疲软,在短期内无力建造新的主力舰,法国人将总吨位不受约束的巡洋舰视为挑战英国海军主力舰优势的一种机会,同时也是制衡意大利海军的重要资本。

■法国海军“迪盖·特鲁安”号轻巡洋舰,迪盖·特鲁安级是法国现代化巡洋舰发展的起点。

在1922年提出的舰队更新计划中,法国海军决定以迪盖·特鲁安级为基础研究10000吨级巡洋舰的技术要目,而新舰所需的203毫米舰炮也将以现有的155毫米舰炮为蓝本。在1922年7月6日出台的造舰计划中,法国海军要求在未来至少建造21艘新巡洋舰,新舰必须具有超过英国和日本战列巡洋舰的高航速,其主要任务是为主力舰队提供侦察警戒以及保护海运线,为了避免刺激英国人,法国海军没有将破袭海运线作为巡洋舰的任务目标,但这一功能必然会在战时被赋予相应舰艇,所以也难以逃脱英国方面的怀疑。

■法国海军迪凯纳级重巡洋舰二号舰“图尔维尔”号。

法国海军的首级重巡洋舰迪凯纳级于1922年7月开始设计,通过对迪盖·特鲁安级的扩大强化达到性能要求。迪凯纳级突出强调了高速性能,经过重新设计的动力系统保证了33.75节的高速,8门全新研制的203毫米舰炮性能优秀,确保了火力输出的强度,装备8门75毫米高射炮和相当数量的小口径速射炮,防空能力较为突出,但在防御能力方面做出了较大牺牲,其防护重量为425吨,仅占排水量的4.5%,其舷侧装甲最厚处仅为30毫米,防护位置仅限于弹药库、主炮塔和火控平台,是各国早期条约型巡洋舰中最弱的,近乎裸奔。为了弥补装甲的贫弱,法国海军通过间接防御手段提高迪凯纳级的生存性,比如细化分舱、严格的水密措施、锅炉-轮机交替布局等等。尽管如此,在与其他国家装备203毫米舰炮的条约型巡洋舰对阵时,迪凯纳级的脆弱是显而易见的。2艘迪凯纳级于1924年至1925年间开工。

■迪凯纳级重巡洋舰的侧视图及武备、防护配置。

20世纪20年代中期,法国海军通过对英美巡洋舰以及最大对手意大利巡洋舰的性能考察,意识到迪凯纳级的防护水平相比国外同类战舰实在是过于单薄,动力舱尤其缺乏防御能力,只要被鱼雷、水雷击中或是近失的小型炸弹都可能给舰体造成严重破坏。因此法国设计师在下一型重巡洋舰的设计中确立了加强防护、牺牲航速的方针,希望能够直接抵御140毫米炮弹的攻击。

■意大利海军特伦托级重巡洋舰,该级舰也突出了高速性能,但防护强于迪凯纳级。

在完成迪凯纳级的设计之后,法国海军立即启动其后续舰型的设计,从1926年开始以每年一艘的速度连续建造了4艘絮弗伦级,该级舰最初仍定位于舰队侦察舰,强调高速性能,但是在获悉意大利海军的特伦托级配置了70毫米舷侧装甲以及50毫米水平装甲后,法国海军改弦易辙,降低了航速要求,以求增强防护能力。由于絮弗伦级每年开工一艘,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修改设计,导致同级各舰之间都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从中可以观察到法国海军逐步强化条约型巡洋舰防御的技术思路。

■法国海军“絮弗伦”号重巡洋舰。针对迪凯纳级的缺陷,絮弗伦级强化了防御能力。

絮弗伦级沿用了迪凯纳级的艏楼船型,双桅双烟囱布局,同级各舰在上层建筑布局上略有差异,其主要武备、主炮塔和鱼雷武备均与迪凯纳级相同,但防空武器有所变化,首舰“絮弗伦”号沿用迪凯纳级的8门75毫米炮,2、3号舰“科尔贝”、“福煦”号换装了8门单装90毫米高射炮,4号舰“迪普莱克斯”号则配置了4座双联装90毫米炮。絮弗伦级的设计重点是加强防护,法国海军要求该级舰能够抵御驱逐舰舰炮及日本轻巡洋舰140毫米舰炮的攻击,设计部门经过计算认为在保持武器配置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大幅削减机械重量才能达到这一防护指标,因此絮弗伦级相比迪凯纳级牺牲了1/4的动力系统,减少2台锅炉、1部蒸汽轮机,改为三轴推进,输出功率降至90000马力,航速降至31节,以此换来与英国海军郡级接近的装甲防护,增加了舷侧装甲带,弹药库和动力舱的防护也得到了加强。

■絮弗伦级重巡洋舰的侧视/俯视图及武备、防护配置,注意右下角的装甲配置图,其防护面积及装甲厚度较迪凯纳级明显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建造过程中不断改进,絮弗伦级各舰的装甲防护各不相同,呈现出逐步递增的趋势。“絮弗伦”和“科尔贝”号的舷侧装甲带厚度为50毫米,位于舰体外侧,而“福煦”和“迪普莱克斯”号则一改传统做法,将舷侧装甲带置于舰体内部,与动力舱的20毫米隔壁融合在一起,厚度也有所增加,“福煦”号为54毫米,“迪普莱克斯”号为60毫米。在水平装甲方面,该级前三艘为25毫米,而“迪普莱克斯”号为30毫米,弹药库装甲盒结构的厚度也由首舰的20~50毫米增强到末舰的30~60毫米。“絮弗伦”号的装甲重量比迪凯纳级增加了一倍,达到760吨,而到“迪普莱克斯”号时已达1550吨,又翻了一倍!已经接近于英美后期重巡洋舰的水平。

■法国海军絮弗伦级重巡洋舰四号舰“迪普莱克斯”号,该舰的防护重量较同级首舰“絮弗伦”号增加了一倍。

别出心裁的是,在“絮弗伦”和“科尔贝”号上还保留了2座燃煤锅炉,携带了640吨燃煤,并将舷侧煤舱也作为防护结构的组成部分,正如老式战舰的防御结构,这一做法其实是钻条约的空子,因为标准排水量不含燃料,法国人可以堂而皇之地将这部分防御重量归入排水量之外。后来,法国海军又片面地解读条约条文,从其他方面挖掘出更多的重量用于强化防御,因此在“福煦”和“迪普莱克斯”号上废弃了燃煤锅炉和防护煤舱。经过逐渐改良,法国海军确信絮弗伦级能够在14000米以上的距离免疫140毫米炮弹,而“迪普莱克斯”号能在18000米外抵挡155毫米炮弹。

■意大利海军扎拉级重巡洋舰,该级舰走的是重防御路线,其舷侧装甲厚度高达150毫米。

1928年,法国海军获悉意大利海军开始批量建造装备152毫米舰炮的轻巡洋舰,并设计了重装甲防御的扎拉级重巡洋舰,令其如坐针毡,因此急于寻求一种能够与之对抗的舰型,指示设计部门在“迪普莱克斯”号基础上设计一型防御能力更好的重巡洋舰,方案代号为C4。军方要求该舰型能在15000~20000米距离上免疫152毫米炮弹,最终设计方案在1930年获得批准,于1931年动工建造,命名为“阿尔及利亚”号,该舰也是法国海军最后一艘条约型重巡洋舰。

■法国海军“阿尔及利亚”号重巡洋舰,该舰是法国条约重巡发展的顶点。

“阿尔及利亚”号在各方面都对前两级重巡洋舰的设计做出了重大改变,在舰型上弃用了线形优美、适航性优良的艏楼船型,采用了低干舷平甲板船型,去除了艏楼甲板,以牺牲适航性为代价节省80吨重量。为了保证装甲重量,“阿尔及利亚”号继续削减动力装置,锅炉数量比絮弗伦级减少了1/3,仅为6台,但增加一部主机,恢复4轴推进,输出功率降至84000马力,不过通过改进线形提升了推进效率,仍能保持31节的航速。此外还放弃了锅炉-轮机交替布局,改为集中布置,以缩短动力舱长度,进而缩小防御区划面积,所有锅炉烟道都集中于一座烟囱中,通过动力布局的调整,又节省出275吨的重量。同样为了减重,“阿尔及利亚”号减少了鱼雷搭载数量,弹射器数量也由絮弗伦级的2座减至1座,仅携带1架飞机。同时此外还广泛采用焊接技术建造舰体,仅在少量强度要求较高的部位使用铆接,还采用铝合金建造内部隔板,以减轻舰体重量。

■“阿尔及利亚”号的侧视/俯视线图及武备/防护配置,其防御重量占到排水量的20%。

通过千方百计地压缩动力、舰体、武备各部分的重量配额,“阿尔及利亚”号获得了高达2035吨的防御重量,占排水量的20%,这个比例在各国条约型重巡洋舰中居于前列,从而为其构建完善的防御体系创造了条件。“阿尔及利亚”号在装甲布置上没有沿用“迪普莱克斯”号的内置结构,回归传统的外设装甲,其舷侧装甲带厚度达到110毫米,而在弹药库和动力舱顶部覆盖了80毫米的水平装甲,同时还将舰底水密结构向两舷延伸至主甲板高度,形成一道水下防御层,并且采用液舱和空舱交替的隔层结构强化水下防御能力,指挥塔和主炮塔也都配置了100毫米装甲。普遍认为“阿尔及利亚”号的防御设计是非常成功的,再配合8门性能出色的新型203毫米舰炮和6座双联装100毫米高射炮,该舰在各方面的性能均不逊色于其他国家的同类舰船,是法国条约型巡洋舰发展的顶峰,该舰也同时证明了借助于现代化技术和精心的设计,可以在10000吨排水量限制内获得预期的优良作战性能。

■1935年时的“阿尔及利亚”号,作为法国海军最强的重巡洋舰,其服役生涯相当平淡,结局悲惨。

各国在条约型巡洋舰上的激烈竞争最终促使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的签订,对巡洋舰的性能指标和吨位比例做出限定,法国和意大利因为不满条约内容,拒绝签署有关巡洋舰限制的条款,但两国还是不约而同地中止了重巡洋舰的建造,转向152毫米炮轻巡洋舰的建造,而各自重巡洋舰的保有数量都止步于7艘。纵观条约时代法国重巡洋舰的发展,法国海军选择了一条稳步推进、逐渐改进的设计建造路线,除了2艘迪凯纳级之外,其余5艘巡洋舰都各有差异,性能不断提升,最终在“阿尔及利亚”号上实现了在有限吨位内各项性能的均衡配置。

■1942年11月27日,一辆德军IV号坦克停在土伦军港的码头上,对面就是自沉后燃起大火的“科尔贝”号重巡洋舰。

在二战爆发时,7艘重巡洋舰是法国海军除2艘敦刻尔克级战列舰外最强有力的打击力量,并在战争初期配合英国海军在大西洋搜捕德国袭击舰,以及在地中海方向监视意大利海军的动向,但并无突出战绩。1940年初夏法国的迅速战败导致7艘法国重巡的命运发生了两极分化,2艘迪凯纳级和“絮弗伦”号在亚历山大港被英军解除武装并扣押,直到1943年加入自由法国海军,得以幸存到战后。絮弗伦级另外三艘和“阿尔及利亚”号则选择加入维希法国海军,于1942年11月为了避免被德军俘获而在土伦自沉,以悲壮的方式结束了服役生涯。

■战后“絮弗伦”号(中)被解除武装,在土伦港作为浮动码头使用。这幅照片中该舰左侧是“让·巴尔”号战列舰,右侧是一艘拉加利索尼埃级轻巡洋舰,最右侧是“德·格拉斯”号防空巡洋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