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斯东·巴什拉 | 花的世界

作者 加斯东·巴什拉(法国) 翻译 杜小真 顾嘉琛 ◆ ◆ ◆ ◆ ◆ Ⅶ 面对花的世界,我们处于一

作者 加斯东·巴什拉(法国)

面对花的世界,我们处于一种筋疲力尽的想象状态。我们几乎不知道,我们不再会把这些花作为美的世界——不断繁殖美的存在的世界——的见证迎接到它们存在的深处。然而,每种花都有它自己的光。每种花都是一线曙光。面对上天的遐想者应在每种花中找到天空的颜色。因此,这正是遐想所希求的,它在任何事物中都以追求生命顶点的意志启动一种超波德莱尔式的“通灵”。

为介绍《伊斯兰教中“爱的信徒”们的同情与神灵感应》这篇出色的文章,亨利·科尔宾在引述《天芥菜和它的祷告》时提到了普洛克洛:

普洛克洛问:天芥菜通过自身运动追随太阳运动;月芥菜通过自身运动追随月亮运动,并在自己能及的范围内与世界的火炬为伍,鉴于这种情况,除了承认因果和谐,即在大地存在与上天存在之间交叉的因果关系之外,我们还能提供别的什么理由呢?

因为,事实上,任何东西都根据各自在自然界所占据的位置进行祈祷,并且歌颂它所属的神性系列的首领功绩——精神的功绩,理性的或肉体的或可感觉到的功绩;因为,天芥菜由于摆脱自身运动而发生移动,如果人们能够通过它的运动突然发现被震动的空气的声音,在它所做的旋转中,就会了解到这是对它的国王所唱的颂歌,就像一种植物可能歌唱的那样。

应该在什么水平上,在何种高度上思考普洛克洛的文章呢?首先,必须感觉到,文章的展开是为着达到一种高度,达到任何高度。火,空气,光,一切上升的东西也都具有神性,任何展开的梦幻都完全从花的存在起步。开着花的存在的生命火苗是向着纯洁光明世界的张力。

而这些生成是幸福的缓慢生成。上天乐园中的火炬与人间乐园的鲜花和谐一致,它们都是肯定的火苗,缓慢的火苗。天空与鲜花的和谐是为着教会沉思者进行缓缓的沉思,即祈祷的沉思。

如果我们早一些读亨利·科尔宾的上述论述,就会毫无限度地面对一种重要的高度——接受神圣尊严的高度。对普洛克洛来说,天芥菜带着天空的颜色进行祈祷,因为它以一种非凡的忠诚总是向着它的主旋转。亨利·科尔宾于是引用了《古兰经》中的这句诗:“每个存在都有自己的祈祷方式和属于自己的天福。” 科尔宾指出天芥菜的向日性在伊斯兰教的爱的信徒那里就是一种上天感应。

天真地在诗人们的形象上面遐想,我们已经接受了想象的一切小的奇迹。当诗的价值活动时,授引其它价值是不恰当的,以那怕一点点的批评精神研究它也是不恰当的。然而,在结束这短短一章时,让我们提供我们不能够避免用香槟人的眼光去看的资料。

我借用一本最严肃的书中的小故事。罗尔·弗拉兹不加任何准备和解释地写道:

当默里人与马来人相接触时,他们在马来人那里找到了一束红色的花(gant’gn:马来语:gantang)。默里人与马来人围绕着红花聚集起来,并把手臂伸在花上面取暖。

随后,这小故事变得复杂起来,特别是一只鹿和一只绿啄木鸟涉入。这只作为传说中的鸟类总和的绿啄木鸟,以它五彩斑烂的羽毛完全可给部落中的人带来火。弗拉兹为我们提供了那么多有关动物的资料,这些动物在传说中都是对人行善的动物,我们要自己相信——相信一点儿,仅仅是一点儿——人种学家告诉我们的一切。我们顺从地学习天真。但是,在关于围绕着火红花束聚集起来并伸出手指取暖的马来人家族的传说中,讥讽的魔鬼占据了我的 思想,我把天真的轴心翻转过来:因为当马来人告诉天真的传教士们这个关于火的红花起源的戏剧性故事时,他们的眼睛地发出野兽样的凶光。

作者:加斯东巴什拉

(Gacheton Bachelard,1884-1963)

法国二十世纪重要的科学哲学家。出身贫穷,中学毕业后没有进大学,在工作中不放弃学习。七年后,依靠自学获数学学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事中学数理教学,继续自学深造,1922年通过中学教师学衔考试。1927年以《论近似的知识》论文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时年43岁。1930年任第戎大学文学系教授。1940年人巴黎大学科学哲学教授。1955年任名誉教授,并任伦理与政治科学院院士。1961年获法兰西国家文学大奖。他同时还是出色的文学评论家,诗学理论家。他是法国新认识论的奠基人。巴什拉著述丰富,数十部作品涉及领域广泛:哲学、自然科学、文学、诗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等。主要代表作有:《论近似的知识》,《新科学精神的形成》,《梦想的诗学》,《实用理性主义》,《火的精神分析》等等。

《火的精神分析》:(La psychanalyse du feu )

在这部诗学论著中,巴什拉明确用启发传统哲学和古典宇宙论的物质要素的符号标出想象的不同类型。在想象的王国中,可以规定一种四元素的规律,这个规律按照与火、空气、水和土的关系排列不同的物质想象。这论证的是建立在理性心理学基础上的想象理论。对火进行的精神分析是证明巴什拉的科学精神的具体应用。他通过对火的分析,希望把知识与对物质的想象统一起来。从理性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普罗米修斯情结、恩培多克勒情结等进行分析,描述了火从原始形象到生死本能精神的发扬,再到火象征的光和热对人的灵魂的启迪和升华,直至最高的火的纯洁化的生命高度的过程。

译者:顾嘉琛,1941年生,江苏吴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曾发表过《系统法语语法》,主要译著有:《巴什拉传》,《重负与神恩》,《哥伦布传》,《看,听,读》,《文学与感觉》,《阳光与阴影》,《期待上帝》等。现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

杜小真,1978年9月起任教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1993被破格提为教授,1999获博导资格。现兼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现代西方哲学会理事,国际哲学学院通讯教授(总部巴黎),法国巴黎七大葛兰言中心成员,加拿大魁北克哲学会《哲学》杂志学术委员会成员。巴黎高师法国当代哲学研究所成员。曾多次在法国、瑞士、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做访问学者、客座教授、访问讲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