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时的战场之眼:旧日本海军第一号型哨戒特务艇全史

日本是一个岛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国土周围被广阔的太平洋所包裹。因此,日本人对于发展海军有着极大的热情,对海军这个军种也有着特殊的情节。日本联合舰队中不乏众多举世闻名的军舰,大至世界最强战列舰“大和”号,小到以祥瑞著称的“雪风”号驱逐舰,它们身上所发生的故事和传奇数不胜数。不过,在那些风光无限的大舰之外,却有着众多默默无闻的小型辅助舰艇,其中鲜为人知的哨戒特务艇就是典型的一员。 战场之眼

哨戒特务艇到底是何种船只?顾名思义,它是一种以担任侦察、警戒任务为主的小型舰艇,在战场上可以充当“眼睛”的角色,建立一道远程巡防屏障。这种小艇上携带有远程通讯器材,以及非常有限的武器装备,在必要时可以进行“象征性”的防空和反潜作战。二战期间日本海军中最著名的哨戒特务艇当属“第23日东丸”,1942年4月18日正是它首先发现了悄悄驶入日本以东约700海里处的美军航母特混舰队,使得“杜立特空袭”差点泡汤。

“第23日东丸”原是日东渔业株式会社的一艘底拖网渔船,排水量仅90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被日本海军征用,成为一艘哨戒特务艇。1942年4月18日该艇首先发现逼近日本以东洋面的美军舰队,在发出数封警戒电报后被美军击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海军大量征用小型木造渔船作为特设哨戒艇从事海上监视任务,但是这些来自民间的小船大小不一,性能不足,损失颇多。于是在1943年,日本海军决定自行建造统一规格的制式哨戒特务艇。当时木制第一号型驱潜特务艇的建造进行顺利,日本海军便以该型小艇作为参考,设计出木制渔船样式的哨戒特务艇,并向对应的造船厂下达订单,新型哨戒艇被命名为第一号型哨戒特务艇。

第一号型哨戒特务艇(第31号)侧视图,摄于战后,当时它已经摇身一变成为海上自卫队的MSI-680号扫雷艇。

按照日本海军1943-1944年度的第二段和第三段战备计划(战时舰船建造补充计划,通称“丸战计划”),军令部要求建造300艘木制哨戒特务艇(乙型)和90艘钢制的哨戒特务艇(甲型)。原计划在乙型建造完毕之后再建造甲型,但由于战局的变化此计划没有全部完成,钢制艇被完全取消。乙型哨戒特务艇的预算在第84次帝国议会上通过62艘(每艘1307000日元)、第86次议会上通过178艘(每艘1350000日元),共计通过240艘。此外,有文献记录乙型订购数量为200艘、预算通过的数量则是280艘(临时舰名从第2121号至第2400号,共280艘)。

1944年,日本国内16家有实力的木制造船厂开始建造第一号型哨戒特务艇的船体,之后在横须贺等地各海军工厂进行武器装备。但是在战争结束前,动工的总数量仅有57艘,其中竣工27艘,另有10艘船体完工。造成建造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木材供给不足导致,而且所使用的木材未经充分处理,竣工的部分哨戒艇船体产生缝隙或遭虫驻,给军方造成不小的困扰。1945年随着战局进一步恶化,后续的哨式艇建造被中止,这些造船厂的生产力转为改建海防艇。

■建造中的第173号哨戒特务艇,摄于1945年1月10日。

艇型特征

第一号型哨戒特务艇的设计按照木造渔船的相关规定,基本配置与渔船没有太大的差异,这也是考虑到在战争结束后可改造回渔船继续使用。它与渔船最大的区别在于船舱(相当于渔船的鱼舱位置)部分设置了前部兵员室,前部兵员室与轮机舱之间是粮舱与冷藏库,下方还有一个大型的钢制重油箱以支持长距离航程的需要。该艇配备艇员34人,排水量为250吨,全长33.25米,宽6.14米,吃水2.35米,前部桅杆设在舰桥前方,但也有少数哨戒艇将其设在舰桥之后。

该型艇的轮机与第一号型驱潜特务艇相同,使用当时正在大批量产的中速400马力内燃机,计划航速9节(海况良好、出力250马力时),经济航速8节时续航力高达4000海里,最大航速9.3节,多出的功率可用作储备动力,在遇到恶劣天气时防止航速降低和保持可操纵性。此外艇上还设计了一个风帆吊架,这是出于巡航时节约燃料的考虑,靠后部桅杆扬帆航行,但这一设计在后期的建造中被取消。

■国内模型厂商出品的1/700比例第一号型哨戒特务艇蚀刻件套改,从中对该艇的布局可见一斑。

武器装备

第一号型哨戒特务艇船首有一座机炮平台,搭载1门25毫米双联装机关炮,这是它的主要武器。船尾设有2组深弹投放轨道,一共搭载8颗深水炸弹。该艇原计划装备24型雷达,实际装备13型雷达,安装在舰桥后部和烟囱前方之间的位置。反雷达仪器(日本原文是“逆探”)装在舰桥顶部的舷侧,用以探测敌军的雷达波。

该型艇的“第1号”于1945年3月末在横须贺竣工,日本海军经审议之后在后续制造时做出以下改正:

1、操舵室和轮机舱侧面安装10毫米厚HT钢防弹板。

2、由于重心比计划位置高,再增加10吨(原计划是32吨)碎石压舱物。另外,后期竣工的艇将烟囱降低约300毫米,直径也略微缩小。

3、第1号艇搭载有一组轻型通讯仪器,之后从第2号艇开始装备新式的三式3型通讯仪。

4、深水炸弹增加到12个(三式深弹),投弹轨道也随之延长,为此取消了上部构造物内的浴室。

5、由于重量增加,取消了侧舷搭载的4米联络小艇,不过也有些艇继续搭载。

6、烟囱与后部桅杆之间的构造物(厨房)上方作为后部防空火力平台,两舷各增加1门单装25毫米机关炮。

7、前部25毫米双联装机关炮的左右两侧各装1门120毫米双联装(或单装)火箭炮。

8、船体中央两舷的舷墙上各装备一座二式特别鱼雷发射台,视情况可搭载2枚鱼雷。

此外,有些文献记录该艇还可搭载20000米的电缆线。

■第一号型哨戒特务艇第31号精确模型,比例为1/500,可以看到前后方25毫米火炮、中部13型雷达、挂帆的后桅杆等配置。

服役使用

第一号型哨戒特务艇的第1号艇于1945年3月竣工后,日本海军投入外海警戒的该型艇并不多,至战争结束时也只有几艘沉没。其中一些艇被改派执行对日本周边海域磁性水雷的扫雷作业,这些船在战争结束后也继续从事此类工作。二战结束时,因搁浅、触雷等原因沉没的该型艇有8艘。

1947年11月22日,盟国占领军同意将23艘第一号型哨戒特务艇改造成渔船,实际上只有第85号艇等少数几艘完成了改装。部分该型艇(第31号等)从1948年划归海上保安厅,成为扫雷艇,有3艘在执行任务中沉没。剩余的约10艘第一号型哨戒特务艇之后被移交给海上自卫队,一直从事各种杂役直至60年代初。从该型艇一生的阅历来看,它的真正价值到了战后才充分发挥出来。

■由第4号哨戒特务艇改造完成的渔船熊野丸,拍摄于1947年3月。

动工的57艘艇状况汇总

格式如下:艇号:竣工日(船体建造厂/武器装备舾装厂),损失及原因(地点),战后的状况。

船体建造厂有市川=市川造船厂(宇治山田市)、强力=强力造船厂(宇治山田市)、小柳=小柳造船厂(静冈市)、佐贺=佐贺造船铁工所(新凑市)、四国=四国船渠工业所(高松市)、自念=自念造船铁工所(门司市)、德岛=德岛合同造船(德岛市)、西井=西井造船厂(宇治山田市)、林兼=林兼重工业(下关市)、福冈=福冈造船铁工(福冈市)、福岛=福岛造船铁工所(松江市)、船失=船失造船铁工所(函馆市)、三保=三保造船厂(清水市)、村上=村上造船厂(石卷市)、山西=山西造船铁工所(石卷市)、米子=米子造船厂(米子市)。

武器舾装工厂有横须贺海军工厂、吴海军工厂、佐世保海军工厂、舞鹤海军工厂。

第1号:1945年3月28日竣工(山西/横须贺),终战时在横须贺(推测)。

第2号:1945年5月20日竣工(山西/横须贺),终战时在横滨。

■战后闲置在海边的第2号哨戒特务艇,拍摄于1947年春,川崎港。

第3号:1945年8月5日竣工(山西/横须贺),终战时在横须贺。

第4号:终战时未成(山西/横须贺),战后改造成渔船“熊野丸”号。

第25号:1945年4月27日竣工(村上/横须贺),终战时在下关,1945年9月18日因浸水坐底。

第26号:1945年8月2日竣工(村上/横须贺),战后改造成渔船。

■战后系留在港口中的第26号哨戒特务艇,拍摄于1947年。

第27号:终战时未成(村上/-),战后解体。

第31号:1945年7月29日竣工(船矢/横须贺),战后成为海上保安厅扫雷艇“MS18号”,后转为保安厅警备队(海上自卫队)扫雷艇,1961年改名“扫雷杂船17号”,1963年3月31日除籍。

■第31号哨戒特务艇(右)在1946年7月24日神户港内的留影,当时它的身份是一艘扫雷艇,左边较小的船是原第68号驱潜特务艇(第一号型)。从照片中可以对比看出,第一号型哨戒特务艇在尺寸上比第一号型驱潜特务艇要大上一圈。

第32号:终战时未成(船矢/-),战后被允许改造成渔船。

■战后被允许改为渔船的第32号哨戒特务艇,拍摄于1947年2月-6月之间,地点是大湊。

第33号:终战时未成(船矢/-),战后被允许改造成渔船。

第34号:终战时未成(船矢/-),战后被允许改造成渔船。

■船台上的第34号哨戒特务艇,拍摄于1947年,船失造船铁工所。

第37号:1945年6月2日竣工(三保/横须贺),1945年7月18日被美舰载机击沉(横须贺)。

第38号:终战时未成(三保/-),战后解体。

第54号:1945年8月5日竣工(小柳/横须贺),终战时在横须贺,战后沉没。

第55号:终战时未成(小柳/-)。

第64号:终战时未成(佐贺/舞鹤),战后被允许改造成渔船。

■1947年时停泊在舞鹤港的第64号哨戒特务艇,当时它的身份是复原厅的特别运输船。

第65号:终战时未成(佐贺/-),战后被允许改造成渔船。

■1947年2月停泊在新湊港的第65号哨戒特务艇,后被允许改成渔船。

第66号:终战时未成(佐贺/-)。

第84号:1945年6月7日竣工(米子/舞鹤)。战后成为运输省-海上保安厅扫雷艇“MS19号”,在朝鲜战争中从事扫雷任务,之后转入保安厅警备队(海上自卫队)、1962年成为“扫雷杂船24号”,1963年3月31日除籍。

■海上保安厅扫雷艇MS-19 (1949年),原第84号哨戒特务艇。

第85号:终战时未成(米子/-),战后被允许改造成渔船。

■1948年改造完工的渔船“松丸”号,原第85号哨戒特务艇。

第86号:终战时未成(米子/-)。

第90号:1945年4月11日竣工(市川/横须贺),1945年8月或9月触雷沉没(酒田)。

第91号:终战时未成(市川/横须贺)。

第92号:终战时未成(市川/-)。

第93号:终战时未成(市川/-)。

第110号:终战时未成(西井/横须贺),1945年7月18日遭美舰载机击沉(横须贺)。

第111号:终战时未成(西井/横须贺)。

第122号:终战时未成(强力/横须贺)。1945年7月18日遭美舰载机击沉(横须贺)。

第123号:终战时未成(强力/横须贺)。

第134号:1945年2月26日竣工(四国/吴),战后成为运输省-海上保安厅扫雷艇“MS20号”,在朝鲜战争中从事扫雷任务,之后成为保安厅警备队(海上自卫队)扫雷艇,1961年成为“扫雷杂船32号”,1962年3月31日除籍。

■日本海上自卫队扫雷艇MSI-685(中间,原日本海军第134号哨戒特务艇)、扫雷艇MSI-697(左、原日本海军第72号驱潜特务艇)、扫雷艇MSI-694(右、原日本海军第231号驱潜特务艇),拍摄于1960年5月22日。

第135号:1945年5月23日竣工(四国/吴),战后成为运输省-海上保安厅扫雷艇“MS21号”,在朝鲜战争中从事扫雷任务,之后转入保安厅警备队(海上自卫队),1962年成为“特务杂船32号”,1964年3月31日除籍。

■在船坞中维护的运输省扫雷艇MS21原第135号哨戒特务艇,拍摄于1948年4月17日,三菱重工业下关造船所。

第136号:1945年6月5日竣工(四国/吴),战后成为运输省-海上保安厅扫雷艇“MS22号”,在朝鲜战争中从事扫雷任务,之后转为保安厅警备队(海上自卫队)扫雷艇,1961年成为“扫雷杂船19号”,1962年3月31日除籍。

第137号:1945年7月15日竣工(四国/吴),战后成为扫雷艇,1946年4月18日在下关因浸水搁浅被放弃。

第138号:1945年8月11日竣工(四国/吴),战后成为运输省-海上保安厅扫雷艇“MS23号”,在朝鲜战争中从事扫雷任务,之后转为保安厅警备队(海上自卫队)扫雷艇,1961年成为“扫雷杂船20号”,1963年3月31日除籍。

第139号:终战时未成(四国/吴),战后成为运输省-海上保安厅扫雷艇“MS24号”,在朝鲜战争中从事扫雷任务,之后转为保安厅警备队(海上自卫队)扫雷艇,1961年成为“扫雷杂船25号”,1964年3月31日除籍。

第140号:终战时未成(四国/-)。

第152号:1945年5月23日竣工(福岛/吴)。战后成为运输省-海上保安厅扫雷船“MS25号”,在朝鲜战争中从事扫雷任务,之后转为保安厅警备队(海上自卫队)扫雷艇,1961年成为“扫雷杂船21号”,1962年3月31日除籍。

■1946年7月28日所拍摄的第152号哨戒特务艇,当时身份为复原厅的扫雷艇。

第153号:1945年7月23日竣工(福岛/吴)。战后成为运输省-海上保安厅扫雷船“MS26号”,在朝鲜战争中从事扫雷任务,之后转为保安厅警备队(海上自卫队)扫雷艇,1962年成为“特务杂船33号”,1967年3月31日除籍。

第154号:未成(福岛/吴),战后成为运输省-海上保安厅扫雷艇“MS27号”,1949年5月23日在关门海峡触雷沉没。

第155号:终战时未成(福岛/-)。

第156号:终战时未成(福岛/-)。

第163号:1945年2月10日竣工(林兼/佐世保),1945年8月22日在七尾湾触雷坐底,之后打捞改造成渔船。

■触雷坐底的第163号哨戒特务艇,1947年2月拍摄于七尾湾。

第164号:1945年3月2日竣工(林兼/佐世保),1945年5月30日搁浅(种子岛),之后解体。

第165号:1945年5月15日竣工(林兼/佐世保),终战时在横须贺,战后沉没。

第166号:1945年7月23日竣工(林兼/佐世保),1945年8月12日炸沉(浦崎西南)。

第173号:1945年3月26日竣工(德岛/吴),1945年3月29日触雷(若松港)、打捞后解体。

■战后拍摄的坐底状态等待解体的第173号哨戒特务艇。

第174号:1945年5月10日竣工(德岛/吴),终战时在敦贺。

第175号:1945年6月6日竣工(德岛/吴),战后成为运输省-海上保安厅扫雷船“MS28号”,1950年10月30日搁浅(须崎海域)。

第176号:终战时未成(德岛/吴)。战后成为扫雷艇,1946年4月18日触礁沉没(下关吉见)。

第177号:终战时未成(德岛/-)。

第178号:终战时未成(德岛/-)。

第179号:1945年5月20日竣工(自念/佐世保)。战后成为运输省-海上保安厅扫雷艇“MS29号”,之后转为保安厅警备队(海上自卫队)扫雷艇,1962年3月31日除籍。

第180号:终战时未成(自念/-)。

第181号:终战时未成(福冈/-)。

第191号:1945年3月27日竣工(福冈/佐世保)。战后成为运输省-海上保安厅扫雷艇“MS30号”,在朝鲜战争中从事扫雷任务,1950年10月27日触礁沉没。

■1947年6月在大竹基地内停泊的第191号哨戒特务艇,当时身份是复原厅的扫雷艇。

第192号:1945年7月27日竣工(福冈/佐世保),终战时在元山(推测)。

第193号:终战时未成(福冈/-),1945年9月18日遇台风沉没。

综合评价

第一号型哨戒特务艇是二战中后期日本海军作为一项应急产品而设计建造的一种小型辅助舰艇。该艇由于用木质渔船作为参考基础,以及出于战场廉价消耗品使用的思路影响,整体技术标准和性能均为较低水平。它正式服役时已经临近战争结束,战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反倒是战后作为运输船、渔船、扫雷艇等杂役角色而兢兢业业,为日本战后的复兴贡献了一定力量。

按照日本人的计划,可以大批量生产的第一号型哨戒特务艇是游弋远海寻觅敌踪、担当“战场之眼”的侦察角色。不过战争的进程打断了这个设想,导致该型艇不仅只有少数建成,而且也基本失去了扮演预定职务的机会——此时的时间点已是日本联合舰队被彻底打残、美国大军压境准备登陆日本本土的阶段,日军残余的大中型军舰都龟缩在港内,还反复被美军战机蹂蹑,像第一号型哨戒特务艇这样的辅助小艇更是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

二战时期的日本是一个综合国力和资源都有限的岛国,在战争后期设计建造这种总体性能低廉的小艇也纯属无奈之举。即使该型艇能全部如期服役,在各项新科技新武器泛滥的时代,它在航空力量成为主流的二战末期也根本不能发挥预期的作用,而是必然沦为强大的盟军面前的无谓炮灰。

1948年10月,日本海上保安厅初次举行阅舰式时的扫雷艇编队,由近到远的三艘船分别为战前的第84号、第134号和第136号哨戒特务艇。

不过换一个角度看,作为一款略显寒酸甚至是简陋的小型杂役船,它也具有存在的实际意义,可以作为一个海洋国家的辅助海上力量发挥应有的余热。总之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历史大潮流下,抱着“存在即合理”的思维,我们还是应该以另一种眼光来审视那些不起眼的小角色——也许在某些关注海军的朋友看来,对常规的大舰巨炮早已审美疲劳之际,换换口味观察了解那些平凡小艇的历史,又是别有一番的体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