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之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十周年庆典上,做出贡献的员工表彰成为重要环节,预示着居然之家对人才战略的格
从1店到100店,用了15年;从100店到200店,用了3年;从200店到300店,只用了1年。人们在赞叹连锁扩张的“居然速度”之时,并不了解连锁扩张背后的真正秘密:庞大的人才储备。
盘点居然之家20年20事,最值得大书特书的第十四件事是,始于2002年的大学生招聘战略,为居然之家储备了充足的人才,每年都有一批有文化、有学识、有经验的大学生趋于成熟,走上了店面、分公司、大区的关键领导岗位。在居然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才梯队的形成,居然之家有了争战江湖的最大砝码。
2009年11月13日,在居然之家创立十周年之际,《北京商报》发表题为《居然之家破解三道“人”字题》的文章,指出居然之家发展壮大的奥秘:
居然之家成立十年来最重要的活动有两个环节最为重要:一是表彰优秀合作伙伴商户,二是表彰做出贡献的员工。铁杆的商户和忠诚的人才,正是居然之家十年品牌大厦的基石。
“人”,只有一撇一捺,但要写好,却很不容易。很多企业由于写不好“人”字,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折戟沉沙。居然之家从创立那天起,就在“人”字上下足工夫,破解了管人、育人、用人三道难题:管人,用机制避免作弊;育人,拿时间赌未来;用人,让三亲四戚靠边站。
1999年在北京创立到2006年连锁店开进沈阳,居然之家7年才开8家店;从2006年到2009年成立十周年,居然之家只用3年开到了20多家店;从2009年到2014年,居然之家更只用5年开到了100家店;此后扩张进一步提速,1年开出100店,也变成了现实。时间的缩短,专卖店数量的激增,意味着居然之家人才梯队逐渐形成,有人可用,发展就快。一个大学生,毕业2-3年可以做到中层管理岗位,4-5年可以成为部门副职,5-6年才能提拔为副店长或店长。从2003年居然之家制订长远发展规划开始,到2009年十周年之时,也就6年时间,正是梯队人才派上用场的时候,从此连锁提速,势不可挡。
实际上,居然之家最先尝试招聘大学生是在2002年,从居然之家掌门人汪林朋的母校北京工商大学招聘了三个大学生,分别是陈亮、彭阿荣和王欢。到2019年居然之家创立20年之时,这三个最初的新入职大学生火种,除王欢因爱情而投奔远方以外,另两位仍然在居然之家,而且担当重任:陈亮是居然之家副总裁、财务总监,主管上市事务;彭阿荣从基层做到北京大兴店店长,如今担任八角店总经理。
2003年,在连锁扩张战略形成之时,储备人才也被居然之家纳入发展规划。正是在那一年,居然之家开始大规模招聘大学生,以后每年都有几十名大学生进入居然之家。如今活跃在居然之家体系内的重要人物,有不少就是从当初的大学生中脱颖而出的。
分别于2003年、2004年、2005年进入居然之家的大学生李韶芳、卢治中、王鹏,如今分别担任居然之
李韶芳,2003年大学毕业进入居然之家,在北京玉泉营店和集团经营管理部历练5年后,2008年到成为外埠开拓者,又经10年磨砺,先后成为陕西公司、辽宁公司总经理,如今是负责集团招商运营的副总裁、招商总监;
卢治中,2004年大学毕业进入居然之家,同样在北京锻炼5年,从基层员工做到中层管理干部,2009年前往武汉开拓中原市场,从招商负责人到汉口店总经理、华中分公司运营总监,如今是湖北分公司总经理,成为年轻的一方诸侯;
王鹏,2005年从澳洲学成归来加入居然之家,历任家具部楼管、国际部主管、副经理、经理等职,2012年外派天津,从副店长升职到副总级,2016年外派武汉担任湖北公司副总经理、武昌店店长,2017年成为正总监级的集团招商总监,2018年6月开始担任辽宁公司总经理……
这是居然之家众多大学生管理干部中的三个代表,是居然之家人才培养机制的一个缩影。他们从基层做起,历经各个领域,提升到某一个店的中层主管,然后进入集团经营管理部,熟悉全国招商业务和各店经营管理业务,再派往一个店面担当副经理、经理、总经理职务。这种“基层-总部-基层”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每一个管理者既有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又有把握全局的眼光,渐渐发展成为统兵一方的封疆大吏,带领着居然之船扬帆远航。
过去的20年,居然之家以培养大学生为重要战略,人才辈出,70后、80后已经挑起大梁,创造了“居然速度”和商业奇迹。截至2019年6月底,居然之家全国在职员工7372名,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者占比57%,2018、2019两年共招聘应届大学生447名,其中本科生408名、硕士39名。这意味着以培养大学生为主线的人才战略更加完善,更多的90后、00后年轻一代正在进入居然之家。未来20年,他们将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为居然之家创造更多、更大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