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友,除了女郎之外,还有时代的印记

-

《良友》最终没能迎来它的再次辉煌

然而它早已超额完成了任务

-

中国第一本画报

1926年2月15日,适逢正月初三,街上人来人往。奥迪安电影院门口,几位身穿“良友印刷所”的男男女女拿着一叠画报吆喝着:新鲜出炉的画报,可洋气嘞,物美价廉,只要一角小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竞相翻阅购买,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初版3千销售一空。消息很快传遍各大书店,纷纷表示可以代销。再版两次,加印4千,第一期画报共卖出7千册,创始人伍联德松了一口气,《良友》顺理成章成了大上海茶余饭后的谈资。

封面上,一位笑靥盈盈的少女手捧一把鲜花,一身传统民国风打扮,俏丽的齐刘海,浅浅的梨涡……令人心动不已,这便是日后红遍大江南北的“电影皇后”胡蝶。

创刊路一波三折

《良友》的巨大成功离不开创始人伍联德的才华和胆识。

第一期问世后,读者写信说:你们的《良友》印刷虽然好,但是搜罗的材料未免太杂。不独你们搜罗不甚审慎,而且编排也没有什么秩序。你们印刷虽然美满,价钱虽然便宜,苟使你们《良友》内容不佳,类别不分,未免美中不足了……”

第二期随即将这则读者意见刊登出来。这与良友口号“做大众的好朋友”不谋而合:对于刚刚结束封建旧社会的民国来说,任何一步大胆的计划都是新鲜的,值得探讨的,所以良友愿意拥抱不同的声音。

△《良友》画报90周年纪念开放图书馆内景

在此之前,伍联德曾经和朋友合办过《少年良友》,内容涵盖连环画、德育故事、科学知识、儿童游戏,三次复刊终因销路不畅宣告失败。

他意识到,只有自己做印刷才能减轻出版成本,在一位前辈的支持下,他终于得偿所愿。盘下一家仅有三部小型印刷机的店,改名《良友印刷所》。 印刷所生意一天天好起来。伍联德又开始琢磨弄刊物了,这一次一定要弄出点名堂。伍联德亲手为《良友》设计了双鹅图的标志,他四处奔走,搜罗素材,编辑排版。

为了打消合伙人的顾虑,伍联德斩钉截铁地说:“画报是要办的。如果成功了,利益归公;如果失败,我一个人承担一切损失。”

△伍联德(右)

引领时尚风潮的封面女郎们

1936年11月,美国《生活》杂志宣称:在《生活》之前,从未有过以图片为主的大众化又便宜的刊物。大洋彼岸的《良友》笑了,因为经过10年的发展,《良友》这块金字招牌已经风靡整个华人世界。

良友遍天下,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良友。每期画报都会印上一张世界地图,密密麻麻地标记着远销各地的坐标,包括美国、加拿大、澳洲、日本、西班牙,巅峰时期一度达到4万册销量。

封面女郎是《良友》的一大特色,打破了过去女性不宜抛头露面的封建桎梏,一个个光彩照人的摩登女郎让人耳目一新。

《良友》共出版发行的172期中有161个女性封面,以名媛、女明星、女运动员等女性名人为主,郑苹如、黄柳霜、阮玲玉、陆小曼、杨秀琼都曾入选过。

干练的短袖衬衫束紧在白色长裤里,俏丽的短发身着运动泳装,大胆的西式吊带和大片裸露的肌肤,高开衩的旗袍勾勒出女性的曲线美……

《良友》重新定义了现代女性美:举手投足间透着健康自信,眉眼含笑再不似以往的娇羞怯懦,时尚典雅的着装更是解放了女性保守落伍的衣柜。

这是前所未有的,整个社会为之沸腾了,受到热烈追捧的《良友》售价也早已从小洋一角一路飙升至大洋四角。

那时候大多数上海工人每月收入为20块大洋,1斤粳米0.07元,1斤猪肉0.28元,四角大洋可以买到5斤米,1斤猪肉,大家竟都愿意去买一本《良友》。

人文良友,出版育民

“对内提高国民的知识和艺术,对外则表扬邦国的荣光”,这是伍联德办杂志的初衷。《良友》不仅是一本时尚杂志,更是一本集社会生活、艺术文化、科学知识、影视体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文杂志。

在第三任主编梁得所热情邀请下,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与到《良友》的改造中来。鲁迅、胡适、丰子恺、老舍、巴金、郁达夫、田汉为《良友》供稿;

蔡元培、蒋介石、梅兰芳等人为《良友》题写刊名;美术方面也开始推出吴湖帆、黄宾虹、张大千等人的中国画和林风眠、潘玉良、吴大羽等人的西洋画以及万籁鸣、丁聪等人的漫画。

△在梁得所的真诚邀请下,鲁迅先生破例拍了一回写真

《良友》在一众受到五四新文化影响的进步青年带领下,远远地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当时大上海物欲横流,只认衣衫不认人,第 73 期 “ 时代女性”主题报道中,刊载各种各样的乡村妇女形象:街头补衣妇、挑水妇人、卖花妇人、农作妇人、浣衣妇……并写下评论: “在常人的眼光中,她们是时代的赘物,落伍者。但是事实胜于巧饰的名词,她们,无疑地,是最时代的。她们没有华丽的衣裳,但是她们却满足而且骄傲地穿起她们的粗劣的布衣,因为这是她们自己的劳力所获得到的…… ”

△《良友》曾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北伐胜利、革命烈士出版过特刊

△马国亮单枪匹马闯至香港,复刊《良友》

时代先锋,记忆永恒

1931年9月18日抗战爆发,社会动荡不安。《良友》化身抗战宣传员,大肆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屡次遭到日寇查封不得不东躲西藏四处搬迁,依然坚持到1941年10月15日才正式停刊。

1945年,伍联德辗转香港以海外版的名义,重新出版了《良友》画报。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牵挂着这份事业:“我仅希望我写的‘良友’二字永远不倒,在我们中华国土上,任何地方,永放光芒,我就心满意足了。”

《良友》最终没能迎来它的再次辉煌,然而它早已超额完成了任务。

正如学者李辉所说:“作为一份引领时代潮流的综合性画报,《良友》恰似一座盛纳“美的,艺术的,知识的花果”的园林,她散发的“美的思想”不仅令旧时代的中国民众虎躯一震,亦在时光的洗礼中历久弥香,酝酿恒久的经典价值。”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