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站在21世纪第一个20年的湾口,回望时间的滚滚洪流,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人家说时间如白驹过隙,有感、可见却无形。
但由时间所构成的时代,却也会因人经历过的记忆与历史的记载而具象起来。他们在我们无数次的忆往昔或是憧憬、怀念中越发地逼真。想的次数多了,好像当时的声音还在耳边,当时的气味就在鼻尖呢。
可时代记忆并不是超写实的具象,而更倾向于印象派的风格 —— 色彩拉动着情绪,占据了回忆中画面的绝大篇幅。
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时代性格,正是这些性格,才打造了属于每个时代的不同色彩。 今天UP君就用一道绚丽的七彩色,来给你捋一捋从1949年到2019年,我们和我们的父辈,还有我们所在的这座城市, 经历的每一个时代。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一首《东方红》,掀开了全国上下的建设热潮。
“ 北大荒 ” 到 “ 北大仓 ” 的边垦传奇、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再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新华字典》、第一批解放牌汽车、第一台电视机问世 ......
新生的共和国眼睛里闪烁的希望之火,把整个时代都染到通红。
而成都,也在这个红彤彤的年代里,埋头苦干着 ——
1950年6月15日, 成渝铁路开工。成渝铁路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干线,两年后竣工时,也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
1951年5月2日,老文化宫建成揭幕。在此后的40余年时间里,这里一直都是成都时尚青年的聚集地,也是最前卫思想的碰撞池。
▲ 老文化宫
1952年 9月1日,《四川日报》正式创刊。一个月后,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并开始播音。
1953年 4月8日,成都市政府拨专款在外北曹家巷新建工人新村。工人新村占地15600平方米,新建一楼一底工人宿舍16幢。
1954年4月, “ 一五 ” —— 宏明无线电器材厂时期全国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定点在成都建设的4个电子工业项目、新兴仪器厂、 锦江电机厂、 雷达探照灯厂筹备组分别成立。
1955年5月,第二机械工业部电信工业研究所(后改名为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在成都成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第一个电子技术研究所。与此同时,成都热电厂第一期工程竣工。
1957年 5月, 成都猛追湾游泳场建成。从此,成都人的夏天,就再也走不出猛追湾。
1958年1月1日,宝(鸡)成(都)铁路通车。这是走出四川的第一条铁路。
1959年 6月,四川运动员王建业在成都打破男子1000米集体定点跳伞的世界记录,这是中国运动员首次打破该项目的世界记录,也是四川运动员首次打破世界记录。在同一比赛中, 四川运动员王素珍、 赵成英打破女子600米集体定点跳伞的世界记录, 这是四川女运动员首次打破世界记录。
同年7月,峨眉电影制片厂建成。从此承载起成都几代人心中的电影乌托邦。
橙,是暖色系中最温暖光辉的色彩,同样代表60年代的希望与奋斗。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巨大的橙色火球从罗布泊升起,这声伴随着橙色炽焰的 “ 东方巨响 ” ,宣告了一个不再畏惧的时代的到来。
从此这个橙色时代的人,也得以挺起脊梁,开启充满希望的奋斗时代:
1960年 ,锦江宾馆建成,成为当时成都最高的标志性建筑。站在宾馆九楼上,整座 城市尽收眼底。
1962年1月1日,成都无轨电车正式开通,最初开通的线路为盐市口 —— 火车站。
1963年10月,成都至拉萨的有线通信线路正式开通。
1964年3月18日,北京一成都一昆明航线试航成功,旋即正式开航。4月8日,成都—武汉一南京一上海、 成都一重庆一贵阳一广州航线通航。
同年9月, 为了防备战争,中央决定把一些工业企业建设在距边境较远、不易遭受到攻击的西南腹地,西南三线建设筹备小组成立,四川地区开始了一场规模宏大、史无前例的国防经济建设。
1965年 3月1日,经过精心筹备,国航前身 —— 中国民航第一飞行大队资深机长孙全贵和毕春芳驾驶伊尔18型螺旋桨飞机平稳降落在当雄机场,实现了成都—拉萨航线首航。这条航线的开通,架起了 “ 空中金桥 ” ,成都成为连接全国各地至拉萨的重 要空中枢纽城市。
1969年 ,人民南路广场(现天府广场)毛主席塑像建成。据悉,这是全国唯一一尊全部使用汉白玉材料制作的毛主席巨型塑像。
▲ 人民南路广场
之后,整个60年代便在紧张的奋斗中,匆匆结束了。
70年代是一个容易让人感到复杂的年代。它躁动,却又单纯;它壮阔,却又风雨交加;它蠢蠢欲动,却又带着些胆怯与羞赧。虽不善言辞,却在行动上从不拖沓,很多对如今影响深远的建设,便是在那个时代取得的。
像极了黄色,既混沌着,混沌中又在隐隐约约地坚韧着、明亮着:
1970年7月1日, 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出川通道从此再增一条。
1973年4月, 国防科委决定将长春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分迁470人到四川大邑, 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1019研究所(1975年12月改名为光电研究所)。
同年10月,成都电视台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1975年3月, 简阳县三岔水库动工兴建。如今,这里被称为东部新城。跨过龙泉山,“一山连两翼”的新蓝图已将成都数千年的城市旧格局打破。
1977年 4月, 杨莹在英国举行的第三十四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夺得女子双打冠军, 这是四川乒乓球运动员首次 荣获世界冠军。
▲ 图右为杨莹
1978年 ,高考恢复。3月1日, 新华社报道: 国务院最近决定, 四川大学、 重庆大学、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四川矿业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医学院和西南政法学院等8所院校作为四川第一 批恢复和办好的重点院校。
3月10日,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成立。3月29日, 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成立,也就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前身。
同年11月, 成都人民商场开始进行扩大商业企业自主权的试 点。
▲ 人民商场
80年代来得太突然,好像大家都还没从70年代的扭捏中走出来呢,有些人就已经开始跑起来了,活力四射、春意盎然。那个时代也是如此,像春回大地,绿意盈盈。
1980年 3月16日, 四川省地方电子工业座谈会在成都召开, 确定了 “以广播电视为主攻方向, 以电视机、 收录机、 收音机为龙头, 带动基础产品、 应用产品” 的发展方针。 这为之后773厂的辉煌奠定了决策的基础。
773厂,正式名称为红光电子管厂,也叫106信箱,是东郊记忆的前身。它是我国第一批生产黑白显像管的企业,最终也留在了黑白照片里。
1981年4月, 成都市举行中国 ——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联合委员会会议, 批准关于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基本建设扩大初步设计, 签订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1981年6月~12月的合作计划。
1981年6月22日, 成都市与法国蒙彼利埃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10月, 成都市与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市结成友好城市。 1983年7月、9月, 成都市分别与奥地利林茨市、 日本甲府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同时,在1983年,芙蓉被定为成都市花。
1985年 5月23日, 中国电影第五届金鸡奖、 《大众电影》第八届百花奖授奖大会在成都举行。峨眉电影厂摄制的 《红衣少女》获该届金鸡奖、 百花奖最佳故事片两项大奖。同年10月16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建馆, 馆址最初设在锦江宾馆西一楼。
1986年 1月, 成都市1985年度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 跻身于全国大工业城市之列。1月4日成都啤酒厂推出新产品350毫升易开罐绿叶啤酒供应市场。这种产品当时仅有青岛、北京、广州等少数啤酒厂能生产。90年代初成都啤酒市场形成了亚太啤酒、绿叶啤酒、 山城啤酒三足鼎立的局面。而这一杯绿叶,也成为一代成都人的宵夜记忆。
同年冬天,《星星》诗刊为庆祝创刊30周年,在成都举办了为期一周的 “ 中国·星星诗歌节 ” 。舒婷、北岛、顾城、张枣、江河、杨炼……当时全中国最出名的诗人们,在成都集合了。
成都,俨然同那些白衣飘飘的诗人们一起,正在数亿中国人视线的焦点上。
那种视线,不是悲悯,不是忧伤,而是充满浪漫和希望。
也是在那一年,成都一环路完成改扩建工程,二环东半环开通,从火车北站到牛市口。
▲ 二环路双桥子立交
1987年 1月11日, 成都电视台正式开播。5月5日, 成都 —— 乌鲁木齐直达航班首航成功。成都——厦门直达航线开航。7月1日, 成都 —— 天津直航航线开通。
1987年 9月10日, 成都市政府第86次常务会议决定,将人民东西路干道命名为“蜀都大道”。 也是在那一年,成都市第一次承办了全国春季糖酒三类商品交易会。12月14日, 成都市利用地下人 防工程建成全国最大的地下商业街。
▲ 蜀都大道
1988年 春晚,一首《四川小吃人人爱》让成都美食小吃开始在全国走红。10月26日,由西南研究所投资2万元,人民东路建成了全市第一座广告式候车棚,市场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1989年 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成为全国14个计划单列市之一。也是在那一年,四川省体育馆建成了。
▲ 省体育馆
在迪斯科舞曲动次打次的掩护中,在旱冰鞋与水泥地板焦灼的天旋地转里, 洋溢着青春的 青色 时代 —— 90年代飘然而至。
90年代初,艾敬在《我的1997》里唱:1997快些到吧,八佰伴究竟是什么样。那是她的第一张专辑。
那个时代的中国,所有人都对将会发生却还没有发生的事满怀期待。他们在北京想着香港的八佰伴,在上海想着纽约的梅西百货。大家都知道,随着开放的加深,总有一天自己会去见到这些暂时还只能存在于憧憬中的地方,但这个等待的过程,实在太过熬人。就像初识 青春 美好的少男少女,时而温顺,时而也必然要毛躁一番:
1990年7月26日, 国内当时规模最大、 经营额最高、品种最齐全的生产资料综合市场 —— 成都市生产资料一条街正式命名挂牌。也正是那一年,三毛来到了成都。
1991年8月24日, 世界首例通过人工授精产下的双胞胎大熊猫在成都动物园度过一周岁生日, 被正式取名为 “ 娅娅 ” 和 “ 洋洋 ”。
那一年,蜀都大厦建成,以118米的高度取代了锦江宾馆,成为成都第一高楼。
1992年 ,红庙子街上出现了成都第一家证券行 —— 四川金融市场证券交易中心。一时间,炒股开始在成都人中风靡起来。现在看来, “红庙子”对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革,普及股票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推动柜台交易纳入立法,以及此后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993年7月13日, 四川省第一所中外合资学校成都朝日 (日本) 文化学校在成都开学。
1994年对于成都来说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一年。5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通过,成都由计划单列市被确定为副省级市,加强了成都省级机构统筹规划和协调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全国15个副省级市之一,成都也正式被确立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
那一年,府南河综合治理工程启动,并被定为政府 “ 一号工程 ” 。这一工程,也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成都日后20年飞速发展的启幕之作。
还是在那一年,中央政府正式叫停实施了40多年的 “ 福利分房 ” 制度。 “ 住房货币化 ” 掀起成都房地产开发的高潮,住房按揭贷款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这时距离成都第一个商品房项目 —— 中国西部阳光城的出现已经过去了6年。
1995年 ,成都与重庆之间开通了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
1996年,前身是 “ 省立成都女子中学 ” 、 “ 四川省成都市第一中学 ” 的树德实验中学,成为四川省、成都市第一所办学体制改革实验学校。
1997年 ,沙湾会展中心建成,成为当时成都人心中 “ 最洋气 ” 的代表。
1998年 ,府南河治理工程获联合国人居奖。成都的人居和招商环境得到大幅提升。
那一年9月,成都仁和集团(实业)的首家百货开店迎客。 地处成都市中心黄金路段 —— 天府广场东面的仁和,总面积6000余平米,从开始就定位于成都的高端百货业态,为成都百货业树立起一面高端百货的旗帜,成都人的生活品质从此更精致、更舒适。
1999年,五路一桥工程启动。
成都的发展,在清污之后,开始提速。
蓝色代表大海的气息,代表着洋盘和洋气。在这个时代,成都越来越开放,也越来越国际。
享有传媒界 “ 话题发源地 ” 之称的《新周刊》,在2000年的一期封面专题中,以 “ 第四城 ” 来重新界定成都。从此, “ 第四城 ” 便成为成都对外的又一张城市名片。
2001年 ,「东调」开始,东郊的160多家企业纳入结构调整行列,成都热电厂搬迁、华能电厂关停,都是 “ 东调 ” 大背景下的成功之举。再加上之后的“二次东调”,腾笼换鸟后,东大街以及攀成钢崛起,金融和宜居逐渐成为老工业区的新代名词。
2003年 ,张艺谋为成都拍摄城市宣传片《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成都的网红之路,在「网红」这个词被创造出来前十年,就已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