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精神丰碑——代记《陕甘宁边区税收史》编写点滴

仰望精神丰碑

——代记《陕甘宁边区税收史》编写点滴

图文/林喜乐

自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至1948年3月,陕甘宁边区始终是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是相对稳定的大后方。中央在这里设立了延安大学、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等十余所高等院校,还有各类培训班及医院等机构,前方指战员可以来边区学习培训,治疗休息。

如果算上各个机关的工作人员,边区脱产人数最多时超过9万余名,生活供应、办公开支全部由边区财政负担。这是摆在每任财政厅长、税务总局局长面前的难题,是压在霍维德、南汉宸等人心头无法卸去的重担。可是边区财税从来不畏重压,敢于面对、敢于担当、敢于实践。因此,边区税收才能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一直走到1950年1月,他们的脚步从来没有犹豫过,他们把智慧、信念、执着深深地植入了边区税务的枝梢末节。

陕甘宁边区税务总局旧址

遥想边区时期,霍维德等边区财税领导人的油灯彻夜不息,他们思考的是支撑一个时代的财税大事,考虑的是从无到有建立税收队伍的纷繁复杂。历史证明,在任何关头,边区税务的抉择都经受住了考验,都为边区基础建设、卫生教育、经济发展、战争保障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经费来源。《陕甘宁边区税收史》编写的就是隐含在业务政策中的这种责任感,记录的是山涧沟道里执行条例一丝不苟的税工人员,还有不分昼夜千里缉私的税务英雄以及游击收税时突遇敌人英勇牺牲的前辈先烈。书中凝聚和传承的边区税务精神,就像永不熄灭的灯塔,为边区税务照亮了一程又一程艰难前进的道路。

边区山多,水少地贫,收入微薄,为了革命,渴望胜利的税工人员把每分税款都视若性命。淳耀县税务分局副局长赵九思为保护税款,被侵略边区的马家军剥皮致死。英雄忍受酷刑折磨,决不说出税款和税票埋藏地点。皮鞭畏缩了、屠刀颤栗了、刽子手感到胆寒,严酷刑罚无法摧毁英雄的信念。像赵九思这种舍命护税的杰出税工人员还有很多,他们都是《陕甘宁边区税收史》关注的重点,虽说没有直接录入英雄的名字,可他们用鲜血铸就的税魂,已经渗透进了38万字的每个笔划里面。

1936年9月,定边税务局成立了,毛泽民深知这是一支弱小的队伍,甚至需要在襁褓中待哺。可是这支队伍在缺少装备的情况下,意气风发地展开了征收工作,没有可以参照执行的条例、没有骡马,甚至没有固定住宿场所。仅仅不到30人的队伍,却在毛泽民、李六如主持下,于1937年8月编写了一本《试行税务征收条例》。

试行税务征收条例

自己动手刻版油印了20本,作为业务书发给了当时已经成立的定边、盐池、莲花池等税务局,这是边区第一个税收条例。史料记载丢失了的这本条例,却于2015年重现于世。研读这个条例,可以探知上世纪三十年代三边地区税收政策原貌,可以纠正史料中关于这个条例的不实记载。《陕甘宁边区税收史》也高度关注此条例,并引入了部分内容。从《试行税务征收条例》开始,边区税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连续颁布了大量涉税法律条文,逐渐建立起了完整的陕甘宁边区税收法治体系。

试行税务征收条例

《陕甘宁边区税收史》设置了大量章节,详细记录了各类条例的颁布、修改和实施效果,这是边区税务开展工作的依据,是税工人员日夜奔波聚财的标尺。条例的演化进程,与边区税务发展过程相互对应。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关键时刻,税收工作更加深入地推行民主政策,各级税务机关相继成立了税收委员会、估价委员会和评议委员会,从政策规定、市场行情、行业税负多个方面评估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最大限度实现税负公平。因此说,边区税收是民主税收试验田,该书客观记录了边区民主税收制度,意在对今天的税制改革起到一定参鉴作用。

站在今天回望昨日,隐约看得见边区税工人员殷殷期待的双眼,他们预测不到新中国的税收会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那么,就让我们走进历史,告诉他们,不论发展到何种程度,都是踩着他们的脚印走过来的。《陕甘宁边区税收史》记录的就是他们当年执行过的所有制度、征收过程的每个细节、经历过的全部磨难。书里有欢笑也有眼泪,有牺牲也有英雄,他们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税务烙印,我们编写了一本可供后人寻找前人踪迹的指南。

盐池县城鼓楼

总忘不了安塞老城墙上的门洞,中间一孔走人过车,旁边一孔就是税务人员的栖息地。高原夏热冬寒,无遮无挡的城门洞就成了蒸笼就成了冰箱,即使春天,从山涧吹来的夜风也能浸透单被,他们就团起来打颤,天亮起床照样稽查,一站就是一天。他们的津贴每月平均不到2元钱,还不见得按时发放,可税收队伍里鲜见贪污,绝少挪用。他们的奉献精神来自于革命信念,革命信念又来自信仰的力量。编写《陕甘宁边区税收史》的整个过程,编者不时被边区税工人员的精神所感动,在书里一次又一次为他们辛勤付出、匆忙奔波的身影定格。

1940年10月,“外援”突然中断,大生产还没有规模性开展,税收刚刚在边区建立不久,队伍还不稳定,制度也不健全,可革命不能等、财政不能等、支出不能等,在极度困难的关键时刻,边区税务没有豪言壮语,而是默默地扛起了组织收入的重担。战争年代,非常时期,边区税务忙而不乱,税收机关迅速扩大,征收工作有序开展。《陕甘宁边区税收史》专门设置了队伍建设、奖惩管理等章节,详细记录了边区税务组织建设、完善发展的历程。设置这样的章节,目的在于探寻边区税务组织机构管理方法,为今天税制机构改革提出可供参考的税史依据。

每每翻阅税史,边区税工人员的影子就在眼前闪动。建立不久的新机构,需要大量有文化的税工人员,可税务系统的文盲率竟然占到了70%,素质低下成为制约税收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队伍文化结构现状,边区税务适时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从总局到分局,从培训班到识字组,常年坚持工作之余抓学习。休息的窑洞里、缉私的马背上、打盐的场地旁,到处都能看到手捧书本学习的税工人员,到了1945年,文盲率下降到了30%,这就是常抓不懈的学习成果,也是坚韧执着、乐观向上精神的真实体现。

盐池县税务局旧址

边区税务善于打硬仗,善于攻克各类困难,由此,他们创建了边区税收从无到有的神话、支撑起了边区的财政收入、保障了革命工作的正常开展。完成历史使命后,他们含笑走进了历史,凝聚成一座座精神丰碑,屹立在边区税史的角角落落,守望着奉献一生、战斗一生、牺牲一生的黄土地。

苦和累、血和泪、青春和生命,边区税工人员都无私地奉献了出来,70年后的今天,沿着他们当年的足迹,搜集到了大量边区税收史料,编辑出版了《陕甘宁边区税收史》。该书被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确定为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这是对红色税收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对边区税收的隆重纪念。

谨以此文向边区税收及税务英雄们致敬!

9月22日晚挥就

23日午改竣

林喜乐简介

林喜乐,男,汉族,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学作品见于《大家》《延河》《北京文学·精彩阅读》《文谈》《滇池》《小说月刊》《华文月刊》《陕西文学》《散文》等纯文学刊物。

出版有散文集《品读昨天》、短篇小说集《顺阳故事》、长篇小说《解冻》《客居长安》。历史类图书《陕甘宁边区税史笔记》《陕甘宁边区盐业盐税史》等。2010年,《解冻》荣获渭南市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根据《解冻》改编的24集电视连续剧《汉子》,被西安汉唐电视剧制作中心收购。

2010年,电影剧本《吹皱一池春水》获国家广电总局“夏衍杯”电影剧本推荐荣誉。2015年11月,根据个人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柿子红了》被深圳市(华安康)艺彩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购买。

2017年,与北京电视台合作纪录片《红色税收》,任总撰稿。2018年,承担国家税务总局项目《红色税收记忆》印花税票撰稿。主笔编写的大型税史图书《陕甘宁边区税收史》被确定为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