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修所成地(13) 闻正法圆满(2) 正闻法

★ ★ 百法略说 佛陀大传 五停心观 弥陀要解 天台五时 天台八教 大象 心愚 二傻 亲近善友 归依

《瑜伽师地论》修所成地(13)

闻正法圆满(2)

正闻法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

二、二、一、一、二、二、正闻法

又正闻法,略有四种。

「又正闻法,略有四种」不同。

一、远离憍傲,二、远离轻懱,三、远离怯弱,四、远离散乱。

「一、远离憍傲」,听法的人,闻法的人,心里面要没有憍傲心。「二、远离轻懱」,没有轻视的心,轻视说法的人。「三、远离怯弱」,也没有怯弱的心情。「四、远离散乱」,听法的时候,心不要有散乱。

远离如是四种过失而听法者,名正闻法。

远离这四种过失来听法,称为正闻法。

当知广说有十六种,亦如菩萨地中当说。

「正闻法」,若是详细说的话,有十六种不同,亦如〈菩萨地〉中解释。

韩清净《披寻记》:「又正闻法略有四种等者:〈菩萨地〉说:菩萨无杂染心听闻正法。谓听法时,其心远离贡高杂染,其心远离轻慢杂染,其心远离怯弱杂染。又说:无散乱心听闻正法,是即此中略有四种应知。无杂染心听闻正法中,由六种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由四种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由一种相其心远离怯弱杂染。无散乱心听闻正法中,复由五相。如是广说有十六种。一一相别,如彼列释应知。

「又正闻法略有四种等者:〈菩萨地〉说:菩萨无杂染心听闻正法」,「谓听法」的「时」候,「其心远离贡高」的杂染,「其心远离轻慢」的杂染,「其心远离怯弱」的杂染。「又说:无散乱心听闻正法,是即此中略有四种应知。无杂染心听闻正法中,由六种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由四种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由一种相其心远离怯弱杂染。无散乱心听闻正法中,复由五相。如是广说」,加起来「有十六种。一一相别,如彼列释应知」,在〈菩萨地〉有解释。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八:「菩萨云何求闻正法?谓诸菩萨于善说法,应当安住猛利爱重,求闻正法。如是略说于善说法安住猛利爱重之相。谓诸菩萨为欲听闻一善说法,假使路由猛焰炽然大热铁地,无余方便可得闻是善说法者,即便发起猛利爱重,欢喜而入,何况欲闻多善言义。

佛教徒、菩萨怎么样去「求法」、「闻法」?

菩萨于真实的佛法,应该安住在猛利的爱重,心情不可动摇,任何人不能破坏的。用这样的心情去「求闻正法」的。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第二:「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于无上道。」

不要说是听闻很多的法,就是想要去听闻只是一个句颂,中间要经过大热铁、有猛火的路,菩萨就发动了猛利的爱重心还是就过去了。何况说是听一部经、很多的法句,菩萨当然更勇猛的去学习。

又诸菩萨于自身分,及于一切资生众具饮食等事所有爱重,于欲听闻诸善说法所有爱重,以前爱重方后爱重,于百分中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数分中亦不及一,于算分中亦不及一,乃至邬波泥煞昙分亦不及一。

这是比喻菩萨如对于佛法的爱重,超越一切资生众具饮食等事的所有爱重。

菩萨如是于善说法深生敬重,常乐听闻诸善说法,无有劳倦,亦无厌足。

菩萨对于佛法,深深的生起敬重的心,常常的欢喜乐听闻佛法,不感觉辛苦、不会满足。

净信淳厚,其性柔和,心直见直,爱敬德故,爱敬法故,往法师所,无难诘心,有敬重心,无高慢心。专为求善,非显己德,为欲安立自他善根,不为利养恭敬因缘。菩萨具足如是功德,往法师所,无杂染心,无散乱心,听闻正法。

菩萨的信心非常清净,对于佛法的爱重,是不可动摇的。信心是调柔的,烦恼非常的薄。智慧也是单纯,不与烦恼相应。对于佛法有信心的人,就是爱敬道德,也是有恭敬心的。用这样的心情到法师那儿去。不会找说法者的麻烦。求法是想要积集善根的,不是到法师那里显示智能,也不是为利养恭敬去修学佛法。

菩萨具足如是功德往法师所,无杂染心,无散乱心,听闻正法。」求法的人,到说法师的地方,要没有杂染心,没有散乱心,听法师说法。

云何菩萨无杂染心,听闻正法?谓听法时,其心远离贡高杂染,其心远离轻慢杂染,其心远离怯弱杂染。由六种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由四种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由一种相,其心远离怯弱杂染。

没有杂染心听闻正法。听法的时候,内心里面远离贡高的杂染,其心远离轻慢的杂染。「贡高」感觉自己的程度很高。「轻慢」是轻慢说法师,对于说法的人,加以轻视。「怯弱」就是感觉自己程度是不够的,内心「怯弱」。这三种杂染怎么样的远离呢?「由六种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由四种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由一种相,其心远离怯弱杂染」,就可以没有杂染心的过失了。

谓听法时,应时而听,殷重而听,恭敬而听,不为损害,不为随顺,不求过失。由此六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

「谓听法时,应时而听,殷重而听,恭敬而听,不为损害,不为随顺,不求过失」,由此六种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四:「于时时间应听法者:至如是时,应自观察:我今说法,多有所作;他说法时,应正了知,勿我于中当为障碍。即便殷重以谦下心坐于卑座,具足威仪,随其所能,听闻正法,起恭敬相。为欲启悟先未解义,而兴请问。若不悟解,或复沈疑,终不讥诮。」

听法的时候,以谦虚的心情,坐下来的座位不要比说法师座位高,坐有坐相,随自己所能的,有威仪坐在那里。表现出来一种恭敬法的相貌,对法师的恭敬,这就叫做「应时而听,殷重而听,恭敬而听。

在说法的时候,应该恭敬的注意他在说什么。不要特别的现出一些动作来影响说法的人,或者影响其它听法的人,这是「不为损害」。

听法的目的是想要开发智慧,以前不明白的道理,现在能够明白,那就叫做「启悟」。如果听讲的佛法,没有听明白,也不请问,就是默然的,这就叫做「随顺」。现在是说听不懂,可以请问,那么这就叫做「不为随顺」。

若是请问了,法师回答了,还没有明白,没能够开解疑惑,心里面还有滞碍,终不会去呵责这位法师,是名叫做「不求过失」。

又听法时,恭敬正法,恭敬说法补特伽罗,不轻正法,不轻说法补特伽罗,由此四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四:「 于说法师深生尊重。如说法者:当获无上大果修利故。不轻法者:不作是言:「此非绮饰文字章句,所有文句,悉皆麤浅故。 」不轻法师者:不作是言:「彼于我所,种姓卑劣等故。」

我们若能够学习佛说的正法呢,我们将来能得到无上大菩提果,这是最殊胜的利益,是故对于正法,深深地生起恭敬心。

对于说法的补特伽罗于说法的人,也应该有恭敬心。

「不轻正法」,对于所听的正法不轻视。「正法」就是佛说的十二分教,就是语言文字的佛法。语言文字的佛法,虽然不是第一义谛,但是从这里开始,就能引发出来大智慧,能得无上菩提,所以对于语言文字的佛法,应该生恭敬心,不应该轻视。对于语言文字的佛法,不要说:这个文句不是很美好,不是很庄严的文句,用的那个文句都很肤浅,不要这样讲话,「是名叫做不轻正法」。

「不轻说法补特伽罗」,不轻视说法的人。宣说佛法的人,有几种不同,最理想的就是圣者、有胜德的人,对于这样的有殊胜功德的人,应该要恭敬,随顺他的教导。说法师的种姓若是很平常的人,或者卑劣等,也不要轻视他。

说法的人,可能他的程度和听法的人是相等的,也可能还不如听法的人,听法的人因为对于所宣说的法,有恭敬心的缘故,所以也对于说法的人,也不轻视他,「是名恭敬说法补特伽罗」。

这是远离轻慢心杂染的四相。

又听法时,不自轻懱,由此一相,其心远离怯弱杂染。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四:不自轻者:不作是言:「我于解法,无有力能;于其所证,无怯劣故。」

听法的时候,不要这样说:「没有能力理解佛的正法。」应该对于圣人所证悟的第一义谛,心里面不怯弱,圣人能,自己也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

菩萨如是无杂染心,听闻正法。」菩萨这样子没有杂染心听闻正法。

云何菩萨无散乱听闻正法?谓由五相。」 无散乱心听闻正法,有五个相貌。

一者、求悟解心,听闻正法。」听闻正法的时候,内心里面是希求明白什么是佛法,有这么一个动机,心就不容易散乱。

二者、专一趣心,听闻正法。」在听法的时候,心要专一,专注一境,不要去分别其它的事情。想要「领解文句差别故」,前一句,后一句,每一句有不同的意义,都能够明白,那就叫做「心一趣」。那心也就会不散乱。

三者、聆音属耳,听闻正法。」「聆」就是听。法师说法是音声。音声就是「音韵」,它有音阶,音里面有屈曲相。佛法的真义要凭这样的音声表达出来,若离开音声,不能明白什么是佛法的。听见说法的音声的,要把耳根和法语,要连结起来。耳根发耳识,同时也有意识,和这个法因,要连结起来,「属耳听」,「耳」一定要注意才可以。

四者、扫涤其心,听闻正法。」「涤」,就是用水洗一洗。心里面有些污垢,用法水洗一洗。要有想要明白什么是第一义谛的愿望,听法的时候,就特别的恳切,心就不容易散乱。若能悟入甚深义、第一义谛,才能修治散乱的心,才能管住这心。

五者、摄一切心,听闻正法。」听法是有一段时候,一切时也有种种的境界,在时间上一剎那、一剎那的,心里面都不间断的听闻正法。对于这个说法的法音,音韵的差别文句,每一句、每一字,都能听到了,完全的把自己的心专一起来,这样子听闻正法。

菩萨如是求闻正法。」菩萨求闻正法的时候应该是没有杂染心,没有散乱心。

1、《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第七二七经:「闻说如实法,专心黠慧听,于佛所说法,得离欲欢喜,欢喜身猗息,心自乐亦然,心乐得正受,正观有事行,厌恶三趣者,离欲心解脱,厌恶诸有趣,不集于人天,无余犹灯灭,究竟般涅盘,闻法多福利,最胜之所说,是故当专思,听大师所说。」

2、《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四:「奉教心者:无恼乱心,唯欲求解故。心一趣者:为欲领解文句差别故。属耳听者:为欲了知音韵差别故。修治意者:为欲悟入甚深义故。于一切心无不系念者:为欲无间领解音韵文句义故,无不了知,无不通达,而空过者。」

3、《广义法门经》一卷(出中阿含经一品):「长老!若人欲听正法,具十六相,乃可听受。何等十六?一随时听,二恭敬,三欲乐,四无执着,五如闻随行,六不为破难,七于法起尊重心,八于说者起尊重心,九不轻拨正法,十不轻拨说者,十一不轻己身,十二一心不散,十三欲求解心,十四一心谛听,十五依理正思,十六忆持前后,而听正法。佛圣弟子,若能如此,恭敬谛听,信根生长,于正法中,心得澄净;以此为先,则于涅盘,生欢喜心,及求得心;以此为先,则于涅盘,生喜乐心,离于爱着;以此为先,则于涅盘,灭除惑障,得一定心;以此为先,则于涅盘,舍离疑惑,生正直见;以此为先,则于涅盘,起回向心,为修观行,为炽然修,为应随道法,为灭助道障法,为得安住心,为得第一义;以此为先,于一切行法寂灭,证得真空,爱灭离欲,于无生涅盘,得入成住信乐之心;以此为先,则于涅盘及阴无常,得入成住信乐之心;以此为先,则于涅盘及四圣谛,法眼清净,为生慧眼;以此为先,则于涅盘,而得解脱;以此为先,则于涅盘解脱知见,皆得圆满。长老!由能如此如理一心,谛听正法,诸圣弟子,则不损恼;能说法者,已能了别正说言味,即是依法供养大师,证得己利及以涅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