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白鹿洞书院揽胜(下)

江西省白鹿洞书院揽胜(下) 古院揽胜 白鹿洞书院占地面积 15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 000余平

江西省白鹿洞书院揽胜(下)

古院揽胜

白鹿洞书院占地面积 15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 000余平方米。名胜分为院外景点和古建筑群两大部分。

院外景点主要有牌坊、老鹿洞、怪松、钓台、射圃、高美亭、独对亭、枕流桥、流芳桥、中华诗祠碑苑、贯道溪摩崖石刻等。

牌坊 牌坊跨公路而建,1992年7月竣工。钢筋水泥结构,外表以白色水泥敲凿成天然花岗岩状。牌坊四柱三间二层,柱础前后为抱鼓石,站在这里可近眺巍峨壮丽的庐山五老峰。坊之上方正中嵌有周谷城题书的“白鹿洞书院”金字横额。两侧有“圣域”和“贤关”的题匾。坊宽10百米,中柱高8.24米,侧柱高7.10米。牌坊高大雄壮,在九星公路上可远远望见,也属标志性建筑。

怪松 距书院大门300米之公路南侧,这里长林掩映,古木参天,尤以两棵古松最为奇特。一棵两人合围,6米以上没有主干,但长出四根分枝,分枝弯曲自如,怪模怪样。另一棵距此约50米,树高15米,枝干粗壮苍劲,枝极斜出平展,有如迎客之状,造型美观,是一处绝妙的自然景观。为方便游人参观,已用花岗岩条石砌就了一条宽1.5米,长200米的曲径。

老鹿洞 在怪松下的贯道溪之南岸,即为传说中的白鹿洞,洞距溪流仅 1 米,为天然生成且不规则的岩洞,进深约为 1 . 5 米,洞外石壁上有明代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题书的“鹿洞”二字。

钓台 在贯道溪北岸距老鹿洞约100米处。为南宋朱熹钓鱼处,石上有朱熹所题“钓台”二字。石上原建有钓台亭,明代李梦阳为之作记,今亭已不存。石上还有明代刘纯阳所书“意不在鱼”石刻。

射圃 位于贯道溪南岸卓尔山东面的山谷之中,始辟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射”为六艺之一,是书院必修的主要课程。这里地势平坦,环境静雅,占地约5亩,是书院诸生射箭出操锻炼的场所。

高美亭 位于书院南面卓尔山顶。六角六面,重檐庑殿顶,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御史徐岱之手。立亭中,望书院,一览无余,美不胜收,亭因此得名。清代有过两次维修。民国时,蒋介石来书院游览时,曾在此处休息瞻望,现仅存亭基与柱础。

独对亭 原为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礼部侍郎、户部尚书李常所筑勘书台。李常为黄庭坚舅父,少年时读书庐山白石僧舍。登第后,留下抄书9000卷,人称“李万卷”,名其舍曰“李氏山房”,是庐山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距白鹿洞仅五华里。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在此建亭接官。明代弘治十四年(1501年),江西提学副使邵宝为纪念朱熹,重建此亭,易名独对亭,寓意朱子之学可与五老峰相对。凡来书院官吏,到此亭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入书院。此处悬崖峻峭,下临湍流。现亭为晚清咸丰年间重建,石构,六柱六面,宝珠顶,斜坡形亭面起翘上扬。亭高约4.5米,亭内有石桌石凳可供休息。邵宝在《独对亭记》中说:“五老之胜,有目共睹。非公(朱熹)莫之能当。”又说:“或谓峰以老称,不独以秀,以奇,而以其寿是。五老者,天始与始,地终与终,寿孰对之,谓公独焉。”

枕流桥 在独对亭以下30米处,横跨贯道溪小三峡上。因桥下溪流奔涌,大石枕之,又有朱熹亲题“枕流”石刻,始名。桥为单拱石构,两旁条石栏杆,桥长12.5米,宽3.2米,高约10米。初为朱熹所建,嘉定十一年(1218年),广东番阳李骏自武昌来访,爱清溪之奔流,悬崖之险峻,捐己资在桥上建亭。清代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五月,石桥被山洪冲毁,后以木桥代之。道光十一年(1831年),南康知府杨树基与都昌贤达陈尚忠捐款重修,迄今已有170年历史,明李梦阳题《枕流桥》诗:

峡急岂有心,临桥石相激;

蓦惊桥上听,夕阳人独立。

描述了此桥的险要。这里还是电影《庐山恋》的拍摄景点之一。

流芳桥 在贯道溪下游的回流山之东,又名濯缨桥。此桥为旧时星子县通往书院的必经之处。朱熹重建白鹿洞时始建此桥。初本无名,嘉定十一年(1218年)四月,朱熹弟子李燔、胡泳等人会讲白鹿洞有感朱熹创建之功德,取名“流芳”,以志不朽。知军陈宓作《流芳桥记》石刻于桥北之悬崖上,这是目前所知白鹿洞书院最早有确切纪年的摩崖石刻。清康熙、道光年间曾两次维修。现桥为解放后重建。

贯道溪摩崖石刻 贯道溪婉蜒流经白鹿洞书院境内约二华里,摩崖石刻共计有 57 处,多集中在溪流谷底、两岸的岩壁上;行、楷、隶、篆多体皆备,时间从南宋到晚清,作者有朱熹、李梦阳等思想家、文学家,也有历任南康知府和白鹿洞山长,这些题刻是书院盛衰兴退的历史记录和珍贵档案,不仅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还有重要的书法艺术价值,极大地丰富了白鹿洞书院的文化内涵。观书体,考历史,看溪流,这里是游人留连忘返,乐不思归的好去处,也是书院院外主要的文化景点。

中华诗词碑苑 在枕流桥下100米处。1996年夏,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为纪念此次盛会,白鹿洞书院发起诗词碑刻征集活动,由妇女作者自己写诗并出资刻碑建成。收录诗词碑刻88通。后部分则不分男女作者,竖有诗词碑刻40通。碑刻均镶嵌上墙,远远望去,蔚为壮观。碑刻大小相间,字体各异,不乏名家手笔,不乏精湛之作。

书院古建筑群由五大院落组成,是五组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依次为书院大门,先贤书院,礼圣门与礼圣殿,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和延宾馆与春风楼。

书院大门 四坡式二层,顶层中脊砖砌,两端起翘。四斜脊,尖端起翘。屋面铺瓦灰,檐下为砖砌长墙。外饰白灰,以两个叶形花瓣和三个梭形图案作装饰。二层檐下以砖砌成五个上大下小的方形砖柱。匾额为明代李梦阳所书“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为双面镌刻,字体遒劲,笔划工整。此匾原为明代“名教乐地”坊的横额。两侧翼墙上方左为1959年公布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青石质),右为1988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及说明碑(汉白玉质)。另外还有“庐山世界文化景观”标志碑和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官员加拿大的桑塞尔、斯里兰卡的德席瓦尔夫妇的题词碑(花岗石质)。门洞宽2.6米,高约6米,是进出书院的惟一通道。

先贤书院分为前后两个小院。由头门、票房、花圃、二门、丹桂亭、东碑廊、报功祠和朱子祠组成。

头门楼前有石阶七级上登。左侧挂有李铁映手书“朱熹纪念馆”金字黑漆竖匾。楼为悬山项、重檐、四斜坡式,上有“先贤书院”四字题额,为明代学者李时达所书,其中的贤字不是由“又、臣、贝”构成,而是由“忠、臣、贝”构成,书者的本义可以理解为忠臣者先贤也,忠臣者国之宝贝、栋梁也。

门内为花圃,东边紧靠礼圣门厢房,西靠售票房。路中以十字形卵石铺就,以青条石框路边。东西各圆形花坛,中植桂花与扁柏,院中还有马褂树、棕树、柳树、水杉、罗汉松等,铺地麦冬草组成图案排列,一进院就给人以清幽舒适的感觉。

二门为过道门,与左右碑廊相连接,顶为人字形斜坡式,中门上方有原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材所书“朱熹陈列馆”金字黑漆横匾。右侧内墙上镶嵌南宋朱熹与近代于右任都认同为真迹的唐代摹本兰亭集序碑,为上海水产大学胡笑波捐赠。

门内为花圃,三面为碑廊,北面为报功祠和朱子祠。屋檐下有卵石砌就花坛八个,中植红梅、白梅、珍珠黄杨、红叶檵木、石榴、腊梅、箭竹、南天竺、罗汉松、桅子花、迎春花等名贵花木。花圃中有路通往丹桂亭。

丹桂亭建于长方形台基之上,歇山顶全木结构。四坡式四挑檐,木柱支撑,斗拱上托。亭中立“紫阳手植丹桂”石碑(朱熹号紫阳),为岭南曹秉 濬书于光绪四年(1878年)九月,亭正中上方的“丹桂亭”木匾为江西书画家吴齐题书。丹桂亭前有花坛两个,砖砌六边形,中植金桂花、银桂各一棵,传为朱熹所植,实为清代中期补种的。

报功祠是为祭祀历代有功于书院的先贤而建的,亦称“先贤祠”“宗儒祠”。明正统三年( 1438年)初建,祀李渤、周濂溪、朱熹三位。弘治十年(1497年)改为二先生祠(祭周、朱),另建先贤祠。后历代均有修缮。门上匾额“报功祠”为九江市书协主席曹晓题书,廊柱联:

白鹿无踪,与唐文宋理都成陈迹;

青山常在,共民生国运大启新图。

为江西省社科院名誉院长姚公骞所书。祠今为“白鹿洞书院史陈列馆”,全面展示了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沿革、发展轨迹、文物景点及作用影响。

朱子祠是专祀朱熹之祠,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在南康知军任满后归去,诸生为他立生祠纪念。朱熹知道后很生气,专门修书力主撤去。开禧元年(1205年),诸生又以周濂溪、程颐、程灏和朱熹合祀于讲堂,称三贤祠。明正统三年(1438年),三贤祠祭祀对象改为周濂溪、朱熹和李渤。清代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南康知府张象文为朱熹建专祠纪念。后多次维修。现“朱子祠”匾和柱联“列嶂成垣永护考亭之遗迹;环溪作伴遥通泗水之真源”为中国书协副主席李铎补书。祠内正中立朱子自画像石刻,为朱熹对镜写真之作,仪态安详,神情宛在。左立张象文《文公朱子祠碑记》,右立《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教条碑为清代乾隆三年(1738年)刻本,也是后世书院和学校教育的准绳和圭臬,弥足珍贵。洞内上悬康熙帝所书“学达性天”匾额,即为学要达到符合人性与天理那样一种祟高的境界。朱子画像左右为周濂溪、程颐、程灏和陆九渊的木刻画像,他们是与朱熹几乎同时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祠中左右墙上还悬挂有朱熹高足黄榦、李燔、张洽。胡泳等14人的木刻画像,由江西书画家丁世弼所绘。

碑廊由东西南三面构成,因位于书院之西又通称西碑廊。为封闭曲廊式建筑,碑石吊装镶嵌上墙,前有护栏,可供参观游览。共立有明清至民国时的石碑 44通、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明代万历九年(1581年)紫霞真人编蒲为书的“游白鹿洞歌”共六块,清代咸丰三年重刻,诗歌描述了白鹿洞绮丽的风光和景致,抒发了洞中酣读的乐趣,表达了忘情物外,归隐林泉的志向。书体纵横奇倔,飘逸有序,笔划长挺大气,矫若游龙,有黄体行草书的笔意,堪称书法佳作。碑廊之东西有柱联云:

十步之内有芳草,广厦所育皆英才;

千年余波流圣泽,四日深翠护儒关。

前为姚公骞所书(江西省社科院名誉院长),后为夏桐郁所书(国家文物局原处长)。

第二院落依次为棂星门、泮池、状元桥、礼圣门和礼圣殿,是旧时书院祭祀的主要场所。

棂星门 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647年)南康知府何濬之手。弘治十一年(1498年),知府苏蔡又重建,初为木构建筑,后知府周祖尧改成石制,即现在的石牌坊,它是白鹿洞书院现存最早的建筑之一。棂星即古代传说中的“文星”,以它命名,寓意此处文星璀璨,人才辈出。牌坊由花岗石构成,六柱五间双层,以石梁连接上下层。中梁刻以缠枝牡丹,护柱前后为抱鼓石,上饰波浪纹。左右梁柱间装饰以灰砖砌成的方形镂孔。中柱上方也以薄砖砌成镂孔花纹。全坊宽11.37米,最高5.3米,造型坚固稳定,线条粗犷简练。

泮池 又称莲池,在棂星门后,原为半月形,1980年维修时改成长方形,泮池是学宫前的水池。《诗·鲁颂》有“能修泮池”之句,是赞颂鲁僖公文治教化之功的。泮池以长条石砌成。中建单拱花岗石桥,周围以花岗石栏杆和栏板。桥称泮桥,俗呼状元桥。桥上前后有石阶四级上下,是游人留影照相的好去处。池中种睡莲几朵,养红鲤数尾,取“出污泥而不染”之意。池之东西为厢房,今已辟为纪念品商店。楹联云:

诗写梅花月;茶烹谷雨香。

一帘风雨王维画;四壁云山杜甫诗。

礼圣门 书院正门,原为先师庙门或大成门。初为朱熹继任钱闻诗所建,明代正统和清代康熙年间都曾重建,现门为1980年重修。有大门十扇,廊式结构,两侧上为阁楼,硬山屋顶。现大门之上匾额“正学之门”为南京军区原政委杜平所书。两侧楹联为九江市书法家陈尚秋所书:

诏有格言,求真才于正学;

教无异术,体至理于常行。

江西书画院刘俭书:

古往今来,先圣后贤同脉络;

天高地下,四时百物共流行。

大门前后有四级石阶上下。

礼圣殿又名大成殿,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者”的语意。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知军朱端章动工兴建。明正统三年又建,以后屡毁屡建,不下六次之多。是书院祭祀孔子及门徒的地方,是对历代儒家圣人施之以礼的地方。礼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级制下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孔子有“齐之以礼”之说,朱子则认为“礼,谓制度品节也”。古代的读书人对于尊孔祟礼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

礼圣殿是书院现存最大、规格最高的古代建筑。平面呈长方形,砖木结构,外廊以大木柱二十根支撑,周环以廊。石质柱础均为明代遗物。殿内四往三间,殿壁有大木柱 12根,以砖砌壁,外饰白灰,殿长20.59米,宽14.44米,高12.32米。大殿重檐、九脊、歇山顶,灰瓦白墙,黑柱红拱,飞檐凌空,气势恢宏,巍峨壮观。

殿中上有康熙帝手书“万世师表”匾额,正中为孔子行教图石刻像,传为唐代吴道子手笔。像下有石质龛台,上摆石香炉和石花瓶。后壁左右立有朱喜手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的碑刻。殿中两侧有线雕四圣(亦称四配)即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亚圣孟子。颜子、子思、曾子都是孔子的学生,而孟子并非孔子的学生,是孔子学生子思的学生,但因孟子的学说、影响和地位仅次于孔子,故而亦列为四配。殿左右两侧墙壁前神龛上还立有十二贤(亦称十二哲)线雕小像,前 11人均为孔子门生,惟朱熹非孔子的学生,亦非同时代的人,但因为朱子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故而也列为十二哲,供后人祭祀。

礼圣殿建于高台之上,前有二层十级台阶登临其上,殿外一二重之间有竖额“礼圣殿”。二重之下正中悬南京军区原政委杜平所题“生民未有”横额,取孟子语意“自生民以来未有也”赞扬孔子的思想与学说。外柱联为江西省计委原主任骆风田所书:

德冠生民,溯地劈天开,咸尊首望;

道险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孔子像侧楹联为河南大学图书馆石如灿所书:

书院中你讲一场,我讲一场,众言淆乱折诸圣,宗门大启;

庐山上释家几处,道家几处,二氏逃归斯受之,庙貌赫临。

从礼圣门到礼圣殿有花圃四个,种植柏、梅、桂、棕、山茶、玉兰、芭蕉、月季等名贵花草树木,四时飘香,四季常绿,更增添了祭祀地的庄严与肃穆,增添了对儒教圣贤的景仰与崇敬。

礼圣殿之后建有花园,这里有花房,有水池,既可欣赏到千年的古松,参天的红枫和婆娑的茂竹,也可欣赏到四季花木和各色树桩盆景,可以体味到“龙吟凤舞”的意趣。

第三院落由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和思贤台组成。前为门楼,八字形,重檐,悬山顶。檐下砌一长条形框,中有穿孔十字叶五个,再下为花岗石匾额,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扑初题书“白鹿洞书院”五字,门上为石梁,左右为砖柱,门前有石阶三级。 1998年4月20日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中国古代四大书院邮票中的白鹿洞书院邮票即是以它的原型影印创作而成的。

门内为小院落,有东西厢房和御书阁。院中有桂树两株,干粗叶茂,是全院最大的桂花树,植于清代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以 300多年的历史。每逢秋季,桂花飘香四溢,满院香气扑鼻,游人恋恋不舍,不思离去。

御书阁始建于南宋,又称圣经阁、圣旨楼。现阁为清代康熙年间所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赐《十三经注疏》、《十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大全》于洞。南康知府周灿清建阁珍藏。到五十四年(1715年),又由知府叶谦、知县毛德琦重建。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前夕,刘少奇由武汉转白鹿洞书院以养病为名从事革命活动,就曾住在御书阁中。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他与女儿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又来到这里视察。现该阁已辟为《刘少奇生平事迹》图片陈列室。

御书阁为木构建筑,是白鹿洞书院现存最早的砖木结构的古代建筑。平面近方形,重檐歇山顶,二层,阁高 9.30米,基座9 × 9.35米。南北各立四柱,东西各立五柱,阁中立有四柱。阁内之东有木梯上登,楼上周环以廊,中间作藏书之用,最利于防潮防雨。二层正中上方有“御书阁”竖匾,屋顶正脊中有宝珠顶,翘角挂铃,鸱尾饰脊,斗拱托檐,朱栏画栋,古香古色,庄严宏伟。

阁外柱联:

泉清堪洗砚;

山秀可藏书。

阁前东厢房柱联:

傍百年树;

读万卷书。

西厢房柱联:

雨过琴书润;

风来翰墨香。

明伦堂又名彝伦堂、讲修堂(即书院讲堂),是老师向学生灌输伦理道德的地方。外廊柱联:

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

泉峰交映,仁智独得之天。

原为明都御史虞守愚书,现为姚公骞补书。明伦堂为明代正统三年( 1438年)始建,后多次维修。砖木构成,面阔四间,白墙灰瓦,前后有门,开启后门直通鹿洞。现堂内有仿宋的课桌陈列,以展示当时授课时的情景。历史上的明伦堂规模一定不小,现在的规模只是一个缩影而已。堂内还存放有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7年)安世鼎撰文的《御书阁碑记》。御书阁与明伦堂之间有花圃四处,中植罗汉松、温州桔、白玉兰、紫玉兰、剑麻、铁树、棕子、桅子,红椟等花草。

白鹿洞洞为花岗岩石砌就,卷拱形,高4米,宽4.15米,深6.35米。洞中置明代跪式石鹿一尊。下置刻花底座和二层台的石阶。石鹿后立清代顺治十一年(1672年)白鹿洞山长熊维典撰《大司马大中丞蔡公重兴白鹿洞记》,洞后壁有明嘉靖十一年(1571年)知府王溱书《鹿洞记》。白鹿洞本无实质意义上的石洞,明嘉靖九年(1570年),王溱见白鹿洞一无鹿二无洞,有名无实,故祭山开洞,上嵌李梦阳所题“白鹿洞”匾额,吕柟撰《新辟白鹿洞记》云:“白鹿书院之有洞,犹吾儒之经记也。”“有事白鹿者,不修其洞而为游览诸奇者,致则何异于学者驰骛于训信辞章而忘其经之正哉。”嘉靖十四年(1535年),知府何岩命石工琢石鹿置洞中,并作《石鹿记》:“自唐以来,白鹿洞名天下矣,然历世既远,则鹿弗存,而洞亦圮。”认为“是诚有名而无实也”,觉得“洞中无鹿,寥寥无意趣”,“乃命工琢石鹿于内”。鹿作“悠伏厥状”,以示“先哲之遗迹不泯,而后人景仰愈久而愈切也”。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参议葛寅亮见洞中白鹿,问诸生开洞和置鹿原委,认为这是好事者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洞不可开,鹿更不应该琢,遂将白鹿埋入地下。直到1982年维修礼圣殿时才从地下约两米深处挖出来,重新置放于洞中。其实明万历以后到清光绪年间,嘉靖年石鹿虽然埋入地下,但仍有重新雕琢石鹿乃至于木鹿置于洞中的情况,只是均已不复存在罢了。洞中今存的石鹿,神气活现,昂首竖耳,凝注前方、刀法简练,线条流畅,四足跪下,模样乖巧。石鹿是书院最具代表性的文物,被视为镇院之宝。鹿洞前坪地以花岗石和卵石铺就,左右花坛中植入桂花树,从鹿洞右有花岗石级台阶登上思贤台。

思贤台 曾名云章阁、文昌阁、鹿鸣亭等,在鹿洞之上,王溱辟山为洞时筑台于其上。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抚曹汴在台上建思贤亭,今亭为方形砖木结构,四柱,歇山顶,双层斗拱托檐,四周其下为砖砌,其上为制花窗。前有花岗岩围栏可依之远眺。亭中有石桌、石凳供游人休息。曹渊作《思贤亭记》:“仰止高山,景行先哲,安得弗思,名以思贤。”取登高望远、见贤思齐之意。台后围墙上镶明代石碑四块:李时达书“思贤台”、衡崖书“理学渊源”、刘世扬书“思贤台”、姜大夔书“仰止处”。

台联为:

空中楼阁;

静里乾坤。

南康知府李淳《登思贤台》诗:

此日凭高处,天风吹我襟;

鹤盘松露重,鹿隐洞云深。

气象开前代,鼓歌续旧音;

举头看五老,幽意欲投簪。

着意描写了这里的美丽风光。思贤台是院中的致高点,站在这里,书院全貌尽收眼底。

第四院落有紫阳书院、崇德祠、东碑廊、文会堂。

“紫阳书院”门楼为北大教授冯友兰1988年题写匾额,他题书时已93岁高龄,几乎双目失明,题写后不久,他就仙逝了,为先生绝笔。其女曾来函索取复印件以为永久之纪念。先生前两次的题诗题联分别是1982年7月和1986年秋,诗云:

白鹿薪传一代宗,

流行直到海之东;

何期千载檀山月,

也照匡庐洞里风。

联云:

祠尊紫阳院纪白鹿;

道致广大学尽精微。

他还手书了朱熹的《观书有感》诗一首题赠书院。门楼为单檐,四坡式歇山顶,前为八字形,门框为花岗石砌成,前有石阶六级而上。

门内院左右为花圃,有路通往崇德河和左右碑廊,花圃内广植杜鹃、桃花、柳杉、水杉、黄杨、麦冬、兰花、含笑等。

崇德祠德指道德、品德,《易·乾·文言》有“君子进德修业”之句。历代均有修缮,现存为1989年重修,砖木结构,人字形硬山顶,平面呈凹字形,中为堂,左右为廊房,中堂三开间,双开花格门六扇,今已辟为装校室,左右厢房为书院文管所和保卫科用房。

东牌廊由静观廊、东廊、西廊三部分组成,半开放式建筑,前有铁栏护卫,全长62米,安置明代以来的去思碑、重建碑、功德碑、学田碑、讲义文稿、诗祠歌赋等80余通,以王守仁、胡俨、李梦阳、娄性等人的碑记最负盛名,已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王守仁手书的《大学》、《中庸》、《修道说》碑刻,原为六块,今仅存三块,字体工整清秀,运笔放逸洒脱,书写深沉稳健,结体端庄清劲,上追晋唐,师法二王,有王羲之笔意。

崇德祠后即为文会堂,中有围墙与中门间隔。

文会堂始建于南宋末期朱熹三子、南康知军朱在之手,初名“会文堂”,后改“文会堂”。清代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是以文会友,学术争鸣的场所。现存建筑为1988年维修。平面长方形,硬山顶,四柱五开间,是书院现存最长的古代建筑。今已辟为会议室,堂之左右有厢房四间。文会堂也有称行台的,是旧时接待官员和聚会生徒的场所。

文会堂柱联:

白鹿洞开泉谷烟霞竞秀;

紫阳道在圣贤师友同归。

为李铎题书。

文会堂内奇花异草也是最多的,春天玉兰出墙,满园紫色惹人爱;夏天大理花争艳,红黄兰白样样全;秋天菊花铺锦绣,园中花魁它独占;冬天腊梅放暗香,清香满屋诱人醉。

第五院落是门楼、林业学堂旧址、延宾馆、春风楼和朱熹铜像。

门楼为砖木结构,四坡式歇山顶,又称贯通门,门楼与学堂之间有院落,东南隅为车库,正中为林业学堂旧址。这里古树林立,绿荫蔽日,曲径通幽。。

林业学堂书院停办后的清代宣统二年(1910年),江西省在此建林业高等学堂,因房屋不够用,故建此楼。学堂为欧式建筑风格,与庐山歌德式别墅相类似。因也有90多年的历史且为白鹿洞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尽管它与书院其他中式古代建筑风格不相统一,但也予以保留。1933年,国民党在庐山海会创办军官训练团。这里曾是团教官宿舍、军械库和伤兵医院。学堂为四方形,上下两层,前有露天平台和卷拱门的跑马楼封闭式阳台,有房屋八间。据有关林业教育专家考证,此楼为中国近代最早的林业高等学堂旧址。

延宾馆取古代“握发延宾”“礼待贤士”之意。始建于南宋朱熹之手,是为接待来书院讲学的学者与求学的生徒而建的,亦称“白鹿洞馆”或“白鹿憩馆”。明代成化五年(1409年)重建并留李龄《延宾馆记》。因年久失修,几成断墙残垣。1994年10月动工维修,至1996年4月竣工,由憩斋(厢房)、春风楼、逸园、状元泉四部分组成。建筑面积1028平方米,可住百人,是会议接待、学术研讨、读书消闲、度假旅游的好地方,内中现代化装饰一应俱全,有直拨电话、闭路电视、微机电脑、中控热水器、席梦思床等设备,还有餐厅、小车、商店、会议室、会客厅等服务设施,可提供吃住行游服务。

春风楼是延宾馆的主体建筑,是古时洞主下榻的地方,以“春风”比喻良师的教诲,“披拂之无不化也”。楼高11.2米,宽15.8米,深14米,面阔三间,前廊后房,重檐歇山顶,位中轴线之端,筑高台之上,气势恢宏壮观。曾成功地接待了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来庐山考察的专家。

楼前广地和楼左小院,嘉花茂树,修篁奇石,交布其间,秀色可揽,景致宜人。周围苍松遮掩,小溪潺潺,遥观庐影之变幻,近听松涛、泉流、虫鸣之和韵,为休养之福地。

楼前还立有朱熹铜像一尊,像高3.3米,重1吨,为香港孔教学院院长、化工实业家汤恩佳捐赠。基座高1.8米。边长2米,混凝土浇筑,黑色花岗石贴面,中嵌汉白玉碑,上书“朱熹像,香港孔教学院汤恩佳题”字样。朱熹像为中国美协会员、山东潍坊行政学院副院长陈修林设计雕塑,大连造船厂铸造。朱熹铜像,面色严峻,神态自若,手捧儒家经典,讲授理学源流,“传道授业解惑”。

春风楼之东为逸园,面积22平方米,这里芝兰芳草,桃李松竹,长短互峙,彩素交辉,景色变化,四时常新。石桌。石凳,或憩于此,或奔其间,逸兴遄飞,野趣天成,遥观庐阜远影,近赏古松参天,内外风光,浑然一体。

春风楼之西为状元泉。明代正德年间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所开,并题诗以记:“新穿崖下井,微霞映深静。松风时来拂,娜娜匡庐影。”现立有“状元泉”石碑于其侧。泉井呈不规则四方形,井水长年喷涌,四时不绝,清冽甘甜,一望见底。中有小鱼游弋,更添几分情趣。

(闽正国撰稿)

原载邓洪波、彭爱学主编《中国书院揽胜》,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