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清朝历史的时候,大多会说清承明制,这是因为新旧朝代交替时候,新朝代还没有自己制度,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一般都会先沿袭旧朝代的各项制度。
但清朝有不同于其他朝代的地方,就是入关前已经建立的完备的国家制度体系,当然这个体系既有满洲蒙古等民族的特色,如最具民族特色的就是八旗制度,但也会积极学习和借鉴同时期明朝和中原其他朝代的制度。入关后,为了统治中原广大汉族,又有意地沿袭了很多明朝制度。当然,粗看或是说从表面看,可以说清承明制。但如果仔细去研究某个具体制度,就会发现,清朝还是发展出很多自己的特点,两朝还是存在很多差异。
我们本文主要研究一下清朝和明朝宗室封王制度,这个问题,看在问答等内容上有人谈过,但只注意到明朝皇帝的儿子全封王,结果体系越来越大,成为明朝财政负担。而清朝王位,除了少数铁帽子王外,在继承的时候递减,控制了封王的数量。大多属于说某一问题时候顺带说几句,但没人有进行系统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我感觉,以前那些顺便说的,只是看到表面的一些差别。我打算,由表及理,去深层次探讨两朝宗室封王的不同,从建立制度的主导思想和自身文化内涵的不同,去考察具体制度、封王操作、参政与待遇、对政局的影响等多方面,与明朝存在的差异和自身特点。
一、宗室封王的设立思想与制度内容不同
中原封爵制度由来已久,传说的三皇五帝就存在。中国有文字确切记载始于周共和元年,周朝就建立有完备对宗室和功臣的封建制度。中原历史因朝代不同,宗室封王也就不同。如秦始皇为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专制,实行郡县制,没有实行封建制度,但自汉朝开始就实行封王封地的政策,有很多朝代是遵循这制度,也有的如唐宋封王而不封地,但封为王的属于优先提拔要职的后备力量。
朱元璋建立明朝,他说要吸取以前朝代教训,认为宋朝和元朝就是没有给宗室封王封地(编著注:元朝有宗室分封,从蒙古帝国说,就分封几大汗国,元朝只是把封的王安置远地,所以朱元璋认为元朝没给宗室封王封地,是认识有误,因元朝宗室封王不是本文重点,故就不展开论述。),以至于君弱臣强,皇帝有难,而得不到宗室藩王帮助,故决定给宗室封王,目的是“以藩屏帝室”。通过朱元璋大杀开国功臣就可看出,他对异姓功臣的不信任,想通过宗室封王,突出朱姓宗室的崇高地位,在各地也监督地方官僚。明朝太监制度盛行,甚者派到各地监督,也是明朝皇帝不信任异姓臣子的表现。明太祖在全国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六个儿子, 与侄孙朱守谦,在内的二十七个王,在边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军务。
但自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就改变了看法。看到藩王为非作歹,也威胁到皇权,于是撤掉了很多的藩王,在这其中,有五位藩王,都被贬为庶人。建文帝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于是朱棣造反,推翻了建文帝。他上台,也担心其他藩王学自己,所以强化中央集权,限制藩王权力,规定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
那么明朝宗室分封形成自己特点,与其他各朝的宗室分封都不同,明朝宗室有三个特点,那就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
虽朱棣开始,也做了很多限制藩王权利措施,但依然出现好几次叛乱,一次是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谋反的事件。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迅速平息了此次叛乱。另外是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由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隶西南一带(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最后由赣南巡抚王守仁(王阳明)平定。还有就是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在安化(今甘肃庆阳县)发动的叛乱。
明朝宗室封王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确定的,具体内容是:
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
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
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均视二品;
诸子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
孙辅国将军,从二品;
曾孙奉国将军,从二品;
四世孙镇国中尉;从四品;
五世孙辅国中尉,从五品;
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从六品。
所有各级封爵,嫡长子继承,均是世袭罔替。
在经济上,初亲王岁禄定为五万石,后定减亲王岁禄为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将军三百石,奉国将军二百石。另有大量赐田,有的亲王竟至数千上万顷。
明朝一般是不封外姓为王,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因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与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井无封邑。
明神宗时,因宗室繁衍过巨,遂减岁禄,并限制继承。亲王由旁支入继者,取消旁推之恩,原为郡王者,除嫡长子外,其余各子仍袭镇国将军爵位,不得进封郡王;镇国将军入继者,其余各子仍袭辅国将军爵位。此外,由郡王入继者,原郡封再袭之例也被取消。
终明世,共有八十七亲王(含靖江王)。其中明太祖封二十五王(一王后为帝系,七王被废或自尽、两王绝嗣),明兴宗封四王(一王为追封,三王被废),明惠宗封一王(南明追封),明成祖封二王(废一王),明仁宗封九王(追封一王,绝嗣四王,废一王),明宣宗封一王(后即位为明代宗),明英宗封七王(废一王、绝嗣三王),明宪宗封九王(绝嗣六王),明孝宗封一王(追封),明睿宗封一王(追封),明世宗封六王(一王即位为明穆宗,追封四王),明穆宗封二王(追封一王),明神宗封七王(追封三王),明光宗封六王(一王即位为明思宗,追封五王),明思宗封六王(追封四王)。
我们再具体看清朝宗室封王。清朝的封王制度是逐步完善的,与明朝宗室封王建立制度的主导思想不同。明朝宗室封王是中原传统的宗法社会制度的发展,即以血亲为继承,各王均是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均逐步降级。而清朝是渔猎民族出身的满洲民族建立,没有中原传统的宗法封建思想,虽然在内部封王上,也是皇族内部为基础,但从太祖努尔哈赤来算,无论萁子还是其弟或侄,都有同等计划,
封爵大小的唯一标准是军功。而且分世袭罔替和世袭递减,这有点像明朝对异姓的封爵。
清朝不仅在宗室封王上,在对外姓满洲各部族封爵也全部是以军功为基础。一般文职官员,不予封爵。按军功大小封爵是有一套计算方法。对于士兵,只要第一登上城头,就加封一级爵位,即使是战死,也按功封爵。所以我们在研究满洲家谱就可以看到,有的本人还年幼,父亲甚至祖父都已经战死,但已经袭封一定等级官职。当然指是相当的待遇,尚不能行使职权。即使成年,从家谱看,就有高品位的披甲。当然经过锻炼,有了一定作战经验,就会很快正式担任袭封职务,而不仅永远停留在待遇上。
指挥的军官需要攻克两个城封一级爵位。指挥者封的速度不如士兵,但士兵有更多的生命危险。清朝军功封爵更倾向一线,越在前线升值越快。而且封爵实行累加,即一个级别的爵位可得几个,这就进封上一爵位打下基础。所以在清朝,即使有非常善于拍马的人,讨皇帝喜欢,没有军功,皇帝也不能给封爵。从具体封王也可以看出,八大铁帽子王均是开国有巨大军功才能封铁帽子王。后来封的四个铁帽子王,是雍正开的头,因为兄弟夺嫡非常激烈,雍正上台后,因为打击报复他的那些兄弟,对其他王也缺乏信任感,而他也需要一位得力帮手,才是开始破例封了铁帽子王。另外三个都是晚清时候重臣,是慈禧掌朝时候依靠的人物。
清朝从太祖开始算有子也有侄系,清朝的历代皇帝总共有 118 位皇子。并没有按明朝那样全部封王,其中被封为亲王、郡王的 只有53 人,铁帽子王只有12个,被封为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的有24人。
清室宗室封爵分十二等,
和硕亲王(和硕:满语意为一方、一隅)
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
多罗郡王
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
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多罗贝勒
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固山贝子(固山;满语意为一角)
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以上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个别皇子只封得镇国将军。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
奉恩镇国公
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奉恩辅国公
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不入八分镇国公
同奉恩镇国公
不入八分辅国公
同奉恩辅国公
公爵以上为超品,补服均为正蟒方补。所谓“入八分”是八种标帜,表示其显赫的身分。如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其中皮条是指车上有皮鞭可驱散挡路的人,背壶是指车上可带暖壶,护眼指双眼雉翎,不入八分不用在京当差,也不必在京里住。
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
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
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
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
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
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335两,禄米335斛;
一等辅国将军岁俸银310两,禄米310斛;
二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85两,禄米285斛;
三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60两,禄米260斛;
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
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235两,禄米235斛;
一等奉国将军岁俸银210两,禄米210斛;
二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85两,禄米185斛;
三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60两,禄米160斛;
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
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
奉恩将军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
(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种又细分为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仅俸银和禄米有差别)
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
清朝爵位世袭,分为降等世袭与世袭罔替。
降等世袭,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具体袭爵人由皇帝指定,并不像明朝全部是嫡长子继承。清朝除袭爵人外,其他子原则没有爵位,皇帝根据具体人的能力,也可能优先任职或封爵。
此节对比结论如下:
1、明清宗室封王思想
明朝建立思想是改变以前有的朝代君弱臣强,目的是加强皇族力量,在各地对地方官吏是一种钳制,目的是各地权利掌控在朱氏皇族内,警惕外姓官僚。以中原传统宗法思想为指导,重视血缘的亲疏和嫡长子继承,其他子降袭。
清朝宗室封王,就以军功思想为指导,把军功多少、大小作为宗室封爵的标准。各王的承袭人选由皇帝确定,其他子则不袭爵。皇帝指定王的继承人,不但不一定是嫡长子,还可能并非此王的后裔,如德沛就不是第一代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后代,而是济尔哈朗八弟的曾孙,因为乾隆发现他有奇才,就指定由他承袭简亲王。
2、明清封爵具体制度差别,
清朝比明朝级别更多,有的很有自己民族特色,如贝勒、贝子就是满洲民族特色。另外明朝爵位给的经济利益高,另还吞并很多土地。但清朝爵位品级要高于明朝,明朝亲王嫡长子及长孙视为一品,而清朝镇国将军为一品,以上为超品。清朝的高级爵位品级都很
二、宗室亲王的权限
朱元璋开始给藩王的权限非常大,封的王号都与所封地域相关联,他们有自己的王府和军队,每个王都有三个护卫,这里的护卫不是指一个人,护卫是一个军事编制,一个护卫的人数从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每个藩王都有不等的军事实力。
一般藩王所能拥有的军力是九千人到五万七千人,其中朱元璋的皇子燕王朱棣和晋王势力最大,他们各自带有十余万军队。明朝认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蒙古北元,担心他们卷土重来,所以给与北方边疆的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肃王等九大边塞的藩王,拥有统兵征伐的权利,率领边疆卫所的士兵对北元作战。朱棣能造反,当然是以其有一定军事实力为基础。
但其后建文帝的消藩,朱棣推翻建文帝后,也担心其他藩王效仿,也做了很多限制藩王权利措施,但依然出现好几次叛乱,一次是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谋反的事件。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迅速平息了此次叛乱。另外是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由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隶西南一带(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最后由赣南巡抚王守仁(王阳明)平定。还有就是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在安化(今甘肃庆阳县)发动的叛乱。
虽然有规定限制宗室亲王的权限。但因人因地区而异,有的藩王依然存在过大的权利。
即使出现限制藩王权利,也只是针对可能危及皇权的政治权利,而经济权利则依然非常庞大。
上边说,明朝宗室各级藩王品级定的不高,只是名号不同,就从给与经济待遇方面看,远高于其他高级官吏。
明朝宗室藩王主要经济待遇主要有岁禄和赐田,还有自己购买或抢占土地。正一品官员俸禄一年才刚过一千石米,而亲王爵的藩王每年能得到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紵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藩王都有御赐王府、大片的免税田地、大批的奴仆。藩王有红白等家事,都会额外发钱,甚至皇帝选大量美女,还分发给各地藩王。
中原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财富最大的标志就是土地,明朝宗室亲王占有土地也是非常吓人,有赐田,也有自己购买,当然很多是依靠权利半买半强制占有大片土地。明朝藩王大小不等,一个大点的藩王就有三四万顷土地的食邑,甚至还有本省的地不够圈,跑外省圈地的。明末成都平原70%的耕地被王府圈占,天启年间《新修成都府志》中也感慨:天潢派衍,腴田膏土,尽是王庄, 贫民或为彼佃户,以偿租佣。此亦天府中之最可悯者!
有专家统计,仅就河南地区,在万历六年时有潞王、福王、周王、赵王、唐王、伊王、郑王、崇王和徽王等九位宗室藩王。他们的庄田,约占河南田地的十分之一还多,约是全国的百分之一。这些粗略的统计,还仅仅是九个亲王的庄田,不包括其他较小的宗室。虽然可能还没达到总数的一半,但已经非常触目惊心了。
有学者根据《明实录》中田土赏赐记载不完全统计,湖广地区有二十几个藩王,他们田土数目约占万历六年湖广田土总额的二十分之一。
清朝的宗室亲王系列,在入关前,拥有非常大的权利。太祖努尔哈赤世代,盛京故宫的大政殿前十王亭,就代表了那个时代政治体制,当时有八旗旗主管理自己内部旗务,平时重大事务则是四大贝勒处理。太宗皇太极逐渐健全封王制度,崇德二年正式成立议政王会议,国家大事都是在议政王会议上讨论决定。
太祖努尔哈赤去世后,是由八旗八贝勒讨论推举太宗皇太极为帝。太宗皇帝去世后,是在议政王会议上,平衡各派势力,最后推举有顺治为帝。当时确定由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为辅政王。
入关后,多尔衮就开始专权,借故解除了郑亲王辅政王职权,自揽为摄政王,独自擅权,有大事也不交议政王会议。多尔衮去世后,顺治更是开始效仿中原封建专制,限制各王权。所以顺治病危的时候指定年幼康熙继位,在康熙亲政前,指定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主管朝政。也就是说顺治的下一任皇帝不再由议政王会议决定。康熙年幼而任命的四位辅政大臣,也没有宗室亲王,可见对宗室王公的参政权利进行限制。康熙朝比较重视自己几位皇子,多次派几皇子上前线打仗,说明还是重视军功的持续。
议政王制度这时候还存在,康熙皇帝设立南书房,建立了八旗都统制度,改变过去八旗由旗主分治局面。雍正皇帝则是直接建立了军机处,军国大事都集中于此,从而逐步架空了议政王制度,直到乾隆的时候才废除了早已经没有实权的议政王制度。慈禧的时候,也曾给过恭亲王一人议政王,但后来又借故收回。
入关后的清朝宗室亲王,更多只是名誉,已经没有参政的具体权利。但不像明朝那样,禁止入朝为官和过问政治,清朝各王可以参加重要朝政,提出自己的建议,但理论上与其他大臣提的自己意见没大差别,最后决定权还是在皇帝。
宗室亲王要更多参政,还需要担任具体职务,有了具体职务加上自己的王的身份,才可能更好介入政治。自雍正建立军机处后,国家的决策权进入军机处,即使名誉上高贵的宗室亲王,也没有军机大臣权利大。只有皇帝特别依赖的亲王例外。雍正以前都是靠军功才能封铁帽子王,但雍正破了以前例,封了他弟弟怡亲王胤祥为铁帽子,而且非常信任和依赖怡亲王胤祥,所以怡亲王胤祥的权利肯定要超过任何大臣,甚至是军机大臣。
其他一些亲王也有重用,如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担任总理事务王大臣兼任军机处事务。雍正去世前,让允禄和允礼为乾隆的顾命大臣,与鄂尔泰、张廷玉同为辅政大臣,后来辅政大臣更名为总理事务大臣,允禄位列诸人之首,并食亲王双份,其尊崇无以复加。乾隆朝初期,他们还继续在军机处。
但其后,乾隆帝警惕宗室王公权利威胁皇权,进一步限制宗室王公权利,并规定“亲王不假事权”,自此亲王、郡王等皇室贵胄被排挤在军机处之外。但一些亲王还是有很高权利。道光朝和咸丰朝都非常依重郑亲王端华与肃顺,咸丰临终的时候,任命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同治帝,就有郑亲王端华与肃顺。
从慈禧开始,更加重用亲王,恭亲王、礼亲王、醇亲王、庆亲王都进入军机处,而且都是首席大臣。后成立的重要部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规定由亲王领衔,历任主管的宗室王有恭亲王、庆亲王、端郡王。晚清实行宪政改革,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就是庆亲王。慈禧去世后,由醇亲王担任摄政王。这说明,晚清时代,宗室亲王更多的主持朝政。
清朝宗室王在经济权利上远逊色于明朝宗室,清军入关初期,对逃散的明朝藩王土地进行圈地,其中就有王庄,但待政权稳定,就停止圈地。所以清朝宗室俸禄与田地都是固定,没有增加,没有明朝藩王可经常得到经济赏赐和田地,还可以大幅度增加土地。明朝的藩王王府属于个人,而且可以有几处。清朝的王府,早期的在盛京,后都定在北京,王府产权属于国家,各王只有使用权。对不属于铁帽子王的王公,在继任降级袭封后,有的要腾出王府。只是最后清室逊位,根据清室优待条件,王府才归各王私人所有。
此节对比结论如下:
1、王的名号特点不同
明清两朝宗室的王公都有一个权利比较大,但其后受到限制过程。在有权利时代,两者政治权利所在不同,清朝宗室亲王在中央国家大事和各旗属。明朝宗室各级王为在地方的权利,所以其王的名号都是与地方相联系。
而清朝宗室王的名号就是选个美好的字眼,与地方无关。除与地名无关,清朝亲王名号还有二特点,一是王的名号不是唯一性,如太宗文皇帝第五子硕塞被封庄亲王,努尔哈赤的同父同母弟弟舒尔哈齐也被追封为庄亲王。道光帝六子奕訢被封恭亲王,康熙的五弟常宁也被封为恭亲王。二王的名号存在变动。如肃亲王豪格子富绶继承王位,就被改名号为显亲王,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次子济度继承王位,就被改名号简亲王,当然这些改名的王到乾隆时期统一改回原王名。但王的名号不是唯一性,和可以改封王的名号,是皇权对王权的打压,时刻显示皇权的威严。
2、政治权利不同
明朝宗室王是分封到各地,权利大的时候也只是在地方。自从发生几次藩王造反,明朝规定,宗室王是禁止过问当地政务,禁止入朝为官,禁止过问政治。
清朝的宗室王只能住京城,权利大的时候,国家大事都是由议政王会议讨论决定。入关后,随限制了宗室王的权利,但清朝并没有禁止宗室王参与中央政治,根据各朝不同,不同皇帝也会任命一些宗室王担任要整,参与国家大事。
3、经济权利不同
明朝宗室王政治权利受限制,但经济权利却不断膨胀,一是明朝国家一直是厚待宗室,所以金钱、土地、甚至女人经常给与赏赐。二就是自己的行为获得经济利益,如通过购买或半买半占土地,这样宗室占地越来越多。
而清朝宗室亲王的收入是固定,一是管理严格,二是收入有限,不可像明朝宗室亲王去大搞土地兼并。
4、对宗室管理宽严不同
地方藩王为非作歹。明朝也有宗人府,但只要在政治上不危及皇权,一般都不管。
清朝的宗室在入关,也有一部分腐化堕落,但清朝对宗室及亲王还是非常严格的,发现有腐化堕落的行为,就会处罚。如6月2日我们发的关捷先生文章《》,根据史料和爱新觉罗宗谱记载,很多宗室成员因腐化被处罚,而且还赶回陪都盛京沈阳,所有现在爱新觉罗家族有小一半的人都居住在沈阳。
在清朝,高贵的铁帽子也一样处罚,如豫亲王裕兴因为欺负自己的一个丫鬟,丫鬟宁死不从而自尽,嘉庆帝大怒,要求:革爵,赐死。后很多人求情,裕兴免于一死,被夺去爵位,遭宗人府圈进三年。铁帽子王位由他的弟弟裕全承袭。这点就可以看出,清朝对宗室亲王管理要严格的多。
三、宗室亲王对江山社稷的影响
说起宗室亲王对江山社稷的影响,按朝代分三部分,开国时期、王朝正常运转时期、王朝江山危机时期。
明朝开国,朱元璋依靠的主要是异姓功臣,他的儿子们几乎没参与过打仗,也就是明朝宗室亲王在开国时期,对打下江山,几乎没有任何功劳。
进入明朝正常运转时期,几乎整个明朝,一直有两大外患,就是南倭北虏,也有倒过来说,就是北虏南倭。北虏就是针对北方的蒙古,南部则是日本海盗倭寇。我们上边说了,明朝藩王有自己的护卫兵,“其护卫兵系本国军马,从王调遣。如本国是险要之地,凡遇有警,不分缓急,本国及常选兵马,并从王调遣。”
因为朱元璋对各异姓开国功臣还不相信,他只信任自己儿子,所有在建国以后初期,就让各藩王随那些功臣将领出征,目的是逐步过渡到把军权都转移到自己儿子手里。比如秦王朱樉与平羌将军宁正一起攻打西番,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与傅友德、王弼等人一道领兵出塞攻打蒙元,楚王朱桢和湘王朱柏与周德兴、汤和等人一道领兵攻打诸洞蛮夷,齐王前往边境跟燕王练兵,辽王、宁王数度出征作战等等。
但自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开始消藩,朱棣造反推翻建文帝后,也是制定一些制度来限制藩王政治权利。所以其后,除了上边说过,出现几次叛乱,明朝宗室藩王基本没有参与明朝的政治,平时只让在外地居住,不让他们过问国家大事。
进入国家危及时期,明朝面临的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以及北方的兴起的大清政权。这段时间明朝宗室藩王基本没有作为。只有李自成进北京,崇祯自杀后,各藩王才出马,竞相称帝或是监国。
从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清军入关到康熙元年(1662年)明朝永历帝被吴三桂勒死,南明只存续18年。
在这短短18年中,南明先后五位藩王登场,出现了三位皇帝(弘光、隆武、永历)、两位监国(潞王、鲁王)。大多文章是按五位藩王计算,实际上,还有一位靖江王朱亨嘉自称监国,当时唐王已经自称隆武皇帝,气的唐王先不对方清兵打,先去抓靖江王朱亨嘉,可能写历史文章的不好意思写这段,所以一般只写五位藩王。
说这些藩王,好听的说是想保持明朝的江山,但也不能不说存在都想过皇帝瘾。这些藩王本身并无大才华,且自身并无兵权,更多是受制于人,所以都持续时间不长。
再说清朝,开国时期,算是宗室王最辉煌时期,一方面争相立军功,根据军功大小而封不等的王位。另一方面,就是议政王制度,各大王对国家大事共同参与讨论决定。
王朝正常运转时期,虽然王本身失去了权利,但在不同皇帝时期,还是会重用几位宗室王公,任命他们为担任要职。特别是慈禧掌权后,重要的决策部门军机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都由一位王来领衔,突出了宗室王公的作用。
进入国家危及时期,也就是发生辛亥革命以后,隆裕太后举行几次御前会议,也是让很多宗室王公参加,当时宗室王公出现了三种意见,醇亲王是持放任态度,就是听别人意见。庆亲王等则是力主用袁世凯,启用袁世凯后,袁世凯和南方会谈,提出用清室优待条件换取清帝退位。溥伦贝子主张由大清政府自己宣布实行共和,庆亲王也是同意此意见。再有就是宗社党,铁帽子王就有肃亲王善耆和恭亲王溥伟,主要成员有良弼、毓朗、载涛、载泽、铁良等,他们主张撤掉袁世凯的内阁总理大臣,以毓朗、载泽出面重新组阁,铁良出任清军总司令,良弼愿立军令状,领兵与南方革命军决一死战。即使到清帝逊位后,肃亲王善耆和恭亲王溥伟也是积极进行复辟的运作。
此节对比结论如下:
1、军功
明朝宗室封爵是靠与皇帝血缘关系远近和嫡庶关系封爵,所以开国时候没有军功。只是建国初期,部分藩王握有兵权,参与了对蒙古等的战争。但自建文帝及朱棣以后,都是限制藩王权利,也不再有出兵打仗的几乎,自然也无军功。
清朝初期的宗室封爵都是靠军功来封,所以各王都有很大的军功。进入政权稳定以后,处于限制各王权利考虑,也就很少派各王带兵打仗,所以军功就不如开国时代。
2、政治
明朝在建文帝、朱棣以后,都是限制各王参与政治,所以明朝藩王也就没有什么政治建树。
清朝开始时候,国家大事都是议政王会议决定,各王有很大政权权利。进关后,逐步取消了各王政治权利,但依旧可以通过得到皇帝信任,担任国家要职参与政治。很多王对国家的政治还是起到很大作用。
3、败亡时候的努力
明朝各王纷纷称帝或监国,分化了抗清力量,导致南明没有统一格局。加上即使称帝或监国,也听命于掌控军队的人,自身也缺乏能力,所以对明朝延续没有起到积极作用。
在辛亥革命后,一部分宗室亲王组织宗社党,希望能扭转局面。但此时还是皇权独大,这些宗室亲王没有大局决定权,掌握大局决定权的是当时皇权代表隆裕太后,隆裕太后最后没有听从宗社党那些宗室人的意见。
四、结语
有的人认为,封王封藩就是错误的,这只看到历史上各朝的藩王之乱。但看历史,不封藩王,地方依然可能乱,如唐朝就是权利大的节度使发起叛乱。清朝后也是南方各省新军在地方乡绅支持下,纷纷起义和独立。如果唐朝和清朝有藩王,肯定是会对地方势力有节制。
应该说自古封藩王就存在有利有弊,其利,可以加强保卫和稳定各地局面,震慑地方势力。其弊,就是容易分裂。
下边就明朝宗室亲王和清朝宗室亲王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不同特点做一下总结。
1、政治上
因为封藩王有其有利的地方,所以中原很多王朝是封藩王的,但要发挥其优势,去除弊端,说的容易,具体操作上很难。明朝就是即封藩王,又对藩王权限进行限制,但其效果并不好,依然出现了好几次叛乱。而限制藩王过问政治,又成为寄生阶级,对国家治理没有贡献。
对比清朝封王不封地,靠军功封王,激励宗室建军功。进关后,逐步取消各王权利,但依靠具体参政的能力,担任具体职务,以此还可以参加国家治理。
所以这方面,清朝宗室封王制度更成功一些。
2、在经济上
因为在明朝,只要是皇帝儿子就封王,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又根据亲疏关系不断封爵。明朝封爵给钱,也是在促使多生孩子,生的孩子越多,得到的经济利益就越多,这样明朝宗室非常庞大,不仅要固定要给钱财,还要大量赏赐,借口家里办什么事情,或是有点沾亲带故的人都要赏赐,这造成明朝严重财政负担。比如嘉靖七年国家全年的财政收入,只有130万金,然而每年的财政支出,却高达241万金,占支出项目第一位的,就是宗室开支,占第二位的,美其名曰武职开支,就是供应藩王以下,诸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之流的角色,全是为了养活这帮人。 导致明朝政府没办法,最后出台《宗藩条例》,主要规定有1,严格限制藩王们的妻妾人数,娶老婆都要礼部审核。藩王子弟赐爵,更要有资格审查。2,对藩王的开支进行财政核算,削减大笔无用开支。但这出台后,据说因为远支得不到名分,领不到钱,竟然饿死很多。
再有就是明朝宗室占有土地越来越多,土地兼并严重,激化社会矛盾,导致明末各地发生的农民起义,这些明朝宗室占有很大责任。
相比清朝封的王数额就少,而且在继承上,只由皇帝指定一人继承,其他是没爵位的。这些已经封王的也只有固定收入。只有担任重要职务,成为国家依靠的,才给双倍的工资。所以清朝宗室方面没有成为政府的财政问题。因为对宗室管理比较严,也没有没有仗势侵占土地,造成土地兼并严重问题。
所以,从经济上看,清朝的宗室封王制度也优于明朝。
3、封王利弊上
封藩的弊端,就容易出现叛乱分裂。明朝封藩王,虽做了很多限制,依然出现几次叛乱,说明对封藩的弊端没有改变。明朝没出现地方叛乱,说明明朝的封藩,所想达到的益处还存在,只是利弊对比,还弊大一些。
清朝宗室封王而不藩,总体上比较成功。但最后还出现在南方各省发生革命,宣布独立。说法清朝没有封藩,也就没有享受到封藩的益处。
满族文化网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