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的当天,遗体便被送往协和医院,进行病理解剖并予以防腐处理。手术于3月15日完毕,上午10时举行“小殓”,按照民国礼制,身着大礼服、头戴礼帽、足穿皮靴,然后移入棺内。因此,在他病故的第二天,国民党便与苏联联系,定制安葬列宁时使用的那种水晶棺。但水晶棺的制作运输尚需时日,只好暂时使用协和医院旧存的一具美式棺木。这具棺木用美国上等楠木制作,上面有玻璃隔层,可以瞻仰孙中山遗容。这副楠木棺材暂时停放在北平碧云寺中,这是“第一殓”“第一棺”。
从1925年到1929年,马湘是孙中山遗体暂厝碧云寺护灵队长。据他回忆,孙中山灵柩暂厝西山碧云寺后,大约过了两年多,一天早上,马湘忽然接到熊希龄(1870-1937,曾任民国内阁总理)电话,找护灵的长官。马湘接电话后,熊希龄问道:“你们有多少兵?” 马湘说:“我们只有6个人,没有兵。”他接着说:“山东张督军(宗昌)到北京,昨天谒见张总司令(作霖),我适在座。他辱骂孙先生,声言要派卫队一连往碧云寺,烧毁孙先生遗体。我和张总司令极力劝阻。但未知他听我们劝导与否。你们既没有兵,自然不能劝阻,但仍须设法保存孙先生遗体为要。” 马湘听了之后,非常吃惊。张宗昌是个野蛮军阀,声言要烧毁先生遗体,当然可以做得到。
马湘急叫齐了谭惠泉、李仲英、陈汉、丘有、丘时等5位守灵士兵,商量保存孙中山遗体的对策。最后马湘做出决定:6个人一齐起誓,替先生保存遗体战至死亡。他们决定先把孙中山的遗体移到秘密地方。马湘和其他5位卫兵一齐动手,把孙中山的遗体从楠木棺材里,很恭敬地移到协和医院准备的另一副棺材里,然后搬到小殿外面约数十丈远的草莽丛生的地方,把草莽拨开之后,才移进里面。之后,6个人即捡齐长短枪12支,子弹1200多发,轮流放哨,日夜不停,准备战死。
就这样过了一个星期,不见张宗昌的卫队进来。马湘打电话问熊希龄,才知道张宗昌已回山东去了,这才松了一口气。于是再把孙中山的遗体恭恭敬敬地放回灵堂内的楠木棺材里。一场虚惊算是平安度过了。估计就是在这次遗体移动的过程中,细菌进入,损害了孙中山的遗容。
由于孙中山的遗容变黑,不能供后人瞻仰,当时的治丧委员会便决定把孙中山的遗体土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