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拍的「绝色尤物」,19年没人敢翻拍

文 | 十点君 · 音乐 | Yumeji’s Theme 十点电影原创 这几天,十点君周围的影迷朋

文 | 十点君 · 音乐 | Yumeji’s Theme

十点电影原创

这几天,十点君周围的影迷朋友都在聊老片。

起因是最近英国《卫报》搞了个评选——

21世纪最佳影片100部。

《血色将至》《为奴十二年》和《少年时代》位列前三。

算是常规。

可是榜单里竟然还有《泰迪熊》和《帕丁顿熊》?

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吧。

吐槽归吐槽,不过这次上榜的三部华语电影,还是很让人服气——

第5名《花样年华》,第26名《一一》和第51名《卧虎藏龙》。

尤其是《花样年华》,常年出现在国内外各大最佳盘点,美誉度几乎没有其他华语电影可以与之匹敌。

昏暗逼仄的小巷,一男一女擦肩而过,气氛中化不开的暧昧;

影影绰绰的灯光,焦点集中在女人孤寂忧伤的侧脸,虚实之间,一种复杂的情愫被慢慢放大。

每次想起这部电影,印入脑海的经典画面实在太多。

王家卫的风格,梁朝伟的儒雅,张曼玉摇曳动人的身影,都是必谈。

但十点君今天想聊聊另外一个人——

摄影师李屏宾

李屏宾是谁?

对大多数观众来说,这个名字是陌生的。

其实他正是《花样年华》的摄影师。

除此之外,《海上花》《太阳照常升起》《不能说的秘密》《刺客聂隐娘》《相爱相亲》......

这些华语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品,都是由他掌镜。

平常看电影,多数观众更关注精彩的故事,或是明星的演技。

但说到底,电影的本质是一门关乎影像的艺术。

如果没有像李屏宾这些视觉工作者在幕后,把最动人的时刻定格在画面上。

那明星的表演只是简单的动作,再动人的故事也无法通过影像的力量来感染人心。

李屏宾外表粗犷高大,满脸络腮胡子。

第一印象都会觉得他是个强势霸气的大老爷们儿。

事实上,他的影像以浪漫、细腻著称。

看似自然平实、不加修饰,却总能感受到微妙涌动的情绪。

在照明不足或微弱光线下,他的镜头依旧层次分明。

正因如此,当王家卫拖延症一犯再犯,把《花样年华》原本的摄影师杜可风拖到中途离组的时候。

第一个想到能救场的,就是李屏宾。

电影最后,周慕云在吴哥窟对着石洞说话。

墨镜王惜字如金,要求又高,只说了句“可不可以大胆一点”

眼看太阳马上就要下山,李屏宾想了想,架起摄像机,用一种很边缘的视角,把人物切在画面线上。

导演看了看监视器,开机。

一个惆怅失意的男人,把他的秘密全藏进了洞里。

天有不测风云,是拍电影屡遇不鲜的窘况。

许多摄影师在现场最害怕天气突变,想拍晴天却下大雨,之前的计划全部泡汤。

但李屏宾恰恰相反。

他不喜欢照本宣科,从不用预设去限制自己。

因为在他看来,拍电影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计划→执行”,摄影师需要不断保持观察和思考。

既然老天给了你风、云、雨,那为什么不顺势而为呢?

不被外界或自己内心的条条框框给束缚住,才能在表达上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

当年拍摄《童年往事》时,他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摄影师,却已初现“大师气场”。

其中一场戏,原本设定在晴朗的午后,结果遇上台风天。

他跟侯孝贤商量,两人一咬牙,拍!

于是,风雨中摇摆的百年大树,被三轮车拉走的生病的母亲,看着窗外大雨唱歌的哥哥……

时间在长镜头里缓缓凝固,往事反而有了记忆中潮湿的味道。

之后在酒泉拍《太阳照常升起》时,遇到暴风雪。

导演姜文犹豫着打算停工,李屏宾却觉得在荒漠赶上大雪,这是天赐的景致,买都买不来。

这才成就了片中荒漠飞雪的奇景。

对于光影,李屏宾像是一个嗅觉敏锐的猎人。

不论工作还是生活,他都随身携带拍摄器材,时不时记录下身边的细节。

看到窗外树上的叶子随风摆动,他会觉得惊奇。

一边拍还一边碎碎念,说刚刚这些叶子在跳舞。

观察古董纹饰,观察光的变化,观察叶子落下来的姿态。

他把这样的训练,称为“养眼”

“你不观察光影,你永远不会掌握到好的光影。

你不关心它,它永远不会是你的。”

对转瞬即逝的景物反应敏捷,让他在拍摄时有过不少“神来之笔”。

被人津津乐道的《恋恋风尘》结尾。

云朵在被风推着慢慢飘动,洒下来的阳光从山的这头流淌到山的那头……

当时导演侯孝贤原本对结尾的设定是拍十几组镜头,山、城市、街道,一些之前出现过的地方,好呈现“景物依旧,物是人非”的感觉。

结果某天收工时,李屏宾看到老远有一个光,随手拍了截空镜。

光的移动,天地之间的整个气氛,时间流逝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一个镜头,把影片要的感觉都说完。

侯孝贤看到后,当即拍板用作电影最后一个镜头。

氤氲的氛围,大片的留白。

单看画面,你就知道李屏宾是一个古典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

他爱好山水画和古诗词,觉得好的影像要有文字感

能够像诗一样,娓娓道来,打动观众。

诗的特质是什么?

简短有力。

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绪。

因此,被称为“光影诗人”的李屏宾,一直在追求影像的“无形,但有力”

当初拍《刺客聂隐娘》,侯孝贤大手一挥,说要拍出“中国画一般的盛世之风”。

可要营造一个真实的唐代场景,让观众们身临其境,着实不易。

没办法,李屏宾只能学着“呼风唤雨”。

随时掌握现场的风吹云动、气流变化,运用自然呈现出气韵和情绪。

每一个镜头都考究到极致,优雅到极致。

这也就是为什么舒淇曾在采访中说,拍这部电影,就是等风,等云,等鸟飞走。

最后,师父(许芳宜 饰)站在山顶,山间雾气渐起。

静穆、冷清,观众仿佛置身山雾缭绕之中。

极富中国古典意境的自然场景,全是实拍。

结果看完,许多人都以为是特效做的。

每个看似克制含蓄的镜头,其实李屏宾都做了极为大胆丰富的尝试。

去寻找他心中最符合东方美学的诗意表达。

这种如匠人般灵巧纯熟的技艺背后,是他对美的极致热情。

当初拍摄《长江图》时,李屏宾为了拍出长江的神秘感,使用胶片机增强了画面的质感,使色彩层次更加鲜明,让长江的迷离感更接近传统水墨画。

冬天的长江,阴冷潮湿,六十多岁的李屏宾在船上住了两个多月,拍了八万尺胶卷。

最后,胶片厚重的影调,完美呈现出了长江神秘而沉静的美感

就像一幅山水画卷徐徐展开在观众眼前。

对一切美好事物有种不可亵渎的敬畏感,并且愿意投入自己全部的热情。

凭借《长江图》,李屏宾独树一帜的影像风格,也收获了第66届柏林电影节的认可。

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

从业近40年,李屏宾基本上拍完一部接一部,精力旺盛到像是用不完。

拍《长江图》时,每天扛着比数字摄影机还重的胶片机在江上晃悠。

稍有不慎,错过拍摄时机,还得连人带船重新来过。

当年《太阳照常升起》就更艰难了。

冰天雪地,全剧组扛着复杂沉重的设备,爬高上低,跟老天抢时间。

又要铺轨道,又要架摇臂,对于特殊视角镜头,还要采用特殊设备,克服大型设备不易拍摄的问题。

李屏宾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创作理念,总是不惜一切代价用最极致的影像技术,来表达一个影像人对世界的思索。

而昨日在上海发布的华为Mate30系列,也正在通过极致的影像技术,帮助创作者们通过影像来进行自我表达。

4K超广角超暗态延时摄影,拍下夜空苍穹都不成问题。

实时视频虚化,手机实现电影质感。

7680帧超高速摄影,记录流动的瞬间。

好的影像,胜过万语千言。

因为同样坚信影像蕴藏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华为Mate30系列在9月26日上海发布会现场,正式开启了“手机电影计划”,邀请多位知名导演,使用华为Mate30系列进行电影短片创作,更携手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设“新影像·手机影像竞赛”单元,引领并推动影像创作进入手机电影的全新纪元。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从过去到现在,影视行业的技术和设备门槛正逐渐降低,艺术有了更好的表达。

与此同时,艺术家和普通人的边界也正逐渐被打破。期待华为带领我们一起,探索影像艺术的无限可能,让每个人都能拍出属于自己的大电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