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一个古渔村,有按八卦玄理修筑的明代古堡,竟分生路与死路

记得曾看过一部非常出名的电影,叫做《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中大部分的场景设置在马萨诸塞州一个蓝领海边社区,清冷的色调贯穿始终。许是为了衬托剧情的丧,惨白的雪景、阴郁的天空、翻涌的海水,都将海边曼彻斯特的冷冽展露无遗。

我第一次发现,大海的情绪可以如此复杂。导演的镜头语言将大海演绎成了一种悲伤的底色,让每个看到影片的人都联想到了生活支离破碎、一无所有的那一面。

说来,我还是更喜欢明媚的大海。蓝得纯粹的天空之下,透澈的海水温暖如同爱人的眼眸,只浅浅一眼就沦陷。

这样的海,并不多见。热门的海岛、沙滩,每时每刻都是人潮挤挤的。偶然能发现一个人迹罕至的小渔村,人们因海而生、依海而存,至今还呈现着人与海最开始相处的 简单模样,就算是意外之喜了。

簕山古渔村就是这么一个”海边的小渔村“,地处防城港市企沙半岛的东南面,距离企沙镇约10公里,距防城港约25公里。村子不算大,面积约480亩,村前是一片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浅海沙滩。

全村现有70多户,300多人,绝大多数为李姓。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广西也是有海的。防城港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西南端,背靠大西南,辖区内的东兴市直接与越南的广宁省接壤。而企沙半岛因为具有天然的深水岸线、完善的交通网络和广阔的发展腹地,已经成为了防城港市发展大型临海重工业的一块宝地。

簕山古渔村是广西现存较为完整的古渔村之一,未经过度开发的小村子有着亘古不变的潮起潮落、日月星辰,海风在此永不停歇地吹拂了千年,吹出了渔家人淳朴简单的生活。若你想远离尘嚣,回归自然,这里就是你的心之所往。

渔村内树林清幽,礁石魔幻,岗楼威赫,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堪称北部湾历史最悠久的渔村部落之一。

据说远古时,这里并不叫簕山,而叫做鹿山。明朝正统年间,中原李氏有一支族人,辗转从甘肃陇西迁徙到北部湾。在迁徙的过程中,一世祖李常熙有一次乘船外出打鱼,偶然发现了一片“蟹地”型的风水宝地。宝地的核心是个半岛,不仅拥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还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植物——簕。

于是李常熙把鹿山改为了簕山,并率族人定居于此,这个村名也一直沿用到今天。

今天的渔村,虽然早已不见了古簕树,老故事却代代相传,这是“老村”独有的特色。

走进村子,建于明朝的李庄古村堡斑斑驳驳,无声地的述说着过去的故事。古村堡内连片保存的古民居有60多间,大多为传统的土木砖瓦构筑。回廊巷道镶嵌其中,基本都是青砖、石板铺就,蜿蜒幽深、古韵十足。

古村堡始建于明末清初,一开始是出于防范海盗、据险自保的需要,依据了八卦之玄理建筑成方形,一圈围墙,高丈许。东西南北各有四个大门,四个岗楼,踞高扼守。村内有四条街巷,曲折回旋。有生路与死路之别,不会走的人能进不能出,十分神奇。

可惜的是,历经数百年的侵蚀,围墙早已损毁,残壁上短砖狼藉,长满野草,但围墙大概的走向尚可辨认。岗楼也仅存了东门的一座,是座占地约30平方米两层的小砖楼,青砖厚重。

村中最大的一座李氏宗祠为前后四进的屋子,跨过重门如同穿越时空一般。

最外的门上有副对联,上书“柱史家声远,青莲世泽长。”往内走去,各有不同。

簕山古渔村曾辈出名人,文人官员也是代代相传。明朝时,状元李杏新就是来自簕山;国民政府时期,其后代李孚曾任参政员副院长、台湾边界总指挥等要职。

虽然李氏宗祠瓦面已部分剥落,青砖古墙也是苔迹斑斑,但行走其中,好像还能感受到世家大族的威严和百年传承的温润,让人无限感慨唏嘘。

村内,还另有一座小宗祠。构造比起大宗祠简单了许多,也是供奉着先人们。

走着走着,来到观潮台上。远远看着肆意飞舞的浪花一朵朵腾空,又散落回大海,十分惊奇。微咸的海风轻轻拂过面庞,带来远处的气息。一瞬间,你只觉得心情舒畅,这才是生活真正的样子。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千百年来,在海边生存的李姓族人们,早已习惯依靠大海谋生,从大海中获取各种资源。

渔家因为怕退潮搁浅,不敢将渔船停在岸边,只划着一块泡沫板回来,看上去十分有趣。

海鲜是古渔村的特色美食,这里盛产沙虫、牡蛎、青蟹、文蛤等海产品,滋味绝佳。最受人赞许的莫过于簕山沙虫,鲜嫩爽口、味美香甜,是北部湾的一绝。

为了尝到大海的原味,当地人习惯生吃沙虫,你敢吗?

看最明媚的海、感受渔村的趣味,欢迎你来簕山古渔村冒险。

我是琰棱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

CFP/携程签约摄影师、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知名旅游博主、搜狐金牌作者、微博签约自媒体、秒拍达人、微博旅行视频博主、乐途旅游网专栏作家。

微信公众号:琰棱行摄记

新浪微博:@琰棱 http://weibo.com/lingchik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