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但凡是运动员普遍收入很高的项目,中国没有牛逼的,中国体育强项绝大多数都在冷门项目。
在一个体育项目里投入资本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这个项目水平高低。想要提高运动员水平,离不开优质的训练条件,包括场地、设备、装备、教练、陪练以及服务(工作)人员,这些东西都需要有资本的支持。
如果一个项目很受大众喜爱,那就有更多的人自愿为它付费,投资(包括从事)这个项目就会获得巨大的利润。利润驱使大量的私有资本投入到这个项目里,利润的诱惑和亏损的压力也驱使私有资本的所有者努力提高资本效率。相反,一个项目喜爱的人不多,就无法形成巨大的消费群体,也就难以吸引私有资本,资本缺乏限制了这个项目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在私有资本之外,还有政府的财政支出可以作为资本投入到体育项目中。但因为财政的钱是没有产权的,决定财政支出于何处或如何运用财政资金的人是政府人员,财政支出后产生的利润或亏损却不属于政府人员,所以财政支出的效率与私有资本相比有云泥之别,这就是体育项目依靠财政支持的国家,难以在特别受欢迎的领域取得好成绩的原因。另外,即使某些项目能够吸引大量私有资本,政府大规模的介入也会降低资本效率,比如中国足球。政府工作人员总喜欢通过出台一些政策和提出一些要求,来指导私有资本的所有者如何使用他们的资本,政府工作人员不拥有那些资本产生的盈利,也不会被承担那些资本产生的亏损,他们要求资本所有者使用资本的方式,只是想着如何取悦自己,而不是如何使资本高效,所以那些政策和要求往往大大降低了资本效率。
中国足球的症结在于政府机构的广泛介入
在资本数量相若的情况下,资本效率高的,运动员水平必然更高。大众喜爱的体育项目,财政支出与私人资本相比没有数量优势,而效率又处于绝对劣势,所以在热门项目,依靠财政支出的国家也很难出好成绩。
冷门的体育项目,运动员依靠私人资本,负担不起良好的训练场地、顶尖的训练设备和装备、高水平的教练团队、各种风格的陪练以及经验丰富的服务(工作人员)。但不计成本的财政支出,让运动员可以拥有上述一切。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条件,外国运动员只有羡慕的份。挑选冷门的、又是奥运项目的体育运动进行大量财政支出,虽然资本效率未必高,但可以形成数量优势,有助于多拿金牌。
这是中国体育强项大多在冷门项目的原因,而不是中国人就擅长那些项目。
但在冷门项目进行大量财政支出的问题是——纳税人亏损!财政支出来自税收,税收是强制性的,靠财政支出得到的金牌,其实是强迫每一个纳税人为金牌买单,不管纳税人是否在意有这块金牌。想象一下,把对某一项目的财政支出全部退还给纳税人,让纳税人自己选择用途,看人们是依旧愿意为支持这个项目花钱,还是更愿意把钱用在其他地方。答案不言而喻,这些钱绝不会都用来支持这个体育项目,其中很大一部分会消费到人们更需要的地方。正是因为没人愿意为这些项目买单,这些项目才成为冷门项目,单纯依靠私人资本,那些项目的运动员无法享受当前的训练条件。所以肯定是亏本的。依靠财政支出在冷门项目拿奥运金牌实际上是降低了纳税人的生活水平,强迫纳税人亏损。
看到中国的某个体育项目国家队得了个什么冠军,你当然可以高兴,那是你自己的事,高兴之余,我还是希望你想一想,这个冠军让你亏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