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杨-米尔斯理论那么重要,为何杨振宁大名鼎鼎,米尔斯无名?看看网友怎么说。大概是两点意思。1.米尔斯是杨振宁先生的学生。2.米尔斯能拿的出手的理论贡献,就是杨米尔斯理论。而杨振宁学术研究很广,贡献也多,所以名扬四海。
具体如下:
1、这写下这篇文章之前,我大量搜索了一下罗伯特·米尔斯(Robert Mills,也就是杨米尔斯理论的“米尔斯”本人)的详细资料和传记,原因在于我觉得可能我们对他的了解不足,才会认为他对于科学的贡献除了杨米尔斯理论之外再无其他。
不过,经过反复地搜索和阅读,我惊讶地发现,这位科学家基本上能拿的出手的就是:杨米尔斯理论。
其他的可查就是他是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物理学教授,然后出版过两本书《Propagators for Many-Particle Systems and Space》以及《Time and Quantra》。
所以,我们可以说,米尔斯一生中最大的成就确实就是杨米尔斯理论,而且也是唯一个拿得出手的科学成就,事实上,放眼整个科学史的发展,这样的事情还是蛮多的,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相反能够持续产出的科学家才是少之又少的,而杨振宁正好相反,杨振宁却是一个持续高产的科学家,也正是由于这点,米尔斯并没有像杨振宁那样具有非常高的科学地位。那杨振宁都有哪些学术成就呢?
杨振宁的学术成就
其实杨振宁是一个学术生涯特别长的科学家,在科学史上都是极其少见。即使如今已经90多岁的高龄,依旧还在发表论文。很多人说他回国是养老的,但是这些人从来没有去看看杨振宁在回国之后发表的论文,他是在70年代末至今,硬生生把清华大学原本没有涉及到的凝聚态物理学提升到世界前五水平的专业。
(当然,你可以会觉得我是在胡说八道,咱们做事讲究证据,下图是从谷歌学术当中找到的杨振宁相关的学术论文,然后用引用次数排列,杨振宁是从1980年开始基本上就在国内旅居搞学术了,我们可以看到,他引用排名前10的论文章,有6篇产生于回国之后。)
(当然,我也相信,你一定对于他回国的时间产生怀疑,那么我们可以再追溯一下他回国的时间,他是1971年回国的,当时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都接待了他。后来,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接待过他,他曾经作为中美沟通的桥梁,后来全心全意留在中国做科研和教育工作。)
从上面的论文的截图,其中引用次数那一栏,你大概已经能够感受到他的科研成果有多么的丰富了,这其实在整个科学史上都是极为罕见。整个20世纪,具有这样多成果的科学家,一个是爱因斯坦,一个是费米,前两位都是出了名的全能物理学家。而杨振宁也是如此,他在4个领域做出了13个堪称诺奖级别的贡献。
两弹一星邓稼先就曾经对自己的夫人说过杨振宁的成就,他是这么说的:
如果不是因为诺贝尔奖有规定每个人只能在同一个领域获一次奖,那杨振宁一定可以再获得诺贝尔奖。
这和米尔斯相比,就高下立判了。所以,杨振宁能够获得如此的学术定位,其实和他自身的学术成就极其高是有关的。
而且我们上文提到的“杨米尔斯理论”是杨振宁人生中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也是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在学术圈,主流的观点认为是杨振宁贡献远大于米尔斯,原因是这样的,当时的杨振宁是正儿八经的科学家,而米尔斯只是杨振宁的学生,一位普通的研究生而已。而且,我们由后来两人的成就,也能够知道谁才是主导这篇论文的人。
后来到了,1994年,杨振宁在被授予鲍尔奖时,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这样的:
杨米尔斯理论的相关工作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并且一定会对未来几代的科学发展产生类似的影响。
其中,我们要知道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史上前三顺位的科学家,由此,我们看出杨振宁的学术地位。
/2、罗伯特·劳伦斯·米尔斯已经在1999年10月27日去世了,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与自己的老师杨振宁先生提出了震惊世界的杨—米尔斯理论,之后再无建树。他生前一直在说,“杨-米尔斯规范对称方程是杨振宁的,自己只是有幸跟着署名”
说起杨振宁的学术成就,很多人只知道他和李政道一起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但这只是他众多学术成就中的一小部分。事实上,他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物理学4个领域有13项世界级的贡献,这一点举世闻名,无可否认。
在这众多成就中,最熠熠生辉,甚至能值两个诺奖的学术贡献,则是大众非常陌生甚至一开始物理学界也不看重的杨—米尔斯理论,这是杨振宁与自己的学生米尔斯早于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在1954年提出的,并直接催生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经在杨振宁70岁生日上这样说道:提到20世纪物理学的里程碑,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二是狄拉克拉的量子力学;三是杨振宁的规范场论。
那么规范场论到底伟大在哪里呢?这就需要从四种基本力说起了。
爱因斯坦时代划分了宇宙的四种基本力。它们分别是电磁力(以多种形式存在,包括电、磁和光本身)、引力(使地球和行星保持在它们的轨道上运动,引力也约束了银河系的平衡)、强核力(为恒星燃烧提供能量。它使群星闪耀,创造出灿烂的、给予生命的阳光)、弱核力(支配某些形式的放射性衰变)。
爱因斯坦为此在生命的最后三十年执着于统一这四种力,他给这个理论创造了一个词:统一场论。遗憾的是,他探索光和引力的统一场论并未成功。他去世的时候,留下的仅是书桌上未完成的各种手稿。
杨-米尔斯理论(规范场论)的提出为大统一理论指明了方向。基于这个理论,物理学家统一了电磁力和弱核力,创立了电弱统一理论。在温度极高的早期宇宙中,电磁力和弱核力是统一的电弱力。以此为基础,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又把强核力统一进去。也就是说,在杨-米尔斯理论的框架下,除了引力之外的三种基本力已经得到统一,可谓是完成了75%的大统一理论。
不止于此,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所有的核物质的秘密都可以被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解开。把物质结合在一起的木头的秘密是杨-米尔斯的规范场论,而不是爱因斯坦的几何学。
今天,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已使“建立一种关于所有物质的无所不包理论”成为可能。事实上,我们是如此相信这个理论,以至亲切地称它为“标准模型”。
标准模型可以解释所有的关于亚原子粒子的实验数据,甚至可以解释大约1万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用1万亿伏特的电压加速一个电子而产生的能量)。这大约是目前在运转的原子加速器的极限。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标准模型是科学史上最成功的理论。
3、杨-米尔斯理论,也就是杨振宁先生和米尔斯一同提出的一个描述强力场的场方程。
其中的米尔斯,全名叫做罗伯特.劳伦斯.米尔斯,是美国的物理学家,专门研究量子场论和多体理论的。
米尔斯之所以不是那么出名,主要在于他对物理学的贡献基本就是和杨振宁合作的杨-米尔斯场理论。并且,提出杨-米尔斯场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整个论文工作,以及理论的推广,杨振宁先生做的事情比米尔斯多的多,这并不奇怪。
比如当时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杨振宁就有一个 刺手的问题没有解决,就是传递强力场假设的零质量粒子找不到。零质量意味着强力场如同电磁场一样,可以传播很远,但这和强力属于短程力是矛盾的。 理论的缺陷杨振宁是心知肚明,因此冒着“被喷”的危险去推广演讲出来,结果真被著名的物理学家“泡利”直接当场打断质疑,这些米尔斯都没有做,所以不出名也是有些原因的。
也正因为在杨-米尔斯理论刚提出的时候存在缺陷,所以起初物理学界基本没什么动静,杨-米尔斯理论的重要性是在后来众多科学家研究强力和弱力的时候凸显出来的,甚至为后来的整个弱电统一理论奠定了基础。
我们总说杨振宁堪比牛顿爱因斯坦,杨-米尔斯理论很重要,其实看懂上图也就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说。
/4、杨振宁获得诺奖也不是因为杨米尔斯理论,而是宇称不守恒理论。是和李政道先生一起获奖。为什么杨米尔斯理论这么出名,却没有获得诺奖呢?其实和相对论一样,当年爱因斯坦也没有因为相对论获奖,如果爱氏能活到现在,拿两个奖都不夸张。但当时该理论没有被实验证实正确性。同样杨米尔斯理论也是这样的,现在还没有实验证明该理论的正确性。比如杨米尔斯场是否存在,现在没有发现。
但杨米尔斯方程牛在什么地方呢?它为标准模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大统一理论指明了方向,大有奠基者的潜力!
物理理论发展至今,理论模型很多,那么在纷乱的表象之下,有没有可能最终用一套最基础的理论来描述所有的已知理论?这是物理学家们的终极梦想。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大统一理论的进程。
牛顿是第一个登场的人物。他以一本《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把数学引入了自然科学的国度,统一了当时天上和地下所有的力!
第二位登场的人物是麦克斯韦。麦克斯韦方程组,一举统一了所有的电和磁的现象。将宏观世界里面,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在微观层面第一次统一了起来。
这是物理学的黄金年代,19世纪末期,人类所有已知现象背后的力就都归结为引力和电磁力,其中引力由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描述,电磁力由麦克斯韦方程组描述。
第三位该出场的人物就是爱因斯坦。1905年被称为近代物理的第二个奇迹年,因为这一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他的狭义相对论。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就像一声炸雷,出现在天空中。
到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至此,爱因斯坦用狭义相对论融合了电磁力,又用广义相对论升级了引力理论。
第四位该出场的人物就是杨振宁先生了。随着技术的进步,观测手段地提高,人们撬开了原本以为是终点的原子核,这下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发现了强力和弱力。大统一理论之路,变的遥遥无期了。
到了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杨米尔斯方程。它为当时的前沿科学指明了方向,以此理论为根基进行量子力学研究的很多人都拿了诺贝尔奖。盖尔曼从杨-米尔斯理论出发,创立量子色动力学(QCD),完整的描述了强力,获诺贝尔奖。
格拉肖、萨拉姆、南部和温伯格等人,遵循杨-米尔斯理论,进而完成了电磁力和弱力的统一,获得诺贝尔奖。还有后来的希格斯也受益于杨振宁的理论,从而创立希格斯场论理论。后来因为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也因此获得诺奖。
可以说,目前物理世界已知的四种基本力,除了引力之外,剩下的电磁力、强力、弱力都以杨米尔斯方程为基调来描述的。那么杨振宁为什么可以创立这个理论呢?其实和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也类似。
【李政道与周总理。】
一开始就说了,爱因斯坦的理论,不是实验得来的。这对杨振宁也是一个启发。他意识到当理论变得复杂的时候,试图从实验去归纳出理论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时代选择了他,他也选择了时代。杨振宁的物理和数学功底都是一流的。这为他在理论物理方面做出贡献有很大帮助。
杨振宁在其他物理学家还在普遍怀疑群论的年代,他已经很好的掌握了群论,这得感谢他有一个数学家出身并且擅长群论的父亲——杨武之教授。杨教授在清华开的课程就是群论,杨振宁是虎父无犬子。
起先是德国数学家外尔发现了U(1)群整体规范对称性对应电荷守恒,他原意是把电磁场几何化,把整体对称性推广到局域,直接得到整个电磁理论——把麦克斯韦方程规范场化。
【李政道和杨振宁先生合影。】
杨振宁看了外尔的论文,他的目光越过了电磁力,他决定将强力、弱力通过把某种规范对称性进行重整推广,进而可以得到关于强力、弱力的规范场理论!然而要推广外尔的思路可不简单,关键点就是要找到新的对称性。
杨振宁是幸运的,他找到了——强相互作用里面的同位旋守恒。外尔把U(1)群的整体规范对称性推广到了局域,因为U(1)群是阿贝尔群,所以这个过程相对简单;同位旋对称相对应的群叫SU(2),杨振宁要做的是把SU(2)群的整体规范对称推广到局域,但SU(2)群是非阿贝尔群,情况则复杂得多!SU(2)群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供推广,一切都得从头搭建。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一起发表了划时代的论文《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和《同位旋守恒和一个推广的规范不变性》。
可以这么说,杨-米尔斯方程给出了一个标准的套路,大家按照套路来,能直接从强力和弱电理论里预言未被发现的粒子。以前是实验物理学家发现了新粒子,理论物理学家再去琢磨着怎么解释;现在则是理论物理学家预测粒子,实验物理学家再去找。
杨—Mills规范场论(即非阿贝尔规范场论)发表。刚开始没有被物理学界看重,后来许多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这个理论可以引入自发对称破缺观念,杨米尔斯理论才被普遍重视起来。
杨振宁和Mills的论文,从数学观点讲,是从描述电磁学的阿贝尔规范场论到非阿贝尔规范场论的推广。而从物理观点上讲,是用此种推广发展出新的相互作用的基础规则。
在主宰世界的4种基本相互作用中,弱电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都由杨—Mills理论描述,而描述引力的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也与杨—Mills理论有类似之处。杨振宁称此为“对称支配力量”。杨—Mills理论是20世纪后半叶伟大的物理成就。杨米尔斯方程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场方程共同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随着希格斯粒子的发现,杨振宁理论的最后一块拼图已经拼上。爱因斯坦场方程和杨米尔斯理论都是二阶非线性波动方程,要给出确定解都是很困难的。但这也是它们的相似性。
有一个千禧年大奖难题,又称世界七大数学难题, 是由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CMI) 于2000年5月24日公布的数学猜想。其中一个就是杨-米尔斯规范场存在性和质量间隔假设问题。如果谁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就可以获得100万美元奖金。而且我认为如果谁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也意味着杨振宁的理论离诺奖更近了。
接下来上两个图,让大家看看爱因斯坦场方程和杨米尔斯方程长什么样子。
爱因斯坦场方程如下图:
杨米尔斯方程如下图:
现在回到标题《爱因斯坦和杨振宁之间是一座桥梁》,但这座桥梁在哪?是什么样子?现在没有人说的清楚。找到这座桥梁,其实就是搭建起了引力和量子力学的统一。
如果你看的仔细,你会发现杨振宁也受到很多人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外尔。但外尔是考虑到爱因斯坦将引力和时空几何联系起来后,他也想把电磁力进行几何化处理,从而把引力和电磁场统一起来。外尔引进了相位变换的概念,产生规范场的存在。从对称观点出发,立足于规范不变,规范场便很自然的出现。
简单的说,如果在任何时空点,我们容许相位变换是遵循对称性的变换,那这些无数不同时空点的相位变换必须联系在一起,这工作必须有场来执行,这便是所谓的规范场。这个逻辑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讲了这么多,上面这句话就是重点了。将引力看作是时空弯曲产生这个观点是否可靠,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可靠吗?
场的概念是没有问题的,杨振宁沿着外尔的思路,不断扩展也是没有问题的。物理定律用数学语言说明,肯定是必须的呀。不然你用什么语言表达。但如果理解方向不对,会导致几何语言描述方向的偏离。这就是我的观点。
知道为什么弦理论都是高维度理论吗?你想过这个问题没有。弦理论是不是爱因斯坦和杨振宁理论之间的桥梁?显然是备选桥梁,就是为了调和引力和量子力学不融洽而发展的理论。
物质的量子化描述和时空的几何化描述之间彼此不具有相容性,这要求着一个完整的量子引力理论的建立。
一个卡拉比-丘流形的投影,由弦理论所提出的紧化额外维度的一种方法量子场论,作为粒子物理的基础已经能够描述除引力外的其余三种基本相互作用,但试图将引力概括到量子场论的框架中的尝试却遇到了严重的问题。在低能区域这种尝试取得了成功,其结果是一个可被接受的引力的有效(量子)场理论,但在高能区域得到的模型是发散的(不可重整化)。
试图克服这些限制的尝试性理论之一是弦论,在这种量子理论中研究的最基本单位不再是点状粒子,而是一维的弦【其实这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一维的东西没有任何厚度。也就是这种描述还更倾向数学,而不是物理。比如零维在数学上是一个点,物理上也这么沿用。可是事实上呢?到底是一个点,还是什么也没有,值得思考啊。】。弦论有可能成为能够描述所有粒子和包括引力在内的基本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其代价是导致了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生成六维的额外维度等反常特性。在所谓第二次超弦理论革新中,人们猜测超弦理论,以及广义相对论与超对称的统一即所谓超引力,能够构成一个猜想的十一维模型的一部分,这种模型叫做M理论,它被认为能够建立一个具有唯一性定义且自洽的量子引力理论。
取决于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中的哪些性质可以被接受保留,并在什么能量量级上需要引入变化,对量子引力的尝试理论还有很多,例如动力三角剖分、因果组合、扭量理论以及基于路径积分的量子宇宙学模型。
所有这些尝试性候选理论都仍有形式上和概念上的主要问题需要解决,而且它们都在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至今还没有办法从实验上验证量子引力理论的预言,进而无法通过多个理论之间某些预言的不同来判别其正确性。
任何形式的几何化都是数学化,物理研究慢慢变成了纯数学的推理,失去了其厚实的土壤,变的不可想象。而这一切开端,就是爱因斯坦将引力产生的原因归结于时空弯曲开始。
结合我关于惯性的思考,这就是我认为的问题所在。引力可以弯曲时空,但时空弯曲不产生引力,引力不是时空几何曲率。直接说是空产生引力是可以的,不能把它看做时空弯曲的产物,引力的产生还得归结于实实在在的物质,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
爱因斯坦和杨振宁之间的桥梁一定存在,世界的普遍联系性,我从怀疑。从基础出发去发问,是找到这座桥梁的最好方法。
结尾处,还要强调一句:惯性是物理学的一块大基石。相对论,杨米尔斯方程,麦克斯韦方程这样的理论是这块大基石上的大梁柱。站在可以想象的地方想象和发问,理论才有不脱离实际。
就写这么多吧。我会把这篇文章,收录在《变化》和《见微知著》中作为补偿章节,方便大家去理解整体思维。不足之处,诸位多包涵,多补充。祝学习愉快,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