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人 | 王立斌:瀛山书院的前世今生

瀛山书院的前世今生 王立斌 (原文刊于《杭州文博》第19辑期,感谢作者授权发布) 摘要:瀛山书院是两

瀛山书院的前世今生

王立斌

(原文刊于《杭州文博》第19辑期,感谢作者授权发布)

摘要:瀛山书院是两宋时期詹安创建的家族书院,为其家庭培养了詹姓进士25人、举人18人、状元1人,在浙江有“两宋科举,詹氏为最”之称。朱熹、张栻、吕祖谦等东南三贤及一大批国内名家讲学于此,为瀛山书院增添了无数光环和色彩。

关键词:瀛山书院 家族书院 詹安 朱熹

瀛山书院位于千岛湖畔,原遂安县(现并入淳安县)西北陲的郭村(今姜家镇),距县城千岛湖镇40公里,迄今已有900余年。书院初名“银峰书堂”,其创始人为詹安。

 一、瀛山书院的历史变迁

詹安,北宋熙宁间(1068—1077)中宣大夫,辟建书堂于县西北银峰之麓。初名银峰书堂,后易名双桂堂,再改名瀛山书院,并凿方塘于麓,结庐引泉,以作群族子弟教化之地,收詹氏族群子弟入学就读,“躬教五子,皆登科第”。外地士子也慕名而“负笈往学焉”。当年,书院除了“格致堂”等主体结构以外,还建有大观、得源等亭榭。一时成为文人学士云集之所。今有大观、得源二亭和“半亩方塘”及朱熹的《咏方塘诗》碑,保存尚好。

到了南宋,詹安的孙子詹仪之登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与朱熹相友善,常往来山中论格致之学。乾道年间,朱熹来游,因为方塘澄澈如镜,悟出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作著名的《咏方塘诗》七绝传世。淳熙二年(1175),因詹仪之侄孙詹骙殿试第一(状元),故取“登瀛”之义,遂改银峰为瀛山,其书堂亦改名“瀛山书院”。

瀛山书院自北宋创办之始,是詹氏家族书院在两宋时期近两百年的辉煌家族书院的鼎盛时期。詹氏创建并操持书院的所有事务,类似于詹氏家塾。詹氏子弟从小都在这里上学;詹氏女子外嫁所生育的男孩子也来这里上学的,如康塘的洪志曾就是其中之一;还有远近慕名往学的外姓生员子弟。

两宋时期,从瀛山书院走出来的詹姓进士就有25人,詹姓举人18人,有“两宋科举,詹氏为最”的美誉。翻开遂安旧志,詹姓占百分之九十。詹姓进士分别有:詹中正、詹林、詹大声、詹至、詹之纲、詹公著、詹大方、詹千之、詹天秩、詹大和、詹柽、詹棫、詹如松、詹百之、詹亢宗、詹仪之、詹渊、詹诛、詹骙、詹效之、詹价之、詹炎、詹尊祖、詹仁泽。此外,还有一名武进士詹厚(詹安次子)。詹姓举人分别是:詹德琼、詹师尹、詹卞、詹天申、詹良臣、詹大亨、詹维祺、詹必明、詹安、詹拈、詹康行、詹庚、詹延年、詹执槿、詹仰之、詹旼、詹蒙、詹师俊。

然而进入元代以后,詹氏家族开始没落,瀛山书院也一度荒颓。

明隆庆三年(1569),银峰人方应时,知当年朱子与詹仪之辩格致章处,方塘遗址尚在,就请县令周恪重建。瀛山书院倡复后,县令周恪又延请王阳明的弟子、王门七派中的“浙中派”创始人王畿来讲学。万历二十九年(1601),方应时重整书院亭塘,买沟导水,县令马呈鼎捐资助工,瀛山书院由府县的重视和当地热心人的支持而得以维持。瀛山书院在当地官员和士人的关心下,渐渐恢复了生机。明代开始,瀛山书院逐渐转为遂安特有的一种半官方、办民间的书院。承袭了宋代郭村詹氏家族的书院文化和朱熹讲学会文的学术、学风渊源,遂安十一至十七都的后学士贤多在此上学。历任县宰都视这里为文运昌隆和斯文学风昌盛之地,是地域文化的象征,县衙也有人兼管书院的相关事务。当地则主要有银峰方氏、郭村汪氏、章村章氏等联合操持书院的具体事务,参与人员大多有举人以上出身的功名,他们或作为山长,或作为夫子,管理或操持,非常热心。有的捐田、捐费以作修缮、讲会和维持之资。

清代瀛山书院继续得以维持。顺治二年(1645),免加派辽饷、剿饷、练饷等项,九年,免牛角差。清顺治七年(1650),县令高尔修,以祀贤兴学为己任,捐资振废,书院为之一新,又命方祖德刻瀛山后志。顺治十七年(1660),县令钱周鼐到瀛山,定祠中位次,中祀朱子,配以詹公,号二先生祠,题匾“正大精微”。康熙十九年(1662),县令周光启,谒瀛山,力主修葺。康熙三十年(1691),列祠田于每甲额,永免差徭,免漕粮。康熙四十四年(1705),免地丁银米,免钱粮。雍正五年,李督抚奉旨查书院别田事,凡杂徭均与豁免,以使这些田亩能在瀛山书院的维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到了近现代,瀛山书院也屡有一些重修。民国十二年(1923)3月,县知事吕敩亮倡资修建,先建大观亭,续修院屋,又开浚了方塘。1962年淳安县人民委员会拨款维修一次。尔后墙欹瓦毁,渐就倾圮。1982年,淳安县人民政府将瀛山书院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瀛山书院与历代名人

詹安初创家族书院,虽然培养五个儿子教中了进士,“躬教五子,皆举进士”,但真正走向最辉煌的,是在詹安的孙子詹仪之手上。当时朱熹、张栻、吕祖谦三人,学著东南,被推崇为“东南三贤”。詹仪之与他们都有学问往来,又邀请朱熹来瀛书院讲学。乾道七年(1171)、九年(1173),朱熹两次来瀛山书院讲学,与之往复问学,商补《大学·格致章》。应邀来瀛山书院讲学的还有吕祖谦、张栻、真德秀等饱学名流。一时间,瀛山书院俨然成为东南学术中心。张栻,字敬夫,号南轩,南宋四川绵竹人。为南宋“中兴”贤相张浚之长子,为湖湘学派主要传人,于朱熹齐名。政治上力主抗金,学术上虽承二程,但有别于程朱而又异于陆学。著有《南轩易说》、《孟子说》、《论语解》、《南轩文集》等。在严州任知府时多次到瀛山书院讲学。吕祖谦,字伯恭,浙江金华人。出身于宦官世家,幼承家学,隆兴元年(1163)进士,与张栻、朱熹并称“东南三贤”。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教授严州时,多次到瀛山书院讲学。真德秀,字景元,号西山,福建浦城人。南宋庆元五年(1199)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参知政事,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著有《四书集锦》、《清源文集》、《西山文集》、《大学衍义》等,是正统的有代表性的福建朱子学者。早年随朱熹到瀛山书院讲学,曾为詹仪之作《虚舟斋铭》。

而在朱熹之前,还有赖文俊、谢上蔡等来书院讲学。谢上蔡,名良佐,字显道。河南上蔡县人,程门四子之一,北宋著名理学家。他提出“心为天之理”,成为心学的奠基人。朱熹盛赞谢上蔡“笃志力行,于从游诸公间所见最为超越”。瀛山书院的熏陶所,有詹安与上蔡谢氏讲论之经堂。赖文俊,号莱山,江西人,为相地术大师。以赖布衣名动当时。

到了明代,书院复兴以后,又有王畿、钱德洪等王阳明弟子前来讲学,可算是书院的中兴。王畿,字汝中,号龙溪,浙江绍兴人。受业于王阳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历官兵部武选司郎中。遂安县令周恪以礼请抵瀛山,阐明格致之学。著有《龙溪全集》二十卷,《龙溪语录》八卷,学术思想对后世及日本深有影响。

钱德洪,名宽,号绪山,浙江余姚人,早年以授徒为业。明正德十六年(1521),王阳明省亲归姚,德洪率侄子门生74人迎请于中天阁,拜王阳明为师,德洪成为王阳明的主要教学助手。王阳明奉旨出征广西,德洪主持中天阁讲席,人称为“王学教授师”。嘉靖十一年中进士后,在京任职,多次到瀛山书院讲学,著有《绪山会语》、《平濠记》、《王阳明先生年谱》,并作有《三贤祠记》。

作者简介:

王立斌,江西省丰城市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原江西省上饶市鹅湖书院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鹅湖书院院长,铅山博物馆馆长,研究员,上饶师范学院朱子研究所研究员,江西省2011计划朱子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江西省书院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院研究会副会长,现任北京七宝阁书院《书院纵横》主编。

书院人 | 王立斌: 我自己的经历就是传统书院与当代书院的结合

王立斌:南宋四大理学门派与书院发展的贡献(上)

出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