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响室的英文是Anechoic Chamber,也就是没有声波反射的房间。无响室通常是用来量测电子产品的一些特性,喇叭的规格,甚至噪音高低等等,它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隔绝外界噪音,让室内的环境成为自由空间或半自由空间。所谓自由空间就是发声体周围没有任何边界,可以让声波充分传递。而半自由空间就是发声体有一个接触面(例如地面),声波只能做一半的自由传递。
在无响室中,用来吸收声波的是厚重的楔形玻璃纤维棉,楔型玻璃纤维棉的长度(也就是厚度)决定了能够吸收多低的频率,厚度是以四分之一波长吸收理论来决定的(后面会有说明),例如想要吸收到20Hz频率,其楔型吸音棉就必须要有17公尺波长的四分之一,也就是425公尺厚。
无响室通常都是把受测物品放在室中一半高度的位置,底下铺铁网以供行走,铁网下面还有楔型玻璃纤维棉,所以想要能够吸收20Hz频率的无响室非常巨大,般小无响室所能够量测的频率范围是受到限制的。
在无响室中,由于楔型玻璃纤维棉可以把声波吸掉99%,所以当我们踏入无响室后,会觉得跟自然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没有听到周围的反射音,这跟大脑从出生开始所接受到的环境经验完全不同,所以大脑会发出奇异的反应。
在无响室中,由于声波几乎都被吸光,人处于无响室中说话的感觉会很奇怪。
如果无响室可以因为没有声波的反射而让我们听到没有被扭曲的音乐,
我们不是应该把音响室设计成无响室吗?
理论上,当我们在听音乐时,如果能够把房间内所有的声波反射去除,我们听到的应该就是录音中的「原音」,这也是有极少数人主张聆听空间应该如无响室般强烈吸音。不过,也有一派人认为喇叭所发出的声音能量极其珍贵,我们不应该将其吸收,而是应该把房间布置成全反射,这样才能保存原本喇叭所发出的能量。
其实,这二种说法都错了。如果把聆听空间布置成全反射,没有任何吸音材料布置其中,我们耳朵所听到的声波将会是喇叭原本发出的声波加上房间中所有的反射音,这怎么是喇叭的「原音」呢,事实上反射音的量可能还超过喇叭所发出的「原音」。
而在无响室所听到的声音的确是喇叭原本发出的声波,不过,它并不是我们大脑中所听到的日常习惯的声音,人耳对声音的「感知」并不只是从耳膜接收到声波而已,更重要的是大脑处理声波时的「心理音响学」范畴。所以,当我们在无响室听音乐时,您的大脑会告诉您,这是很奇怪的声音,因为跟生下来就开始累积的聆听经验不符。所以,也从来没有人提倡在无响室中听音乐。
为何大脑会告诉您在无响室听音乐是奇怪的声音?
这跟我们听耳机时的HeadRelatedTransferFunction头部关联转换函数(请参阅耳机篇章)异曲同工,也是心理音响学的层面。 当我们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中,二耳所听到的声音不可能只有「直接音」,而是混合着各种反射音的声音,直接音加上各种反射音营造出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习惯的「空间感」。 而当我们在聆听音乐时,不论是在音乐厅,或是在其他场所,也都不可能只有听到乐器或歌手所发出的直接音,而是混合空间中的各种反射音,这就是大脑所习惯的声音,也是大脑赖以判断声音是否「自然真实」的依据。 一旦把所有的反射音抽离,大脑就会产生误判,也就无法「感觉」这是自然真实的声音。
所以,当我们在聆听空间中听音乐时,该做的是布置适当的声波扩散与声波吸收,尽量降低波峰与波谷,让空间所产生的扭曲尽量降低,营造出大脑所「认知」的良好空间,而非全吸收或全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