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见习记者 徐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1950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前夕,江苏籍作曲家王莘看着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随风飘扬,鲜花如海的热闹景象,在回津的列车上一气呵成创作了这首《歌唱祖国》。如今,在举国欢庆的时刻,江苏著名书法家孙晓云的耳畔响起了熟悉的旋律,于是她挥毫泼墨,写下了《歌唱祖国》的歌词,为新中国献礼。
△孙晓云
10月4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江苏省美术馆,与孙晓云畅聊她与新中国同呼吸、共成长的点点滴滴。
丈二书法《歌唱祖国》写了4遍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盛世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书法大展”上,孙晓云的丈二书法作品《歌唱祖国》引人瞩目。
△书法《歌唱祖国》
远观这幅行楷书法,它稳重、利落。走近它,仔细观摩,你会发现这些字里藏着力道,看似整齐的布局中,透着一股倔强劲儿。它既是孙晓云一辈子潜心书法的艺术结晶,也传达出她对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祝福与感触。孙晓云说,这首歌词她很喜欢,也很熟悉,“我是边写边唱的。‘祖国’、‘国庆’这些词语在我心中,是非常响亮的声音。因为我心中有热爱,所以我落笔是非常有力的,绝对不能太过轻盈,因此很多笔画很是粗壮遒劲。”
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幅作品前前后后写了4遍。“因为这幅书法很大,所以要在一张很大的桌子上完成,同时有4个人帮我拉纸。写一幅字大概需要2个小时,而且必须一气呵成,所以到现在我的胳膊还会痛。”
参加国庆70周年阅兵观礼,母女二人同获奖章
今年10月1日,孙晓云有幸受邀参加国庆70周年阅兵仪式的观礼活动。虽然她已经回到南京,但谈起当时的场景,孙晓云依旧心潮澎湃。“30万人起立同唱国歌的时候,我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流,这是荣幸的眼泪,激动的眼泪,更是振奋的眼泪。”
孙晓云说,自己是50后,是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代人。“我出生的时候,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周年。后来,我坐在爸爸的肩膀上参加了庆祝国庆10周年的游行,我还记得当时,妈妈举着红花向我们走过来。国庆20周年的时候,我是一个初中生,走在国庆游行的大街上,在欢呼着、跳跃着。”
△孙晓云与母亲合影
当然,最让孙晓云激动的,还是今年她获得的那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孙晓云说,她的母亲和她同时获得了这枚纪念章,这让孙晓云很是自豪。她特意和母亲一同戴上奖章,合影留念。照片中,母女俩各执一面小红旗,笑容灿烂。
据了解,孙晓云的父母是当年南下的干部,父亲更是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新四军。“我妈妈这一代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贡献,我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成长起来的文艺工作者,所以我们一起获得这枚奖章,有很特殊的意义。”
女排出场最激动,称练书法与“女排精神”相通
采访中,孙晓云数次提起国庆70周年阅兵观礼的感受。“我经历了国庆10周年、20周、30周年,直到今年70周年,我在阅兵现场,感觉我们的祖国真的太强大了!”她回忆道,江苏的彩车到来时,她很自豪。“江苏的彩车非常有现代气息,很好看。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江苏人、南京人,从小喝着长江水长大,对家乡的感情太深厚了。当时让我们回答自己是哪里人,我喊着‘江苏’,嗓子都快喊破了。”
除此之外,女排彩车的出现,也让她激动万分。“女排一直是我们的精神偶像。”当有人问道,女排精神是否也曾激励过她时,她说:“其实女排精神和练习书法是有相通之处的。我的人生信条就是四个‘坚’:在理想信仰上,要坚信;在做人做事上,要坚定;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要坚守;在文化自信上,要坚持。这一辈子,我都在践行自己的信仰,希望以后能创造出更好的作品,为当代江苏和中国文化做出一点贡献。”
(孙晓云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