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校城融合释放最强创新原动力

曹妃甸校城融合释放最强创新原动力 “靓丽港城”“滨海新城”“大学城”“未来之城”“创新之城”……这些

曹妃甸校城融合释放最强创新原动力

“靓丽港城”“滨海新城”“大学城”“未来之城”“创新之城”……这些都是近年来人们赋予日新月异的曹妃甸的美称。

的确,近年来这里的大学校园会经常有企业家、工程技术专家的车辆进出,还有企业职工坐在大学教室里听课学习、大学教师走进工厂车间指导实践的身影,更出现了许多企业家、校企专家教授常联系的微信圈。曹妃甸区委副书记、区长,校城融合发展协调小组组长张贵宝说:“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依大学而盛。这些都是曹妃甸校城融合发展带来的新气象。”

推动学科链与产业链的“零距离”对接

历经十几年开发建设,曹妃甸崛起了一片靓丽大学城、一片滨海新城、一片现代化工业城和一片繁荣港区,拥有着令世人瞩目的知识、人才、科技、产业等资源要素。其中,这里坐落着华北理工大学、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曹妃甸国际职教城、北京景山学校和河北科技学院等院校,拥有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数以千计的高水平专业教师;这里的校企更有数十家市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和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企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如何把这些要素聚合起来、融合在一起,变成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成为摆在曹妃甸 区委、区政府和辖区内各单位的共同课题。

2018 年12 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唐山市全面推进曹妃甸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加快推动“一港双城”建设总体战略部署,依据唐山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华北理工大学建设一流大学推动校城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曹妃甸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唐山市曹妃甸区加快推进校城融合发展工作实施方案》,瞄准合力共建国内一流大学、提升高校周边配套服务设施、推进学科产业对接、创新开展职业教育联盟、努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全面加强人才培养合作、多领域开展校地互动、鼓励毕业生留曹创业等重点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

按照这些部署,校地双方联合成立了曹妃甸区校城融合发展协调小组,并均将校城合作纳入各自发展规划,强化了协调服务和考核评估。曹妃甸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区校城融合发展协调小组副组长母树宏说,校城融合发展,就是全面聚合校地双方互动的各方优势要素,推动城市与教育共生双赢、科技与产业直接对接。而曹妃甸教、产、城要素丰富而又独特,校城融合、产教融合资源和条件优势明显。尤其是学科链与产业链对接、专业群与产业群联动、校企人才科技要素融合具有“零距离”的先天优势。

在校城融合、产教融合中,曹妃甸新城几所院校主动围绕区域内“3+5+4” 现代产业体系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开设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课程,加强了港口物流、大型炼化、盐化工、精品钢铁、装备制造、自动化、电子信息、互联网等方面的学科建设,创办了一批具有明显曹妃甸产业背景和特色优势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作为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华北理工大学冶金工程为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矿业工程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为国家一流建设学科。重点建设了冶金与材料学科群、矿业与安全学科群 、职业卫生与安全学科群3个强势特色学科群,并正在大力发展化工与环境学科群、建筑与土木工程学科群、先进制造与装备学科群、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科群4个重点优势学科群。

被誉为环渤海高技能人才摇篮的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曹妃甸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建成了动车组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港口物流、工业机器人等央财支持国家重点专业11个。

享有“中国匠谷”盛誉的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唯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的国际化院校,为满足曹妃甸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今年学院增设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无人机应用技术、报关与国际货运、口腔医学技术、汽车智能技术、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产品艺术设计、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等19个专业。

几所院校的学科和专业集群,都对准了曹妃甸产业链,为曹妃甸的产业聚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知识、科技和人才支撑。

广辟“校园开花、企业结果”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走出大学实验室,在企业转化为生产力,是校城融合、产教融合的本意。

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变为生产力的精准度,曹妃甸区一方面通过校企共建科研机构,促进校、城、企共赢发展;通过提升基础配套能力,减免相关费用,加快推进校城融合项目发展,为实验室和研发机构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积极搭建校企沟通平台,推进校城融合项目与入驻企业合作,依托产业园内的孵化器、加速器等资源,推进科技成果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快速转化。

曹妃甸港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是曹妃甸港集团拓展港口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做大做强物流产业而精心打造的科技型物流大数据企业。公司自主研发了基于“互联网+港口”的曹港物联平台,从而构建“线上资源合理配置,线下物流高效运行”的港口货运生态圈,打通了曹妃甸港至西北地区的物流大通道。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信息专业人才,恰恰是曹妃甸港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为此,在曹妃甸区委组织部的协调下,曹妃甸港物联科技有限公司与华北理工大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对接,在设立校外实习基地、人才培养、技术联合攻关上牵手合作,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共赢。

自三友集团成为华北理工大学本科生实践基地、研究生实践创新基地以来,双方共同承担了“海水净化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氨碱法碱渣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研究”等唐山市科技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联合攻关、协同创新任务。大学获得了实践基地,相关专业学生有了优先就业单位;集团借助高校先进技术成果服务生产运行,不仅搭建起高校实验室研究与企业产业化生产的桥梁,同时也为职工培训与学历教育提供了平台。

巧搭校、城、产互动和全域融合的创新平台

集政府、高校、产业三方优势,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是曹妃甸探索出的共同推动校城融合发展的新途径。目前,在曹妃甸科技创新产业园内,华北理工大学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现代冶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5个技术研究项目,工职院筑梦空间、空气滤芯研发、便携式有源液压等9个校企合作项目正式签约入驻科技创新产业园;理学院数据与科学应用实验室已先后实现智慧农业、无人机劫持、数据安全网关项成果落地;河北科翔电子及唐山深度科技2家企业已入驻。同时,禹焱科技、共进科技、正阳基业等5个校企合作项目亦签约入驻。

今年8月,教育部主办、曹妃甸区政府协办的“首钢京唐杯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在华北理工大学举办。赛事吸引了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在内的393所高校报名参加,有102所高校及1500名师生、企业家、投资商等参加。借此平台,曹妃甸区委组织部、统战部组织了境内80家企业200余人参与现场观摩,为企业创新发展、优秀人才引进搭建了交流平台。通过参与此次大赛,曹妃甸创客家与华北理工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大赛成果优先在曹妃甸创客家内转化应用,目前通过筛选已经对13个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后续跟踪,其中3个项目正在与本地相关企业进行对接转化。河北华溯计量检测服务科技有限公司与华北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进行对接,双方针对该公司计量信息系统搭建达形成初步合作意向。

校企共建,成果共享。首钢京唐公司自2007年建厂以来,就持续从包括华北理工大学在内的全国多所冶金特色高校招聘优秀毕业生就职。近年来,首钢京唐公司在企业培训、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华北理工大学进行了深入接触,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开发、合作共赢”的原则,于2018年3月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科研项目合作意向书》,开启了更多维度、更深层次的合作。唐工院今年建立了6个“教授+博士”科研创新团队,为唐山和曹妃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

校城互动,融合发展。曹妃甸区大力推进“一十百千万”科技人才工程,采取以项目聚人才、以科技拢人才、以人才引人才等多种方式,积极打造曹妃甸科技创新产业园,创建十大产业研究院,实现新增百家研发机构、引进千家企业入新城、吸引万名人才落户曹妃甸。目前,依托周边华北理工大学、唐工院等高校和科技创新产业园作为全区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和专家人才的聚集地、核心承载区,已引入国家级机构2个、省级机构12个、市级机构9个,引进教授61名、副教授49名、博士100名,涵盖国家百人计划、万人计划、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唐山市英才计划和中国大数据创新百人等多方面高层次人才。

提及校城融合带来的可喜效果,挂职曹妃甸区副区长的华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应用化学专业和化学工艺专业硕士导师孙晓然教授说,高校教师在地方和企业挂职、企业派专家技术人员进高校兼职,这样一下就激活了人才要素、搭建了互动融合的创新平台。据悉,曹妃甸区通过发挥孙晓然挂职的优势,积极对接华北理工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实验动物中心,正谋划建立“预防与公共卫生教学实践基地”,并起草《选派高校优秀干部到曹妃甸企业挂职锻炼工作方案》,共同探索校企优势互补及资源共享的途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今的曹妃甸正以大海一般的胸怀,按照“地方支持高校、高校服务地方”的理念,引人才、搭平台,创新着校城融合、产教融合的发展模式,全域形成高校与地方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新格局,处处呈现人才激情涌动、创造活力四射的新景象。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