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大学:一段尘封的历史。
原创: 陈典松
1949年广州解放后“八件大事之一”就是创办了这所高校,可惜两年后就被拆散了,为啥?
导读
1949年8月,毛泽东把当时任北平(今北京)市长的叶剑英调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负责华南解放事宜;
叶剑英接受这个任务时,提出了一个干部缺乏的问题,为此,毛泽东面示叶剑英,要在南方办好一所大学,可定名为南方大学,并亲笔题写了“南方大学”四个字;
于是创办“南方大学”成为新政权进广州要办的8件大事之一,并调集中国人民大学的骨干,在赣州就召开筹备会;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9天后的23日,南方大学就进驻了石牌校区;
两年后的1952年,这所高校被拆散了。校址也让位给了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
《广州旧闻》重拾历史,讲讲这段故事的来龙去脉。
为什么要创办南方大学?
创办南方大学的事是1948年8月毛泽东根据叶剑英的意见提出的。
1949年,华南刚获得解放时,百废待兴,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人才缺乏。随军南下的干部由北向南推进,许多优秀干部都被沿途留了下来,而共产党领导的当地武装以游击队员为主,政治上虽然可靠,但很难在素质方面和数量上适应新的建设形势的需要;
国民政府的高官大多逃散,留下的中下层官员对新政权还认识不清楚,也很难得到共产党的信任和重用,所以“产生了很大的人员短缺,当局不得不想办法用非常简捷的途径训练出一大批干部”。
当时,叶剑英刚由北平市长调任负责解放华南的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他在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谈到,由于解放军由北向南推进,各地解放后留下了很多干部,这样到了广州,能用得上的干部就不多了,成了“水尾田”,需要培养更多的干部参与即将解放的华南地区的革命和建设。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指示,要在华南解放后的广州,办一所新型的大学,为广东、广西培养革命干部和知识分子”。
当时中山大学的人还不敢用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情况是,广东刚刚获得解放,一些旧式大学多少都与国民党政府或教会曾经有过关系,还很难取得共产党领导人的完全信任,即如中山大学这样共产党曾有地下组织影响过的知名高校,在当时的环境里也是如此。
1950年2月1日,南方大学举行成立典礼,中山大学的教授王越作为高校代表发言,他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讲话,他说:“一方面我又觉得惭愧,就是刚才叶主席(指叶剑英)曾经提到过的隔壁一个大学,所谓隔壁的一个大学,当然指的是中山大学。的确无可讳言的,中大是有他的很多缺点与毛病,刚才叶主席已经讲过了。”(注:当时的中山大学即现在的华工和华农的五山校区)
所以在提到创办南方大学时,叶剑英在南方大学成立大会上有一段很清楚的表述,他说:“广东解放以后,需要大批的人才来进行建设。现在我们招收了四千多个学生,看起来我们对这个学校,要求很急的样子,因为我们一到广州,什么事都没有做,这件事就先做了。
毛泽东题写了校名
首先是有毛泽东的支持并题写了校名。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有号召力的。
叶剑英从华北大学等本身干部就很缺乏的高校抽调随军南下筹办南方大学的干部。
创办南方大学得到了当时华北大学即现在的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长吴玉章等人的支持,通过中共中央组织部从华北大学等高校“抽调了哲学家、曾在延安抗大等校担任教授的陈唯实”等17人,随军南下筹办南方大学,这些人从延安时期起就有了创办党内大学和从事教学的经验,为南方大学创办准备了基本的干部基础。
南方大学的骨干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
陈唯实何许人也?
1913年出生于潮安县官塘乡;
1927年就读于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韩山师范);
1945年8月任北方大学教务处长;
1948年任华北大学第一部副主任;
1952年调任华南师院院长;
1957年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理论界提及20世纪30年代我国马克思哲学理论家的代表人物时,往往将他与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并称为“南陈北艾”。
叶剑英要陈唯实南下创办南方大学有两点理由:一是因为陈唯实是广东人,对广东情况容易熟悉;二是陈唯实是有一定影响的哲学教授,在华北大学的副校长成仿吾的支持下,又从华北大学(今中国人民大学)、华北军政大学等高校调来李又华、秦思平、梁未闻、王万春、林如彤、杨友吾、冉济川、王滔、陈展元和袁鹰翔等,包括陈唯实在内,总共17人。
根据南方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又华回忆,“当时华北大学校长吴玉章同志,副校长成仿吾同志都勉励我们,谈办好这所大学的意义。”“我在北京火车站上火车的时候,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安子文同志和成仿吾同志等领导亲自送我们离开北京。”
可见创办南方大学在当时北京是得到许多方面支持与重视的。
广州未解放 赣州开会成立筹备组
叶剑英率军南下途中,1949年9月到达江西赣州,在这里,他召开了一次华南分局会议,讨论了解放广州的8件事,其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筹办南方大学。组成一个随军南下参与筹办南方大学的基本班子,他们于8月17日离开北京,随军南下,于9月上句抵达江酉赣州,开始了南方大学的筹办工作。
从生源条件看,战争刚刚结束,新的国家刚刚成立,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又摆上日程,无论是青少年本人、家长,还是政府,都是有一定的期望的。我们从南方大学的招生对象看,可见其生员的广泛性。南方大学要招收的是“高中毕业以上至大学毕业的青年学生;高中毕业及相当程度至大学毕业的公教人员、失学失业的知识分子,海外侨胞和其他革命分子”。从这个规定看,当时这些对象确实不少。
所以,南方大学的招生形势是比较好的。
南方大学第一期开学之前,从广州地区大、中学校以及工会组织中考选了近200名青年,于1949年中旬举办了预备班。预备班的学院后来部分分配到学校各个部门工作。
光孝寺成为南方大学筹备处
1949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广州,陈唯实等南方大学筹备组的干部从赣州日夜兼程赶往广州,于19日下午到达市区,随后在光孝寺内找了3间房子,挂出“南方大学筹备处”的牌子,正式开始了南方大学的创办工作。
这时,华南分局又从其他各处调来罗明和东江公学的有关人员加入到创办南方大学的行列。罗明30年代曾任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以当年拥护毛泽东而被称之为“罗明路线”闻名党内。江西中央苏区时,叶剑英任红军学校校长,罗明就是红军学校的教务长。这时罗明实际是以非党员的身份参与南方大学筹备组工作的。
“总统府”旧址成办学校址
10月23日,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召开会议,作出了关于加紧筹建南方大学的决定,专门成立了南方大学委员会,由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为主任,赖传珠、邓华、古大存、杜国庠、易秀湘、李凡夫、陈唯实和罗明为委员,委员会全面领导南方大学的工作,负责审查、制订学校的教育方针、招生任务、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重大原则问题。
委员会下设筹备委员会,由陈唯实为主任,具体负责南方大学的筹建工作。筹备委员会下设建校委员会、招生委员会和秘书组。
同时,华南分局又拨给广州东郊石牌的国民党政府“总统府”旧址为办学校址,决定由叶剑英兼任校长,陈唯实、罗明为副校长,南方大学筹备委员会正式移入石牌办公。
1949年10月23日后搬进石牌“总统府”,里面也是“住满了国民党俘虏兵,脏乱不堪"。
第一期学员入学时候的情况。现在华南师范大学里的这栋建筑应该不在了吧?
广州解放,解军进驻广州城。国民党政府逃离广州,在其离开广州前,曾在广州石牌(今华南师大所在地)建造总统府,出于战争,未能完工。国民党离开后,总统府旧址被遗弃,留下了许多空置的建筑物和空旷地。
奇迹!四个月创办一所大学
南方大学于1949年11月中旬起开始招收预备班学员,这些学员是由党团组织在当时广州各高校抽调来的积极分子,他们后来都成了南方大学的学习骨干,有的成了学校工作人员。
12月1日,开始在(南方日报》等报刊刊登招生启事;
12月25日学生报到,经笔试和面试两关;
1950年1月1日正式开学,标志着南方大学的正式成立。
1950年2月1日,南方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叶剑英、萧向荣等出席并讲话;
同日,《南方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庆祝南方大学的成立)的文章,指出:“南方大学举行成立典礼,这在华南来讲,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大事。”
从1949年8月,毛泽东在北京指示叶剑英到南方创办一所革命大学并题写校名,到南方大学的正式开学,只用了4个月时间,而且是伴随着广州解放的脚步进行的,一所新式大学便在广州的石牌建立起来了。
一所能容纳5000人的新式大学,在刚刚进行政权交替、百废待兴的广州,在这么短的时间建立起来,如果说从陈唯实等人于1949年10月19日下午到达广州算起,实际只有两个月应该说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南方大学的教学
南方大学主要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革命史、中共党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时事形势教育,以及必要的业务知识教育。
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上大课。课后分部、班进行辅导,然后在自学、阅读文件的基础上,组织小小组讨论。在学习各阶段,组织学员自我总结,民主评议。陈唯实亲自讲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其他重要课程,李又华讲授社会发展史。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和省市有关领导方方、古大存、肖向荣、李凡夫、杜国庠等同志都到校上过课或作专题报告。
南方大学享有最高级的待遇
南方大学是伴随着广州解放的脚步同时创办的,在解放初期的南方特别是广东,是有较大影响的。它曾一度“享有比其他高等院校更高的待遇”。因为南方大学的创办是按毛泽东的意见进行并有毛泽东的题名,加上叶剑英亲自抓并兼任校长,所以在创办初期在北京得到有关人士及中央组织部门的支持,在华南分局更是受到重视。
01
南方日报头版庆祝文章
《南方日报)1950年2月1日在第一版发表《庆祝南方大学的成立》文章,认为“南方人民自己的大学一一南方大学的成立,就受到了华南人民与华侨,特别是知识青年和工农干部的热烈欢迎,这并不是偶然的。”
2
中央领导多次前来视察
在南方大学办学过程中,有许多中央和地方官员来校视察,作报告,除华南分局的叶剑英、陶铸、方方、古大存等外,还有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公安部长罗瑞卿、中南局宣传部长赵毅敏、教育部长潘梓年等。
3
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接见
1950年,罗明受叶剑英的委托,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在会议期间,毛泽东、周恩来亲自接见罗明,“表扬南方大学开设马列主义课程的革命方向,勉励我们继续努力办好这所大学”。
同时,还有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军政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到校参观访问和信息交流。南方大学的创办,在广东解放初期,在政治上的影响是较为突出的。
4
培养侨务干部
南方大学在华侨和东南亚地区有一定影响。南方大学专门设置了华侨学院,“培养东南亚革命干部和侨务干部”。当时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的华侨子弟,有很多人投身这所学校,希望能够借助这所学校的政治背景,在新的政权环境里有所发展。
5
陈嘉庚等侨界领袖前来访问
有不少华侨还慕名到校参观访问,如华侨领袖陈嘉庚、司徒美堂、留美物理学家赵忠尧及100多名留美学生、澳门工商业巨子何贤及香港工商界民主人士等,都先后到南方大学参观访问过,另外,印尼、缅甸等地华侨也曾先后组团到南方大学参观访问。
6
国际交流很活跃
南方大学在国际上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不仅有苏联专家担任专职教师,还邀请苏联著名院士尤金博士、哲学家车斯诺柯夫、经济学家包德列夫等到校讲学,还先后接待过国际学联参观访问团、世界青年联盟、印尼亲善访华团、巴基斯坦代表团、苏联青年代表团、全印度妇女大会主席汉纳·森夫人等。
7
其他重大活动
南方大学有六个学院
南方大学创办时,共有六个部,即六个学院。
01
第一部:文教学院
第一部为文教学院,主要是培养中学教师和文教干部;。设有政治系、历史系、教育系、国文系、俄文系。一部学生多为公教人员和青年学生。
2
第二部:行政学院
第二部为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区县政权机关干部。学员多为地方保送,学员中党员比例较高。
3
第三部:财经学院
第三部为财经学院,主要是培养财经工作干部和专业人员。第三部设财务系、会计系、贸易系、金融系、合作系。学员多为青年学生。
4
第四部:政治研究院
第四部为政治研究院,主要是团结高级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进行理论研究,以便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自觉地做好革命工作。
5
第五部:民族学院
第五部为工人、民族学院,主要培养工会干部和民族干部。
6
第六部:华侨学院
第六部为华侨学院,主要是吸引归国华侨青年,培养侨务工作干部,使他们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活跃的南大人
1950年2月13日,南方大学第一期学员组织一支劳动队伍,命名为“祖国建设大队”,参加广东革命烈士纪念碑奠基劳动。1950年3月26日,南方大学的“祖国建设大队”开赴广州,参加修建越秀山体育场劳动。
为支援抗美援朝,1950年11月21日至12月6日,历时15个昼夜,南方大学组织了3000多名学员,开赴广州参加抢修白云机场的劳动。图为学员坐火车到白云机场工地。
为了解决当时校舍严重不足的问题。学校动员全体学生参加校园建设活动。图为1950年10月30日,全校师生做关于劳动建校的动员报告。
谁能知道右上角的那个小山是现在华师校园的哪个位置?
谁又能解释:为啥华师校园内会有铁路轨道?
当时的校园看来是空闲地盘很多。
这就是50年代的华师校园!
校园生活也丰富
南大的文工团团员。
物资严重缺乏的年代,这些队员们的身体很壮实啊!
南方大学第三期一部军干班到杨箕村开展宣传活动。
校部广场扭秧歌。
远处就是学校的校门,也就是现在华师校门的位置。可以看出50年代空旷的华师校园以及对面暨南大学校园的原来情况。
1952年南方大学被撤销
随着建国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有些事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1952年,华南分局和中南局有人向毛泽东反映广东存在“地方主义”,这年6月,毛泽东突然将叶剑英、陶铸、方方等人召到北京开会,主要是批评华南分局领导上的“错误”,随后,叶剑英、方方分别作了检查。
1952年10月,华南分局决定南方大学与其它有关院校调整,南方大学正式撤销。
根据一份1952年的广东省政府的发文表明,当时南方大学是改为广东革命干部学校的,这所学校就是后来的广东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前身。
所以通常的说法是,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毛泽东和中央要求革命大学支援地方高校,南方大学是为适应这一形势而撤销的。
1952年10月20日,南方大学召开全体干部会议。陈唯实传达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关于南方大学改为广东革命干部学校的决定,会后全体干部合影留念。
南方大学撤销后,陈唯实由叶剑英提名,出任调整后新成立的华南师范学院院长和党委书记,华南师范学院移入石牌原南方大学的校址。
1952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办公厅批复南方大学,同意南方大学改为广东革命干部学校,在南方日报刊登的通告稿。
罗明调任广东民族学院院长,也就是现在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南方大学的领导干部和教学骨干分流到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学院、广东民族学院、华南农业学院、华南工学院、广东革命干部学校等高校继续从事高教工作。
南方大学辉煌成就
南方大学最直接的影响是为刚刚成立的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干部和人才。据统计,从1949年10月南方大学首招185名预备班学员开始,至1952年10月结束,先后招收学生19273名,除少数因故离校外,正式毕业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实有人数为18320名。(此数据来源于陈典松的《解放初期创办的南方大学以及影响》)
这些毕业生先后被分配参加广东土地改革、部队(包括抗美援朝)、财经系统、文教系统、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广东省政府、广州及各地县的党政部门的工作,他们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地区,也有一部分被分配到北京、东北等处,或者后来到了港澳或海外其他地方。
1950年6月,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按照中央的指示,加紧部署广东的土地改革工作,成立了广东土地改革委员会。
1950年10月南大学员一千多人在省土改工作团副团长。1951年底,广东土改全面铺开,以南大第四期学员为主,全校师生2754人到全省各地区参加土改。至此,南方大学一二三四期学员中,参加土改人数共4396人,占全校先后毕业学员总数之24.1%。
此外,还有400多名广西籍学员参加了广西的土地改革工作。加上分配到全省各地,后来又在该地区参加土改,以及同学员一起下去土改的南大干部。
据不完全统计,南大师生约有6000多人参加了广东的土地改革运动。广东各个县的土改,几乎都有南大的同学参加。
这些毕业生后来有许多成了高级部或专家。如现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广东省政协主席郭荣昌等,是这些毕业生中从政者的代表,另外,还有一些人曾任国务院有关部委、广东、广西省(区)有关厅局、部队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在广东各县市从事行政工作的更多。
南方大学的毕业生或员工后来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少,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学院、广东民族学院、华南农学院、广东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华南工学院、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档案馆、省地方志办公室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有不少教授、研究员就是南方大学的校友,如著名经济学家卓炯、历史学家和档案专家黄勋拔、华南师大党委书记、教授黄家驹等,就是他们中的代表。这些都说明,南方大学在培养学生方面,是有较大成就的。
南方大学解散后,陈唯实等骨干留在华南师院、罗明调任广东民族学院院长、李又华先到中山大学后出任广东省高教局局长,还有不少教学骨于干分散到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广东革命干部学校,这些人实际上在广东建国后高校建设史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方大学之遗痕
南大居委会隐藏在二楼
南方大学成立时,为了方便师生生活,在学校大门对面也即现在暨南大学西面、石牌东路东面开辟了一个生活区。生活区内有肉菜市场、百货商店、邮局、银行、饭店、粮店、理发店、新华书店等商铺,这些商铺都是国营商店。安置在这里的职工组成南方大学居民委员会,简称南大居委会。
从南大到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