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婚恋现状:谈婚论嫁,正演变成了一场“明码标价”的生意?

农村婚恋现状:谈婚论嫁,正在演变成了一场“明码标价”的生意?

(以下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告之则删!)

近些年,在中国不少农村地区,都渐渐滋生出一种不良习俗,就是在嫁女儿时,喜欢往死了抬高彩礼钱。

在他们的认知中,女儿要的彩礼高,自己就非常有面子,说明自己能力强,培养出这么一个优秀的女儿。和邻里串门的时候,也能吹嘘一番,说自己嫁女儿时,要了多少多少的彩礼。

反而是那些彩礼钱要的低的女方,在他们的眼中,就成了嘲讽的对象。彩礼钱太低,说明女方肯定是有缺陷,不然就是男方不满意,不愿意给那么高的彩礼钱。

似乎在这群人的眼中,“彩礼”钱成了衡量女方的唯一标准。

长此以往下去,“天价”彩礼就慢慢流行起来了,毕竟中国人都是喜好面子的,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女儿不如别人。

婚恋性质,逐渐演变成一场“明码标价”的生意

据数据显示,大多数农村的彩礼,普遍在十万以上。

在甘肃平凉,农村彩礼在10—20万不等。

在山东湖南,彩礼基本在10万以上。

而在河南淅川,部分地区的彩礼钱,竟然要30万起步。

所以,在农村“娶一房媳妇,穷一家人”绝不是危言耸听。而且越是贫困的地区,彩礼钱就要的越高。

就拿我的家乡来说吧,相亲当天,如果男女双方“看对眼”了准备结婚,那接下来的步骤应该按这样来:

首先是见面礼:男方请女方吃饭,饭后给女方见面礼。一般是一万零一块,意味着“万里挑一”。

接着就是过礼:男方要送给女孩两身衣服、两双鞋、两双袜子;化妆品一套;箱包一个;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另送彩礼六到十万块钱;再送给女方七大姑八大姨每人至少六百到一千块红包。

再接着就是送日子:男方选定日子,一次性送六万六、或者八万八,上不封顶,但六万六基本是起步价。

最后就是结婚当天:男方要送女方父母、亲戚各种红包,意味这新人祝福,像什么开门钱了、端水钱了,但凡是亲人朋友过来,基本上都要发一个红包。

整体算下来,一场婚礼大概要花上二三十万,这还是在车子房子都有的情况下。

如果没车没房,男方压根连和女方见面的机会都没有。

如果女方父母同时看上了两位男生,那么谁给的彩礼钱高,女儿最终就很有可能会嫁给谁。

农村婚恋,正在逐步演变成一场“明码标价”的生意。

所以,很多农村男方的父母,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赢下来,四处借钱,最终欠下一屁股的债。

尽管农村各地政府严打“天价彩礼”的风俗,甚至出台一些政策,去遏制这种不良风气,但它却“从未动摇”过......

女孩成了“唐僧肉”

“天价彩礼”在农村泛滥成灾,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男女比例失衡,据数据统计我国男性人口的数量,比女性高出5000万。

这也就意味着将会有5000万的男性,面临结婚困境,尤其是农村贫穷男生,在这种情况下,劣势更加明显。

在农村的婚恋市场中,但凡是个身体健康的女性,在婚恋市场中,就完全占据了主动权。只有他们挑选男孩,而男孩连挑选的权利都没有!

但大多数的农村女孩,尤其是在大城市打拼过的女孩,习惯了大城市里的繁华生活,回到农村之后,基本上都看不起农村小伙。

尽管他们自身的条件并不好,身高、学历、样貌、身高都不出色,却依旧挑三拣四,希望找到一个长得既帅、又有钱、还能疼自己的对象!

但尽管如此,她们依旧是婚恋市场上的“抢手货”,会有更多的男生,等着她们“翻牌”。

这个不成,就直接换下一个,连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父辈成了“佣人保姆”

如果说哪一代人最苦,那无疑就是90后男孩母亲这一代了。

她们嫁过来的时候,婆婆是一家之主,所有的事情,都得要听婆婆的。洗衣做饭、刷锅洗碗,是她们基本的技能。

可是当她们熬成婆婆后,身份却突然颠倒了过来,儿媳妇成了家里话语权最重的人了。

这群90后的女孩,基本上都是娇生惯养长大的,即使是出身农村的女孩,也没几个会做饭的。

回到婆家,不是躺着玩手机,就是熬夜打麻将。即使生了孩子,也是直接扔给公婆!

当初花了天价的彩礼钱娶回家的媳妇,到后来还得高高在上的供着,说不得、骂不得,稍微有点小脾气,不是耍脸色,就是跑回娘家。

到最后,天价彩礼娶回家的,不是一个媳妇,而是一尊菩萨。

父辈这一群,成了她们的佣人保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