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牟氏庄园是大地主牟墨林及其后裔营建的住宅,位于山东烟台。它是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地主庄园,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地主庄园。整个庄园建筑结构严谨,紧固墩实,雄伟庄重,面南背北,共分三组,包括六个院,占地2万平方米,建有万堂楼厢480多间。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到1935年才形成至今规模。据说耗银达43万两之多,有"中国民间小故宫"之称。
牟氏家族从明末清初自湖北公安县迁到栖霞,曾有几代人通过读书敲开仕途之门。牟国珑是康熙三十年(1691年)进士,53岁出任直隶南宫县知县,在古镇都村购买了一百余亩土地,之后的牟氏庄园建筑群都是在这块土地上兴建起来的。因他是牟氏庄园宅基地的购置者,故把他称为牟氏庄园的第一代主人。
牟国珑的长子人牟恢是最早亲身参加农业耕作的,并开创了牟氏家族“佃户村土地经营模式”的先河。牟恢的长子牟之仪成年后,将祖辈留下的悦心亭给了叔父牟悌,于乾隆七年(1742年)搬到城北的古镇都村,自己在古镇都的农田间盖了一处宅院,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牟氏庄园里最老的一座建筑。此后牟氏家族几代人,以这座老楼为中轴线,兴建厅堂楼房,最终形成了六个既各成体系又相依相联的住宅大院。
牟之仪有五个儿子,长子做官外迁,次子继承庄园,三子买回悦心亭,搬回城里,四子早卒,五子牟綧分地六十亩,住在村西的民房中,成为自耕农。牟氏作为胶东头号大地主的发家史,却是从牟綧开始的。
与其祖辈们不同的是,牟綧发家致富靠的不再仅仅是土地,而是一个崭新的行当——贩卖粮食。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关内因天灾发生粮荒,而东三省的粮食虽连年丰收却禁止向关内运送。此时,牟綧的本族侄儿牟昌裕已由监察御史署理漕运总督,主管全国粮运,向朝廷奏章,请求东北粮食开禁,接济关内饥民,获得准许。牟綧得知这一消息后,带领儿子牟墨林从东北向栖霞贩来一批粮食,饥民们纷纷到古镇都牟氏门前借粮。他立下规矩:粮食不借,只能用土地换。饥民只得忍痛用地换粮,据传,当时上门以地换粮的人 "踵门者趾连而肩摩"。待存粮换完,牟墨林又从东北贩回一船高粱,开始用1斗高粱换1亩地,后来换粮的太多,又降至几升高粱换1亩地,饥民迫于生计,仍接连不断地登门换地。1837年,他两囤高粱换了土地67公顷,用此手段吞并了周围18个村子农民的土地, 致使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沦为牟家的佃户。至临终前他已拥有土地达3000多公顷。至民国初期,其家族土地已达4000公顷,山岚8000公顷,房产5500余间,成为胶东乃至北方最大的地主之一。
牟墨林成功的第一条,是有雄厚的财力。他父亲牟綧,原来生长在一个小地主家庭里,兄弟五人,分家后得了60亩土地,一时成为一个富裕的自耕农。他父亲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土地发展到一千亩,为儿子牟墨林后来的成功奠定了雄厚的财力基础。而牟墨林接到这千亩家产,没有象其他人那样看成是享受的基础,而把它视为发家的本钱,这就是他与他人最大的不同之处。
第二条是牟墨林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牟墨林不但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己读书也多而且天资聪颖,造就他成为一个百事通。旧时,一到青黄不接季节或灾荒年,大部分农民都四处讨饭,衣布遮体食不果腹。牟墨林为了拯救他的佃户们都能生活下去,除了实行低地租及佃户住房不交房租外,还运用以工代赈法,使他自己得到大批无偿劳动力使用。特别是“三七分成打松柴法,更为高明。牟氏庄园打松柴全是运用以工代赈法,即每年冬闲,佃户无法干活的时候,他家便在灵山的看山房里,支起了伙房,向佃户们提供足够的饭食,让佃户们给他打松柴。后来,为了节省工头的监督,又使出工者有积极性,又加了“三七”分成即每打十个松柴,打柴人自己还可以得到三个;这样,佃户们的一冬劳动,不但换出饭吃,也得到了足够一年的烧草。后来,都争着干,为了平衡关系,东家不得不加上一条制约措施,即每户佃户,只许出一个劳动力。佃户们的烧草多了,庄园主人为佃户安排了一个专用放草园,盖上两间小房,到了晚上,让佃户轮流看护。
第三条是天赐良机。道光十六年前后,栖霞大灾饿殍遍地,民不聊生,已达到了人相食的地步。牟墨林瞅准机会去东北贩运高粱,以粮换地,不仅拯救了大批饥民的生命,也使自己的家业迅速发展起来。
第四条是严格的家政管理。牟墨林发起来了,随之暴露出新矛盾,就是如何管好这个家。过去常言“财主不过三代富”,牟墨林他非常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在家政管理上,运用他的文化底蕴,创造出了以下八条办法。
1、运用供给制,制约子孙,发奋读书,当好儒家财主。
2、设置管理机构,进行全方位理财,按计划进行收支。
3、花钱买官,严防官府中的混官敲诈。
4、支援困难,换出官府中的好官保护。
5、不设专职家丁,提高雇员工资,让他们身兼“保卫’。
6、满足丐帮生活要求,杜绝土匪抢劫。
7、主人造枪,佃户持有,主佃形成共同防御保卫体。
8、广行善事,如买地花高价,优先租种权,低地租制,灾年欠租,无偿向佃户提供一套住房,农闲时以工代赈等等,缓和各种人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