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之时,外国为什么都抢着来中国朝贡?看日本这个国家就知道了

朝贡,俗称纳贡,进贡,是地方臣服于中央统治者,或者是藩属国臣服于宗主国,按时向中央政权或宗主国,献上自己的财富或贡品。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从1368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国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就很明确的把朝鲜、日本、安南等十五个国家,列为“不征诸夷”,并写入《皇明祖训》,还告诫子孙后代:这些国家如果没有主动挑衅,就不能主动去征讨它。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确定了“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最终,确立的朝贡体系,成为了东方世界通行的国际体制。在朱元璋确定的这个体制之中,中国的中原政权成为了诸国的中心,各个朝贡国也承认中原政权的这一“中心地位”。

然而,刚开始的时候,明朝与日本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的和谐,他们之间虽然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但是,明朝却常年遭受着倭寇的侵扰,为此,明朝的统治者是非常的烦躁。他们希望借助外交手段来制衡倭寇,于是,决定对日本实行羁縻政策,准许他们入明朝朝贡。

但是,日本与明朝,对于“进贡”的理解,好像有一些偏差。

明朝方面企图以此作为“羁縻”的手段,打通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抑制倭寇骚扰事件的发生。而日本却把朝贡,看作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来源,一个获利的时机。彼时,日本的多个组织,纷纷竞争进贡资格,所以,在宁波发生了“争贡战役”,也就不足为奇了。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给日本国王写了一封信,建议双方:安顿好本国的土地,不要再互相叨扰。此时,正值倭乱严重的时候,使臣错把密报送给了怀良亲王。没曾想,这封信不仅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还让倭寇的骚扰越来越严重,骚扰地区也从山东一带扩大到了许多沿海城市。

后来,明朝统治者就派遣了莱州府同知赵秩出使日本。起初,怀良亲王误认为赵大人是蒙古所派,在一番解释之后,才同意进入明朝进贡,并释放了被羁押的七十位明朝子民。明太祖朱元璋知道后,非常高兴,就赠送给怀良亲王许多的金银珠宝,中、日两国从此开始了外交往来。

甚至,朱元璋为了了解日本民情,特意咨询了日本僧人椿庭海寿,从而,得知怀良亲王并非日本的国王。于是,朱元璋就再次派出嘉兴府天宁禅寺住持仲猷祖阐,与金陵瓦官寺住持无逸克勤为明朝的使臣,期待与京都天皇的往来。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对怀良亲王颇有不满,认为他在戏弄明朝。

于是,朱元璋就写下了一封书信:“怀良你怠慢我使臣,藐视我大明法度,希望你自此改过自新,不要自寻死路。”后来,怀良亲王以强硬的态度和日本民众一如既往的冒险精神,一而再再而三地无视朱元璋的警告,朱元璋便借此与怀良亲王断绝了外交关系。

除此之外,明朝的统治者不仅加强了海防建设,积极抵抗倭寇,还在沿海地区建造了许多城池,并且,加大明朝的海军训练以防倭寇的骚扰。

在明成祖朱棣继承皇位之后,秉承了朱元璋的意愿继续抗倭,而此时的日本却急需与明朝建立贸易往来。

室町将军义满在一位商人的建议下,携带国书和贡品前来明朝朝圣。与此同时,明成祖也命左通政赵居任、行人张洪、僧录司右阐教道成出使日本。明朝一行人到了日本之后,赐予了日本许多金银珠宝、古玩名画,从此,两国重新恢复了朝贡关系。

与日本恢复朝贡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挟持日本方积极面对倭患问题。换言之,就是以经济手段来制裁日本人,让他们自己解决倭寇问题。明朝这样的办法,也收到了一些效果,在永乐三年的时候,使臣源通贤就向明朝献上了被捕的倭寇,对此,明成祖非常高兴。

明朝对日本实行的羁縻政策,虽然,抑制了倭寇的骚扰,但是,却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因为,每一次的朝贡都伴随着一次大型贸易,日本的贡物不仅会被明朝人以高价买走,就是日本进京的贡使,明朝政府也会为他们准备好住宿的地方,把这些日本商人看作是明朝的上宾。

日本派出的贡船,其实,是由普通商人承租下来的,他们进入明朝朝贡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利”。因为,进入明朝之后,他们就会被明朝看作是使臣,从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财富,这也使得,到明朝朝贡就变成了一种互相争抢的行为。

但是,事情都有两面性,随着日本商人数量的增加,中国商人到日本做贸易的数量也得到了提升。到了公元1590年,日本国内在统一之后,迫切需要经济来源,所以,就非常重视朝贡贸易。而进入明朝朝贡的“严谨程度”也比以前提升了许多。

日本为此专门设置了一种“朱印船”,这是一种贸易船只的代表。朱印船不仅有非常鲜明而抢眼的外形,还容易被人记住。但是,这种船一般都是日本人拥有,而德川家康却把它送给了中国商人,显然,这是要鼓励中日之间的贸易往来。

参考资料:

【《明太祖实录》、《中国札记》、《禹贡·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