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网络直播、短视频持续火热,不少未成年人也加入甚至沉迷其中。近日,由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政策研究报告》(以下简称 报告)建议,限制14 岁以下未成年开直播、发视频,仅允许其在父母同意或陪伴的情况下使用。 近一...
/
如今,网络直播、短视频持续火热,不少未成年人也加入甚至沉迷其中。近日,由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政策研究报告》(以下简称“ 报告”)建议,限制14 岁以下未成年开直播、发视频,仅允许其在父母同意或陪伴的情况下使用。
近一半青少年观看网络直播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共同发布的《2018 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69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
近几年来,网络直播、短视频越来越博得未成年人的青睐。数据显示,4.25 亿网络直播用户中,青少年观看直播的比例达到45.2%。这表明,直播视频对未成年人影响巨大。
孩子玩直播、看小视频上瘾,以至于影响健康、耽误正常学业,是家长和教师最担心的事情。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饮食和睡眠是最重要的。然而,沉迷于网络会造成作息时间混乱,饮食不规律,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影响发育。14 岁以下未成年人都在上小学或初中,面临较为繁重的学习压力,本就没有多少闲暇,如果当网络主播或沉迷于刷视频,势必占用大量时间,无法保证学业质量。
未成年人直播乱象频出
《报告》指出,在如何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上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实名认证、限制时间、一键禁玩等多种方式,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旧面临很多现实挑战。
近几年,短视频、直播平台不断被曝出低俗、色情、造假等乱象。恋爱、怀孕、生子……这些现实生活中的未成年禁忌,都被轻易打破。据媒体曝光,在小视频平台上,怀孕的未成年妈妈扎堆做网络主播,晒孕照、验孕棒、医院产检书吸引眼球。其参与者数量庞大、年龄之低,都远超大众的想象。
一些直播平台为了实现吸引流量的目的,会默许主播打着色情、暴力的擦边球来“ 撩人”。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曾在2019 年4~7 月曾在全国范围内发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 有21.25% 的受访学生表示曾在使用手机时遇到过色情或暴力信息”。而且,一些直播平台的“ 软色情”或“ 软暴力”还未得到外界的足够重视。
监管重点是内容而不是主体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说:“ 现在手机是孩子的‘ 保姆’,有些家长扔给孩子一个手机或iPad 就不管了。”同时,佟丽华也指出,在网络时代,把孩子隔离于网络之外并不一定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在佟丽华看来,未成年人通过网络直播、发布视频可以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例如读书、音乐、舞蹈、手工等,还由此找到很多有共同兴趣的伙伴。也有未成年人通过这个渠道,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获取一定的收益,增强了自己的价值感和获得感。
对于未成年人的网络直播、发视频等娱乐行为,《报告》指出,监管重点应该是内容而不是使用者主体,应鼓励未成年人发布具有正能量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对此,平台应该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引入算法推荐、完善技术措施,优先推荐能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起到正向引领作用的优秀作品,促进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家长的陪伴和示范很重要
很多时候,家长们忙于工作和家务,不可避免地要把孩子交给手机。虽然常常安慰自己:“ 放假嘛”“ 总算能安静一会儿了”“ 开学后就收心了”,但是殊不知,很多不好的习惯就是这样逐渐养成的。
其实,沉迷于网络不只是“儿童病”,众多成年人沦为“低头族”的陋习同样亟待纠正。让儿童有节制地玩直播、看视频,切莫忽略家长的率先垂范,因为家长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家长,应给孩子更多陪伴与关爱,引导其在现实世界中寻求快乐,给他们以丰富的课外生活,转移其关注视线,从源头规避网络沉迷。同时,引领孩子理性、有节制地使用直播和视频平台,鼓励其分享有意义、正能量的内容。相信经过成年人的以身作则和理性把关,未成年人的网络环境会更加清朗、和谐。(范宏博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