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脊梁。《国乐大典》积极响应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号召,深入挖掘传统器乐与中国文化传承,通过传统国乐与流行时尚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以极致的视听语言与动人的情感故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守正创新”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
▲《国乐大典》第二季“巅峰之夜”寻乐人吴彤、唐俊乔联手演奏《我的祖国》。
作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经典案例,《国乐大典》的成功离不开其在创作、传播等方面的高度自觉,这种自觉是契合时代表达和全球综艺节目发展潮流的。作为广东卫视和山西卫视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重要节目,《国乐大典》在思想深度、视听呈现、叙事表达等方面不断创新拓展,以民乐的方式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节目特色集中体现在以“意”引人、以“情”动人、以“品”赢人三大特征。
以“意”引人
积极挖掘经典民乐的现代演绎形式
所谓以“意”引人,这里的“意”指的是节目的创意与意境。创意是节目在当下多元化的收视环境中能够赢得市场的要素,也是节目能够不断迭代、焕发出生机的保障。正如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所说:“《国乐大典》以地方台制作出了中央台水平,创造了音乐竞演类综艺节目的全国最高水平,实现了艺术高峰和政治高度的双跨越。”《国乐大典》从传统文化开挖,充分注重民乐在现实语境下的新作品与新演绎形式上的引导与挖掘,把民族音乐以兼具高雅艺术品位和大众文化娱乐性的电视表现方式呈现出来。
从第一季的龚锣新艺术乐团到第二季的风林火山乐团,《小河淌水》《静夜思》《远行》等经典曲目的出现,唤起的是观众内心记忆,而传统乐器的击打,电音、现代管弦乐的交叉融入,这些新鲜的文化元素更赋予了传统音乐的现代视角与张力。
在原创品牌节目模式的支撑下,《国乐大典》第二季借助视听技术的升级,提升民乐现代化表达的审美意境和文化品位。节目突破了第一季相对传统单一的舞美设置,通过LED、三维动画等视听技术营造360度环形巨幕的沉浸式效果,灯光、AR虚拟等技术手段的立体综合展现,将乐团表演、灯光舞美、观众反馈有机融为一体,打造更为华美端庄、更符合当下观众视听习惯的舞美置景。同时,《国乐大典》第二季除了延续第一季现场表演及业界专家知识点评的模式外,以5位寻乐人的寻乐之旅串联节目,强化寻乐人与乐团表演之间的互动。通过乐团成员个体故事讲述,以及专家对民乐背后音乐本体、历史源流等多方面的解析,展现了不同器乐品种、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特色与传承历程,提升了主流电视媒体对文化传播和审美导向的引领力。
以“情”动人
以立德树人为节目精神内涵
当代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苏珊·朗格曾说:“艺术品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它们所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国乐大典》以中国传统乐器的现代化演奏,通过“以技悦人”的方式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二胡、琵琶、笛子、马头琴,这些乐器作为中国传统技艺的瑰宝,借助中西器乐相辅的演奏,歌唱与表演的结合,奏响中国人生命的律动,传递了中国人锐意进取的变革精神,在完成传统文化的时尚再造之余,更动情地彰显出中华优秀文化的恒久价值和魅力。当《万马奔腾》《弯弯的月亮》《掀起你的盖头来》等大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民乐再次响起时,唱响的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厚重,更是“中国梦”文化自信的时代表达。
《国乐大典》情感表达的背后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将立德树人作为节目之魂,以情动人传递音乐魅力为节目精神内涵。它传递的是具有人情味的感动,是一种可触、可感、可视的影像呈现。节目中在绚丽视听效果展示之外,充分注重先导片等段落纪实故事的情绪表达。笛子大师陆春龄在第一季受邀期间遗憾离世,老锣与龚琳娜以原创新民乐的方式传承中国民乐,芳华十八、玛尼石等乐团坚持用民乐传递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故事出现在经典音乐的寻根之旅中,旋律的奏响赋予观众心理的共情,也让人看到了民乐传承人对传统器乐文化的坚守。
与此同时,国乐大师的设置提升了节目的品质。齐·宝力高、安志顺、蒋国基……节目中出现这些名字并非单指国乐大师本人,它更像是一种有温度、有情怀、蕴含着人性魅力的文化符号。而他们的演奏更是让一些相对小众、“阳春白雪”的民乐作品步入大众视野,实现“出圈”效应,影响并激励着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国乐的传承与创新之中。
以“品”赢人
借助融合传播提升品牌效应
在以“意”引人、以“情”动人的前提下,《国乐大典》还借助融合传播夯实节目的受众基础与传播能量,充分发挥微博话题、智能小程序、视频网站等传播端口的互动优势,完成品质与品牌的搭建。
例如,节目组与B站(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合作,通过弹幕搜集年轻观众对《国乐大典》观感及评价,实现了节目输出与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除此之外,参与节目录制的国乐大师还通过抖音等微视频端口,对国乐的技巧、常识、历史进行普及,引导年轻收视群体对传统民乐文化持续关注和加强认知。《国乐大典》第二季从2019年7月5日开播后,全网推广数据总量累计约14.5亿,其中节目音视频点击总量突破6.5亿,新浪微博话题量突破3亿,百度搜索节目品牌曝光量超5亿,这些数据为创作者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也为后续创作提供了可量化的参考系。
多管齐下的传播策略使得《国乐大典》第二季的收视效果与口碑持续发酵,节目平均收视率达到0.249%,收视率比上一季提升了48%,节目的传播量与美誉度不断攀升,推动《国乐大典》的品牌效应向更广泛的圈层蔓延释放。
品质与品牌是文艺作品得以延续更迭、永葆活力的根基,而差异化、本土化的策划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品牌IP效应。面对多元化的文化诉求与当下市场规律,《国乐大典》在文化视野、跨界表达、传播理念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而扎根传统文化、打造优质节目,更体现了创作者对中国民乐精髓高度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以人民为创作导向中心、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之上的。
正如广东广播电视台台长蔡伏青所言:“《国乐大典》作为主流媒体加强文化自信的典型节目,它重新点燃了广大观众对中国经典音乐的热情,唤起了观众普遍的文化自信,也打响了广东卫视改革振兴的综艺头炮。”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国乐大典》将跨越地域的限制,以全球化的视野,实现东西方民间音乐文化的交流互鉴,抵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