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羊宫建筑的道教文化意蕴探析

道教宫观建筑作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着道教的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宫观建筑无疑是当今我们探究道教文化内涵的巨大宝库,值得深入研究。

一、青羊宫之建筑选址分析

青羊宫所在基址在周朝时期名为青羊肆,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原有的街道里弄早已不复存在,即便是现在流经它的水系也很可能是后来改道而成的状态。尽管如此,我们仍可对其目前周边的现状情况,利用道教风水理论的原则做一番分析评估。

青羊宫位于成都城内两条主干道及两条河流彼此交汇所围成的区域内,其北边是十二桥路,左侧西郊河流经,右侧为成都的一环路,南面是成都的母亲河锦江。这一格局完全符合古人的最佳营建选址原则。

青羊宫位于成都平原地区,无山,但其北面的主路十二桥路相当于其“靠山”,有风水诗云:“平洋行龙与山别,莫疑龙虎无交接。左边的西郊河与右边的一环路相当于左青龙、右白虎,对其间的宫殿建筑形成拱卫之势。

从南面流经的锦江更值得说一说,锦江是成都城区内流经的主干河流,《葬书》有云:“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管氏地理指蒙》说:“土愈高,其气愈厚;水愈深,其气愈大。土薄则气微,水浅则气弱。”因为水是由生气所生,所以水大也表明生气旺盛,正应了风水理论所说的“吉地不可无水”这句话。此外,道教思想中也认为水最接近于“道”的属性,可见,这一水路围合的格局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青羊宫能成为西南第一道教丛林,并且至少一千年来香火保持着延续应不是偶然的。

二、青羊宫之建筑群平面布局分析

中国古典建筑的平面布局形式主要有规整式和自由式两种。

1.规整式

规整式的特征是以中轴线对称,按照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式来布局建筑物。在此中轴线上,各大主体建筑依次展开,轴线两边建有偏殿和其它辅助性建筑,这种布局形式是中国古典建筑的主流。

​2.自由式

自由式则是根据所在地形地势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展开建筑物的布局,这种布局往往没有明显的中轴线,而具有自由多变的灵动特点。

青羊宫内的建筑布局形式属于前者,中轴对称,方正严整。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目前的青羊宫是由两个宫观合二为一而成的,即过去的青羊宫与二仙庵,因此,整个平面图虽不是规整的矩形,但原青羊宫与二仙庵各自的平面布局还是遵从着中轴分明、左右对称的原则。通过对此建筑群平面布局的考察,至少从中传递出以下几点思想意蕴。

尚中的原则宫内的主体建筑均布置在中轴线上,原青羊宫部分从山门进去依次为灵祖殿、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三官殿、唐王殿。原二仙庵部分从山门进入,依次为文昌殿、吕祖殿、二仙殿、元辰殿、老庄书院。轴线两侧布置的则为宿舍、食堂、储藏室等附属建筑。从进深的方向看,同样遵从着尚中的原则,原青羊宫的主殿三清殿和二仙庵的主殿吕祖殿均位于各自进深方向的中央位置上。儒家价值体系中向来是“以中为贵”,道教在创建初期不仅吸收了道家哲学、阴阳五行说和各类神仙方术,同时还将儒家的君臣礼法也进行了吸纳,因此,“尚中”思想也是道教思想的一大体现。

阴阳平衡的理念中轴线两边的建筑不论从形制上还是从功能上看都表现出一种对等的关系,整个建筑群呈现出均衡协调的格局。例如,三官殿两侧高出的台地左侧建有降生台,右侧建有说法台,分别表现了道教尊奉的始祖老子降生和传法的场景。元辰殿两边建筑则均为宿舍建筑,吕祖殿两侧建筑现辟为储藏室,宫内的道路及景观系统也是遵从左右对称的原则展开的。从这些建筑的布局看,体现了一种阴阳平衡、和谐共处的理念。道教思想中特别强调阴阳间的平衡关系,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说万物只有保持阴阳互补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

注重群体价值的价值取向中国的古典建筑如果单拿出一个单体建筑来审视,其形制体量不足以使人们产生惊叹之感,古典建筑的长处在于建筑群的恢宏布局,在这一布局中,各种亭、台、楼、榭、阁都纷纷粉墨登场,展现出的是一种恢宏气势和整体美,同时透过各个建筑间的关系又在向人们传递着封建尊卑礼法的价值蕴含。道教是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和追求的宗教,整体性是“道”的一大属性,这也影响了其在形而下的器物层面更注重整体性的原则,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对整个建筑群落布局的重视。走进青羊宫,我们只有从整体层面上去审视各殿堂及其各殿堂间的关系,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其中所蕴含的道教思想。

三、青羊宫之单体建筑形制分析

关于单体建筑,青羊宫内的八卦亭可谓是最富有道教文化内涵的建筑了,整座亭的形制就是以道教的后天八卦图来展开布局的。八卦亭下共有三层台基,最下一层台基呈方形,与八卦亭的八角攒尖顶上下呼应,八角攒尖顶象征着“天圆”,底层方形台基象征着“地方”,构成了“天圆地方”的图形意象。中间一层台基呈八边形,最上一层台基呈圆形,二者构成了太极八卦图的图形意涵。

八边形台基的每一边各代表着八卦中的一卦,因青羊宫的山门不是开向正南方位,所以其中轴线与南北子午线并不重合,若将青羊宫的中轴线视为子午线,则八卦亭的八卦排列方位为南离、北坎、西兑、东震这一后天八卦的形式。

八卦亭在建造中对数字的运用也透漏着道教的玄机,其下面的台基数为三,而“三”这个数字在道教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样,八卦中“八”这个数字也有类似涵义,《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继而又衍生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影射出世间事物的千变万化。可见,这些数字的背后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那就是万物有一个最终的根源,那就是“道”,道又派生出了纷繁的大千世界。

另外,整座亭共有八十一条龙,象征老子八十一化,还可以解释为“九九归一”,即万物又回归于道,世界以这种循环往复的方式存在着。如果从宫观内建筑细部考察,同样可以获得其中所蕴含的道教文化意蕴。

四、青羊宫之建筑与道教文化

宫观建筑除了作为教徒们生活、修炼、传道、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外,还是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意蕴。青羊宫作为西南道教的最大道教丛林,其建筑充分体现了道教宫观建筑的文化意蕴,总结如下:

第一,道教的整体性原则及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在建筑上就是追求那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意象,并且注重建筑群的整体效果。道教以“道”作为世间万物的总根源,“道”派生了万物,把握了“道”就等于把握了世间纷繁的事物,“道”就是“一”。

第二,“以中为贵”的价值理念。建筑上常以中轴对称来展开布置,以彰显主殿与配殿间的主次关系,这是道教吸收了儒家礼制尊卑思想的体现。

第三,体现了阴阳平衡、中庸和谐的意涵。建筑上沿中轴对称的两边建筑往往是功能相近或互补的,体现了建筑整体的平衡和谐。道教经典中也蕴含有大量“物极必反”“物壮则老”这些哲学思辨内容,认为任何事物走向极端都是不好的,应在矛盾两方寻找一个和谐状态。

第四,“仙道贵生”的宗教价值追求。从宫观选址需有水环抱及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足以体现这一点,水是由“生气”所生,木材又是生机之物,这些都是与道教宗教理念相契合的。第五,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包容情怀。从宫观内抬梁式构架中梁与梁间活泼生动的花瓶式短柱可以看出,道教并不拘泥于某种固定刻板的模式,而是常常力求在现实实用性与艺术性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道教的神仙体系杂而多端,这些神仙各司其职,各有各的一群信众,并不强调某一神灵的至上性和唯一性,展现了道教开放包容的博大情怀。

第六,返璞归真、顺其自然的文化意蕴。须弥座式台基、多层的精美斗拱、雄壮威武的大屋顶及纹饰繁复的藻井,这些都是体现建筑尊贵等级的必要修饰,而道教宫观建筑往往并不注重建筑的过分雕琢装饰,例如,青羊宫内建筑室内屋顶几乎都采用的“彻上明造”形式。

第七,蕴含着深刻的象数玄机。小小的八卦亭体现着“天圆地方”及太极八卦图这些意象在其中,也蕴含着“三生万物”“九九归一”这些玄奥的数理。

第八,透出浓浓的生活气息,宗教融入世俗文化。从宫观建筑选用的色彩和纹饰看,往往直接借鉴民居建筑样式,使人更有亲切之感,这一点体现了道教自明清以后逐渐世俗化,与民俗文化相融合的历史趋势。

第九,追求意境美的浪漫主义情怀。从洞天福地的选址到宫观内园林景观营造,再到狂草书法的奔放不羁,都体现了道教所追求的超脱世俗、无拘无束的意境。

第十,宫观建筑也是各种道教题材典故的载体。石栏、柱础、壁画、石刻、楹联上的绘画、书法、造像往往反映的是有关道教的某个典故,通过这些艺术形式,更有效地传递了道教的历史及神化传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