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介西学接续文脉|中国最早留美地理学家王成组的学问人生

上海人王成组是中国近代最早留美学习地理学的三位学者之一,同时也是将美国新兴的地理学研究成果引介到中国

上海人王成组是中国近代最早留美学习地理学的三位学者之一,同时也是将美国新兴的地理学研究成果引介到中国的主要推手之一。

中国最早留美学习地理的三位学者之一

引入西方地理学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自魏源主编的地理著作《海国图志》成为近代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启蒙之书之后,地理学成为校准中国人正确认知世界与自身的尺规。

20世纪初叶,中国旧有学术体系无力应对近代以来种种危机而不断溃败,有识之士纷纷开始引进西方学术体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国家从帝王之私产转变为人民之公器时,人们随即发现对于国家一应事务存在着严重的知识短缺。开发矿产、兴修水利、产业布局,守疆保土……无一离不开地理学。

中国先民曾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地理学知识,有经验但无理论,重思辨而少现实勘察,面对国家建设的需求力不从心。应对这种局面,1909年中国地学会在天津成立,第二年创刊《地学杂志》;1912年中华民国实业部矿物司下设地质科;民间倡议与官方人力物力投入两者合力,推动了近代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首本地理学术刊物

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早在1910年之前自然地理学就基本上发展成熟,关于气象、水文、地形等已有较为完备的研究。至于研究人类地理活动的新兴分支学科人文地理则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逐渐流行起来。芝加哥大学是美国历史上最早建立地理学系的大学,也是积极顺应人文地理学学术潮流的学校。1924年,22岁的上海人王成组来到美国,先后就读于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克拉克大学,并于1926年取得哈佛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29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地理学硕士学位。王成组在美学习期间,恰好正逢美国人文地理学的勃兴阶段。

第一代地理学人如李四光、竺可桢学成归国,开创了中国近代地理学教育事业,王成组作为紧随其后的第二代学人,也是我国最早留美学习地理学的三位学者之一(另外两位是黄国璋、黄玉瑢),在《科学》和《现代社会科学》等杂志上系统介绍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等基础理论问题,成为促进20世纪20年代近代地理学蓬勃发展的知识传播者之一。

投身地理教育,主持大夏大学校务

1929年,学成归来的王成组迅速投身到中国地理教育的事业中去。这一年夏季,受清华大学地理系兼职系主任翁文灏的邀请,王成组成为清华大学地理系唯一的专职地理教授,还参与了清华大学地理系的组建工作。1932年他担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1934年任上海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史地社会系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

在任教间隙,王成组受商务印书馆编辑邀约,为《万有文库》系列《地理卷》撰稿。该书勾勒了西方地理学全貌,并偏重介绍了西方人文地理学动态,也成为中国最早介绍人文地理学的著作。

王成组撰写的《地理学》

编撰教科书是推广新式教育以来中国出版界的重点工作之一。近代最早的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就曾大力倡导中国学者自编科学各专业中文教科书,以免基础教育只能因袭西方课本,既不利于学生学习,又不利于学术自主。《地理学》出版后,王成组又接到商务印书馆编辑函约,编著《复兴高中本国地理》。在这本教材中,他打破一些省界,依据地理共同性原则,独树一帜的提出了将全国划分为六大地带的分区体系和理论,成为日后一些地理分区理论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这本书不做国民政府宣传工具,只呈现学科理论与知识,成为解放后唯一沿用的地理教科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成组随校前往庐山、重庆、贵阳等地教学。1938年秋,与大夏大学教务长鲁继曾等一起,从贵阳回到上海,共同主持大夏大学沪校,在上海沦陷期间仍然坚持教学。1948年冬北平解放前夕,正值思想混乱人心浮动之际,王成组不断加深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认识之后,谢绝了赴美的机会,并动员师生保护学校,迎接解放。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王成组举家迁往西安,任西北大学地理学教授。

壮心不已,耄耋之年重著史

1977年,已经七十五岁的王成组开始一项宏大的写作计划,梳理我国古代地理文献文存,编著《中国地理学史》,阐述我国独特的地理观念和地理研究方法发展过程。这项工作其实要回答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学术与西方学术之间的关系。

中国现代地理学始于王庸在20世纪30年代撰写的《中国地理学史》。在这本书中,王庸认为中国古代只有地图和地志,并无与西方地理学等价的系统的学科体系。因此,他做出论断,中国古代并无地理学。1961年出版的侯仁之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提出相反的论断。中国虽无对等的地理学科,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存发展中,积累下了大量丰富的地理知识,尤其在人文社会地理方面有着系统认识。

重新评价中国地理学思想,实际上就是在民族特色与国际学术规范之间找到一条通路,使用正确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既不遗漏和忽略本国学术史中的精华,也不固步自封,脱离世界学术之外。王成组在垂暮之年,动过直肠癌手术之后仍然坚持著书,力图重新论证中国地理学的历史成就,用事实说明“西方的地理学超过中国,只是由于近二、三百年的进步”,反驳中国地理学一贯落后的观点。他以评介中国历代地理资料、地理专著、地图、游记、地理志和地方志等的方法,来“探讨历代的各种地理作品所反映的地理观点与地理方法”。1982年《中国地理学史》(上册)出版,1985年经增订后更名为《中国地理学史(先秦至明代)》出版。然而天不假年,王成组来不及完成下册就撒手人寰,无法将自己诸多新颖见解一一仔细论证见诸于世。

总结王成组的一生,从青年时代留学美国求取新知,中年倾囊相受教书育人,再到晚年重新著史,他的学思经历恰好是中美学术互动的典型案例,通过向美国学习推动了我国地理学研究与教学的发展,为我们看待自身民族文化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方法。

参考资料

  • 《大夏大学:90年90人》,汤涛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 《简评几部中国地理学史》,作者:于希贤,载于《地理研究》,1986年第5卷第3期。

  • 《王成组教授及其对中国地理学的贡献》,作者:赵荣、徐向平,载于《地理研究》,1988年第7卷第3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