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一六五一
髡残,“清四僧”之一,也是清代“革新派”画派中的一员,其绘画艺术主要得法于“元四家”的王蒙与黄公望。髡残的作品都是在真实的山水风景中取材的,画中构图繁密丰满,用笔苍劲,浑厚,善于用秃笔和极其干的渴墨,层层皴擦勾染,笔与墨相互交融。髡残师承前人又不拘泥于传统,开创了“粗服乱头”的笔墨艺术特色,给中国山水画注入了一股新力量。
#1
不拘成法 独具性灵
▼
髡残自幼喜爱绘画,他师习前人,取各家之长,广征博采,但并不是一味地临仿,拘泥于笔墨的形似。他注重源于自然,他的作品都是在真实的山水风景中取材,并融入自己的个性,灌注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最终建立了独特的个人绘画风格和表现形式。
髡残 仿王蒙山水图
髡残用笔繁密苍茫,很像王蒙的笔法。在构图上,他们都细化画立轴的构图形式,构图上多繁密茂盛,在气势上苍劲有力,构图全景式的占多数。不同在于,髡残喜用云气留白,又常画金陵地区的景色,经常在远景上用较为开阔的水面,相比之下,髡残比王蒙更显灵动自然,在严密的笔法中寻找空灵。
髡残 (1661年)作 林麓乐志 立轴
髡残画风的形成与他本身的性情具有密切的联系。程正揆在《石溪小传》里有言:“髡残性耿直若五石弓,寡交识,辄终日不语。”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收藏家周亮工曾在《读画录》中为髡残写有小传,其言:“人品笔墨俱高人一头……绘事高明,然轻不为人作。”他认为髡残的书画,是真情实感的抒发,充满真善美的气息,在自然平淡处透露纯粹天真之美。金学智先生曾在《中国书法美学》一书中,对“天真”的书法风格美作出的定义是:“未受礼法、世俗影响的性情;亦指心地单纯,性情率放,毫不虚伪掩饰和矫揉造作。”天真的意趣,自古以来是文人墨客追求的至高至纯的境界。不拘成法,独表性灵,髡残的题画书法中自始至终均体现着这种难得的意蕴。
#2
粗服乱头 纵任无方
▼
大多数景物的形状都是用一条或者几条相接的线来概括完成,如山石的外轮廓、树干的外轮廓等等。髡残学习众家的绘画笔法,结合禅道自己独创出“粗服乱头”这一笔性特征。短锋秃笔,淡墨干笔,皴擦结合,画面虚实变化,让这些景物的形态没有了具体的分界线。
幽栖图
髡残的《幽栖图》很好的给我们展示了“粗服乱头”的笔性,画中的人物的纹理走向和树枝的用笔感觉上缺少很明确的起行笔法,会让人觉得在运笔过程中突然就停止了一样。可是髡残很快就感觉到这种运笔的弊端和优势,然后经过多次的练习及经验,在运笔上适当地加以补笔,而后慢慢地形成虚实繁密有序的线条变化,用笔苍厚老辣,浑厚沉稳。在山石用笔方面更是干笔、淡墨与皴擦相结合,画面上笔墨没有明显的痕迹,虽然会给人杂乱无章或是过于轻飘的感觉,但是笔墨本身的内涵却极为深厚。髡残画中明显的苍茫浑厚之感正是来自于他笔性的这种技法特色。
髡残用笔繁密苍茫,用秃笔短壮线条,浓淡点擦,苍浑自然,而线头多染、麻密就像粗布衣服似的。表面虽看似凌乱,实质却心中把握有度,在理性中收放自如,给人一种宏阔苍茫的意趣、疏野萧散的感觉。唐代诗论家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里,有“疏野”一品,其美学内涵是注重内心性情的抒发,不受外界的羁绊以及追求内心最纯粹的情感,讲求率真和自由。这种犷野的审美意蕴,反而更能反衬出髡残内心的纯朴天真的禅学修为。
#3
大巧若拙 大智若愚
▼
髡残 白云隐者
髡残晚年作画时行笔用墨都有很大变化。年轻时,髡残体力充沛,创作激情高涨,习惯作巨幅山水。画中崇山峻岭,构图完整丰满,用笔繁密,注重皴法,层层渲染;髡残到了晚年对大面幅山水画的宏观掌控能力在随着精力的衰减而丧失,但观察他的作品中的细微之处,山石的皴法是以细密的线条为主,灵活生动,没有任何拘束的感觉,从用笔上可以感觉到画家在作画时心境的洒脱,老辣而坚硬的气势。有时候的皴法看不出是哪一种,时而点线时而面块,看不出明显的用笔墨迹,而后再用适当的勾勒,使画面具有一种的厚重苍劲之感。局部的用笔方法苍劲有力,而且多了许多苍辣厚重的感觉,但是画面总体上却缺少了一些那种生气勃勃的意味。
山水图册
髡残晚年的《山水册》的第三、第四册页的题跋,用笔中已不同几年前的流畅自由奔放的行草书,而是行笔中更多的加入了一些隶书笔画的元素,拙朴与天真,浑厚与老苍,很自然的流露出几分童趣。这些特点在其画面中也有很多的体现,以往那些严峻宏伟的感觉缺少了,但是对树木山石的概括更为自然的表现,不加思索的点染,用笔力度沉厚有力,用墨干枯老辣,墨色层次丰富和在变化中充满着无穷的韵味,蕴藉而且富于变化。
髡残的山水画在清朝风靡一时,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师承前人又注重师法自然,不拘泥于传统,开创了“粗服乱头”的笔墨特性,这不仅给中国绘画增添了奇异的光彩,也为近现代中国山水画创作发展奠定了基石。在继承发扬传统艺术的同时还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更好地将民族精神和中国文化通过笔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