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三宝弟子是怎样如厕的?如何在如厕之时保持出家人的清净庄严?

★ ★ 百法略说 佛陀大传 五停心观 弥陀要解 天台五时 天台八教 大象 心愚 二傻 亲近善友 归依

百法略说

佛陀大传

五停心观

弥陀要解

天台五时

天台八教

大象

心愚

二傻

亲近善友

归依三宝

供养三宝

然妙

皆仁

无用

乐乐

亦合

续祥

靓仔

观诸法如

菩萨戒

沙门庄严

上厕所是件特别尴尬的事情,它非常不雅,但又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活动。无论你是宿儒、大德,还是名将、美人,都逃不过这个。

曾经有副对联:世间贞洁烈女入内宽衣解带,天下英雄豪杰到此忍气吞声。虽是戏谑,却也可证“如厕”一事何等重大。

既然逃不掉,就得有所讲究。历朝历代多少高人殚精竭虑绞尽脑汁,就为了把这件事办得妥帖点。佛家最喜欢洁净,最讲究宝相庄严,所以对如厕这件事也特别上心。

翻开佛经,关于上厕所的规矩比比皆是,规章制度非常完备。当然,这是理论上的要求。先讲一个故事吧,这是《如毗尼母经卷》里记载的:

释迦摩尼在王舍城传教的时候,城里有一位婆罗门比丘。他不知道吃错了什么,闹肚子。古代没有手纸,这位比丘不得已,拿来几束筹草来刮屁股。谁知草硬肛软,他手法也有问题,一时不慎就把屁股给刮伤了,给他疼得面色抽搐。其他比丘看见了都问:“你怎么表情这么痛苦?”比丘回答:“哎,我上厕所的时候擦屁股擦伤了。”

这事一来二去传到释尊耳朵里。释尊把他叫过去,训了一顿,说这事办得有点脏,影响太坏。要说释尊也是操心命,他唯恐弟子们对这事掉以轻心,把其他人都叫过来,说开个会吧,然后对比丘如厕做了极其详尽的解说。

先是进厕所的规矩:进去之前,要记得拿筹草;走到门前先弹指三下,看看里头有没有人。如果厕所里没人,就把外衣脱在门口挂好;如果下雨天没地方搁衣服,就缠到身上。打开厕所门以后,先看看有没有毒虫。确认没有,要慢慢地撩起衣服蹲下,不能突然刷地一下子就把身体暴露出来。

这是很接地气的规矩,印度毒虫多,必须得仔细观察。《十诵律卷》里记载一个比丘,托着钵在巷子里走,蛇在房梁上拉屎落在钵里食中,比丘吃了食物就被毒死了。另外一个比丘来舍卫国见释尊,住在屋子里,床上恰好盘着一条蛇,他一屁股坐下去,就被活活咬死了。过了五六天,其他人发现这里苍蝇特别多,才发现尸体。释尊心细如发,所以要特意提醒这个细节。

上完厕所以后,释尊又有规定:“如厕后,用厕筹刮干净。如果没带厕筹,不许在墙上蹭干净。不许用石头,不许用青草,不许用土块、软木、树叶什么的擦屁股,只许用厕筹。厕筹的材质用木头、竹子或者苇,长的一磔,短的四指。用过的厕筹,不许和没用过的搁一起。”

释尊又说了,便后得洗手!厕所前得搁一瓶洗手水,瓶子必须是专用的,不能和别的瓶子混用。而洗手的方式,是先用右手拿瓶子,洗左手,再反过来。洗的时候第一遍用灰滓摩受,再用黄土擦一遍,第三遍用皂角,一共洗三遍。每次洗,都要洗到肘部才行。

你说说这得多细致。

撒尿也有规矩:“在小便的地方,摆放着专门的木屐。撒尿的时候,先踏在木屐上再撒,省得把脚弄脏了。”

听释尊讲完以后,有弟子提出来,老弱病残该怎么办?释尊对此也通融了一下,可以特“事”特办:“若有老病不堪远上厕者。听私屏处若大瓮若木筒埋地中作起止处。好覆上莫令人见。”意思是,若是年纪大了或者生病走不动,就在住的地方弄个大瓮或木筒,埋到地下,拉到那里面,用盖子覆好,免得人闻见。

那么佛家对厕所到底是怎么个态度呢?《诸德福田经》里有个故事:释尊在跟弟子讲宿命轮回,说我前世有一世,生在波罗奈国,就在大道旁边打扫厕所。一国人民,都很感激我的作为。因为这个打扫厕所的功德,我天生洁净,遭遇劫难的时候也不会被污秽污染,这才成了佛。

说完以后,释尊做了一偈颂:忍秽修福事,我人所不污。造厕施便利,烦重得轻安。此德除贡高,因解生死缘,进登成佛道,空净巍巍尊。

可见只要有了慈悲济民之心,即便是厕所这等污秽之地,同样可以生长出大功德,做出大善行来。释尊的本心,就是如此吧?

所以从释尊开始,佛教对厕所的卫生标准要求比较严格。《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描述过精舍的厕所:“次北第六院名为流厕。有大高屋三重而立。飞桥双上甚自清净。下施厕坑砌以伏窦。天帝手作上无臭气。大渠从大院北西注。南入厕院伏流入窦。北出会于大河人无见者。一切比丘皆此便利。” 一看就知道是精心设计过,追求清净,防止臭气洋溢。

佛教流传到中土以后,这些规矩也流传进来。《释氏要览》曾经就厕所名字做过专题讲解。“说文云屏蔽也。释名曰。厕杂也。杂厕其上也。或曰溷溷浊也。或曰圊圊清也。至秽之处。宜洁清故。今南方释氏呼东司。未见其典。”

位于京都市东山区东福寺的“百雪隐”

《释氏要览》把厕所称为雪隐、后架、屏厕等。雪隐佛家厕所在南方一些寺庙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东司,《释氏要览》作者表示不知道为啥。因为他是北宋僧人,而东司、东净实际上是唐代的说法,指专门给通晓世法的僧众准备的厕所,与专门给学问大德用的西司、西净相对。差不多相当于行政和研究部门的区别,还有专司负责扫厕所的叫净头,别小看人家,那也是四十八职事之一的正规编制。

「雪隠」为禅宗厕所之通称。根据典故,宋代名僧雪窦明觉曾在杭州灵隐寺扫过三年厕所, 他在这期间取得大悟,达到了极高的精神境界。雪窦的「雪」与灵隐寺的「隠」合为一词,便成了厕所的代名词。

「東司」也是禅宗厕所之通称。以京都东福寺的东司最为有名,且被视为日本最古老的厕所建筑。而「東司」的起源,同样来源于中国。因唐宋时期,寺院里的厕所一般建于东侧,故而称作东司。

「後架」本是禅寺的盥洗室,因设立于僧堂的后面而得名。但又因为「後架」旁边就是厕所,故而也顺便代指厕所了。

《释氏要览》总结了中土佛家的如厕规矩,以如来原意为主,但加了很多富有中国特色的注解,很有意思。

本文来源 | 教你盖好一座庙 |,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