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胡琏叹淮海之败:整个“土木系”不及一个粟裕

胡琏,原名从禄,又名俊儒,字伯玉,陕西华州(今陕西华县)人。胡琏出生贫寒,从小立志从军,先参加冯玉祥

原题:粟裕为何会成为国民党悍将胡琏挥之不去的噩梦

胡琏,原名从禄,又名俊儒,字伯玉,陕西华州(今陕西华县)人。胡琏出生贫寒,从小立志从军,先参加冯玉祥的西北军任文书,后经亲戚劝说南下广州投考黄埔军校。1925年9月,胡琏成为黄埔四期学员,毕业后直接参加北伐。北伐后,胡琏所在部队被遣散,胡琏投靠陕西老乡兼校友的关麟征处,任连长。后来,关麟征所在的团并入陈诚的第十八军第十一师,胡琏成为八大金刚之一,成为陈诚“土木系”的嫡系亲信。

胡琏作风泼辣,性格骄悍,毛泽东评价胡琏“狡如狐,猛如虎”。抗战结束以后,蒋介石破坏停战协定,公然挑动内战,胡琏也成了蒋介石手里打内战的一颗棋子。解放战争时期, 胡琏率3万全部美式装备的11师,在中原、华东两大战场同解放军对峙周旋,与刘伯承、陈毅等中共名将均有过正面碰撞,丝毫不落下风,与粟裕更是宿敌。

在战场上,胡琏多疑善变,攻战必先求稳,战场嗅觉异常灵敏,一有风吹草动就能马上察觉,然后迅速脱身。在解放军精心组织的几次“猎狐”行动中,胡琏及其整十一师都侥幸避免了被全歼的命运。

1948年11月初,淮海战役揭开序幕,蒋介石命令黄维的第十二兵团迅速开赴徐蚌地区作战。25日,黄维的第十二兵团被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包围在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动弹不得。蒋介石电召胡琏商量解围对策。胡琏表示愿意带着蒋介石送给第十二兵团的慰问品飞赴双堆集,与黄维共患难。

胡琏一直以为华东野战军是陈毅在指挥。举国兵败如山倒之际,他甚至向他的蒋校长信誓旦旦拍胸脯,踌躇满志地认为,“刘伯承、陈毅如不能亲临战阵,彼等必败无疑”。然而,他们连对手都没搞明白,仅仅从中共统帅部和华东野战军一些公开的文电署名,就武断地将野战军级统帅粟裕和他麾下的兵团级将领们混为一谈,结果稀里糊涂、莫名其妙挨打。

华野和中野同时吸取了以往与胡琏交战的教训,各纵队摩拳擦掌“猎狐”。12月12日,陈毅、粟裕下令中野、华野对第十二兵团发起总攻,黄、胡率部力战不抵,兵败如山倒。12月15日黄维和胡琏乘坦克分头突围,黄维所乘坦克在逃跑过程中阴沟里翻船,连同兵团副司令吴绍周一同被解放军俘虏。胡琏在爬上另一坦克的瞬间被解放军的手榴弹炸伤,他顾不得包扎,一头扎入坦克夺路狂逃。解放军看见那辆奇怪逆行的坦克,谁也没想到里面就是那个宿敌——胡琏。就这样,这辆坦克奇迹般地逃出了解放军的包围圈。

胡琏虽然侥幸逃脱,但身心俱元气大伤,“双堆集”和“粟裕”成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噩梦。晚年胡琏经常摸着那次逃亡留下的伤疤感叹“土木(整个‘土木系’)不及一粟(裕)”。他的儿子胡之光回忆说:“家父在台湾著书立说,史料存世不少,其间就是不敢提粟裕。”

胡琏的清醒是在晚年。他远离军界赋闲后,以文学与历史自娱。1974年还附读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他这个“老学生”的大学算没白念,研究也小有收获。最大的成果是,他终于从众多资料里弄明白,当年的华东共军实际军事主帅是粟裕。但这自然为时已晚。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