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夏,哈尔滨龙江街上的天龙音像店是附近哈尔滨市第69中学的初中生孔乐琪经常出没的地方。她一期不落地买《看电影》《电影世界》,翻遍音像店的上万张碟片,只为找到偶像的某一部冷门影片。
那时候的她并不知道,十六年后的她会住在好莱坞山脚下,用英语写大片,和偶像约翰尼·德普签约同一家经纪公司。
从14岁到30岁,这个哈尔滨大妞的人生就像一部《东北遇上好莱坞》的喜剧片,有荒诞幽默,也笑中带泪。

孔乐琪
踏入好莱坞
“大龄留学生”意外走红
成
名
2018年8月,洛杉矶。天气晴好的一天,星光大道和往常一样挤满了游客。好莱坞中国大剧院里正在举办AFI美国电影学院的毕业典礼。
“Please welcome Lechi Vanessa Kong.(有请Vanessa 孔乐琪。)”
她深吸一口气,从座位上站起来,走过四名同学,下了三层台阶,站到讲台前的聚光灯下。这个位置曾经站过《辛德勒的名单》的摄影师雅努什.卡明斯基,《黑天鹅》的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金球奖终身成就奖得主朱迪·福斯特,如今站着一个陌生的中国女孩。

孔乐琪(左)毕业照
她有张圆圆的脸,被两侧黑色的中长发挡住些,留下典型的亚洲五官。
讲到开心时,她会自己笑起来,涂着姨妈色口红的嘴咧开来,同时露出上下排的牙齿,眼睛眯成一条带弧度的小缝,弯月似的。

这份陌生很快就被打破。排除非母语的语言障碍和中美文化的差异,七分多钟的毕业演讲里那种“东北人的美式幽默”将她的风趣、泼辣和真诚展现无疑。
这段演讲的视频被上传到微博、抖音、腾讯视频,达到两千万点阅率,一夜之间,孔乐琪这个名字成为了优秀中国留学生的代表,孔乐琪结结实实红了一把。

事实上,她的初衷不过是“想讲几段段子,让大家毕业那天都开开心心的”。
走红是意外的插曲,真实是孔乐琪迎来了生命中开花结果的时节。这一年,她29岁,告别AFI中国留学生的身份,正式踏入好莱坞。从字幕翻译到双语编剧,孔乐琪花了8年时间。

孔乐琪和编剧系同学老师合照
北漂
去好莱坞学编剧
初
成
长
开朗的个性是从出生起就被刻进骨子里的,像每一个东北人一样,孔乐琪一直有那种大大咧咧、风风火火的劲儿。
时间倒退到2003年,在哈尔滨龙江街上的天龙音像店,常常能看见一个留着寸头、穿着金属天堂T恤、自以为摇滚范十足的假小子扎在一排碟片堆里,对着手写的片单找某一部电影,或者在柜台前和帅气的兼职小哥哥套近乎。
“追星是原始动力”, 《加勒比海盗》里杰克船长将孔乐琪引上喜爱电影的道路。 开始追约翰尼•德普后,她开始收集杂志上的人像,从网上下载照片打印,把海报贴在家里墙上,去音像店找他的各种电影来看,还会模仿他的穿着打扮。

《加勒比海盗》海报
高中后,《老友记》又为她打开了另一扇门。 哥哥给的盗版碟反复看过几遍,高二住校后,又将音频拷进爱国者MP3里整晚整晚听。
《老友记》成为艰苦的高中生活里难得的调剂,在吸收能力最强的年纪,那些故事和对话就这么刻进脑子里。

《老友记》海报
现在想起来,对于喜剧和英语的热爱皆有迹可循。
自然而然进入北京语言大学英语系,大学没毕业就开始翻译电影字幕,毕业后进入翻译公司,成为专职影视翻译。 回忆那段时光,工作的节奏几乎是“睁开眼睛就是干活”。 但也会碰到太多有趣的事,比如她组织审校过的《南方公园》,某一集里主人公说了250个“SHIT”,必须根据上下语境全部转化出来。

孔乐琪在公元翻译
在这份工作中,她和陌生的文化相遇,和各种命运共情,在不同的人生中间穿梭,在几天之内可能就需要体会几十个不同的角色。 翻译完成,那些角色却走进了她的心里。
在翻译了近千部影视作品后,孔乐琪开始做起编剧梦。 多年的媳妇能熬成婆,多年的字幕翻译呢? 能不能熬成编剧?
一次偶然机会,孔乐琪给好莱坞编剧导师皮拉尔·阿莱桑德拉在北京的大师班做现场翻译后,萌生出“去好莱坞学编剧”的念头。

Pilar来中国讲课,孔乐琪和同事做口译
初生牛犊
你好,洛杉矶
新
鲜
感
第一次踏上陌生的土地,一切都是新鲜的。踏进新家,电和煤气没有开通,生活用品还没来得及添置,一切都乱糟糟的。
洛杉矶已经是凌晨三点,而同时间,北京正迎来晚高峰。 人们涌出写字楼,奔走在地铁站或是堵在高架桥上,最后散落在城市的商场、餐厅、酒吧。
就在几个月前,她还是那群人里的一员。 如今,在黑暗的房间里,她窝在卧室里唯一的沙发上看着露台外蓝黑色洛杉矶的天空,头一次觉得星星离得那么近。

孔乐琪在片场和导演测试灯光
初闯好莱坞的兴奋并没有维持足够久,很快,这种兴奋就被压力取代。
最大的困境首先是开车。 洛杉矶的公共交通并不发达,她买了辆四手车,满心以为能很快拿到驾照。 结果考了三次都没过。
“我就想说,这么大岁数了,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车都学不过去,(那段时间)天天就特别看不起自己,特别崩溃。 ”
另一面来自学业。 “当你天天在学校被老师碾压,说你这个写的怎么到底有没有想清楚你到底要讲什么,人物什么,所有的事情加到一块的时候,就变成一件大事。 ”

《绝命毒师(Breaking Bad)》的编剧在AFI上课
在最开始那个东北魔幻喜剧的剧本中,孔乐琪写了一个自卑的女作家杀死学生时代暗恋的男孩后写出畅销作品的故事。 剧本里那个女作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最初孔乐琪的心态——不够自信,有一个看起来遥远的梦想和正因自己的不足而焦虑。
治疗焦虑的方法是咬紧牙关,更为刻苦地学习。 在AFI读书的两年时间里,孔乐琪完成了三部电影的长篇剧本、三集美剧剧本还有六部短片的制作,最终在全校同学竞选毕业演讲中胜出。

孔 乐琪与同学们在片场
在演讲中,包裹着美式外衣的东北幽默再次出现,更辛辣、更大胆、更自然而然。主动谈到那些痛苦时刻,她自嘲因“缺觉和饥饿”而能够克服困难,背后的那些努力,被她藏了起来。
“后来我也在想,每段时间都会有一个坎,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个你会钻牛角尖一段时间,但是你一旦出来了就好。”

孔乐琪在朋友圈写道:三天来每天工作14个小时,睡五个小时,写剧本三个小时。累得快脱力了,但是心里无比充实。以色列导演omer,韩国导演Heui Song,菲律宾制片Mil,美国导演Jeremy,摩尔多瓦编剧Valencia,加拿大编剧Dan,波兰编剧Melina……所有中国同学,还有我亲爱的Zach&Michael。我喜欢所有人。我热爱人类这个物种。
早先,她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傻姑娘;再后来,她拥有了很多武器。 始终不曾改变的是,孔乐琪身上东北姑娘那种不屈服、乐观的心态和善于自我化解的幽默感,正伴随着她一路征服好莱坞。
归于日常
从陌生到熟悉
归
属
感
孔乐琪来到洛杉矶已经三年,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是今年才建立起来的。
上学的时候每天都是家、学校、片场三点一线,现在毕业了,又谈了恋爱,有了更多时间好好看看这座城市,会在别人提到某个地方时快速掌握位置,开车也不怵了,这才渐渐觉得和这座城市亲切起来。

在片场碰见那些以前只能在屏幕上看见的演员已经见怪不怪,甚至去超市也能碰上奥斯卡影后刚好在大采购。 追星时那种小女生的雀跃渐渐被专业编剧的身份挤压,只有去年碰见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时候,没忍住上去合影,发了朋友圈。

孔乐琪与克里斯托弗
“还没碰见过德普,但我现在和他在同一家经纪公司。 ”金光闪闪的好莱坞变成了日常的工作场所,年少时的偶像不再遥不可及。
“理想状态是某一天我们在街上相见了,我说‘哎哥,当年我喜欢过你。 ’然后他说‘大妹子,我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