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经典|德国艺术家:约瑟夫·阿尔伯斯

国外经典——"表现主义绘画"创作示范 学习更多“表现主义绘画”课程 欢迎下载【汉辰艺术App】免费领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Albers Homage to the Square screen-print 1977 Silkscreen in colors 22.5 × 22.5 cm

艺术物语

每个人似乎都会对颜色有所偏爱,我们时时刻刻能感受到色彩的冲击,却从未对这些不同波长的光线进行深入思考。绿树青天,蓝海红日,自然中的色彩是丰富的。虽然拥有一个能够精密地感受光线的眼睛,可真正懂得如何去使用它的人却少之又少。若论起用眼的个中好手,艺术家群体想必能拔得头筹。对画面色彩的考量和搭配,除了敏锐的感受力之外,未尝不是件需要多年训练的事。在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中,就有这样一位,付出一生的时间来探寻色彩感觉的边界——他就是约瑟夫·阿尔伯斯。

艺术简介

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

德国艺术家,理论家和设计师,毕业于包豪斯设计院。阿尔伯斯在颜色的理论上作出了重大贡献。无论是在欧洲和美国,20世纪,阿尔伯斯在欧普艺术形成的基础上具有最有影响力和深远的艺术教育计划。

“为了有效的使用颜色,必需了解颜色是有欺骗性的”

Josef Albers Homage to the Square screen-print 1977 , 1977 Screenprint in colors 22.5 × 22.5 cm

“成百上千的人都能用嘴谈话,但只有一人能用脑思考。成千上万的人能够用脑思考,但只有一人能用眼观察。”这句名言出自著名的19世纪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他的文章曾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欧洲艺术趣味产生了极大影响。阿尔伯斯对这句名言推崇备至,可以想见,阿尔伯斯一定自负于自己定是这千万人中懂得用眼的一人。

Eva Hesse with Joseph Albers in Yale, 1958.

Josef Albers at the Tamarind Lithography Workshop, Los Angeles, 1962

Josef Albers at the Tamarind Lithography Workshop, Los Angeles, 1962

Mitered Square, 1976 Screenprint 27.9 × 27.9 cm

提起阿尔伯斯,稍有艺术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他那极富辨识度的《正方形的礼赞》系列,这些同名的画作之间非常相似,却又充满着变化。这个系列都是以正方形为元素进行创作,距离和角度的完美把握,使之体现出一种秩序感和和谐感。这幅现藏于蓬皮杜,名为《深情的》的作品也属于这一系列。

画作绘于1954年,为81厘米见方,构图简单而严谨,正方形精巧的安排和恰好成倍数的距离,阿尔伯斯在构图上的努力为画面换取了难以言喻的空间感。四个正方形被填入了不同的暖色,橘色、橙色、棕色、赭石,仔细观看,相邻的两色之间在画家不断调整下,二维的空间上似乎出现了一种三维的深度,最中心的赭色块似乎漂浮在画面上。

实际上,在面对他的作品时,语言的贫瘠明显地表现出来,也许我们可以最终为画面上的色彩找到一种名词,但艺术家诉诸于感受,借由色彩向每位观者的眼睛的表达,这种难以言喻的感受是鲜活的,是永远不能被黑白铅字钉死在纸面上的。这正是阿尔伯斯的目的,抛弃图像背后的固定程式和象征,将元素减至最简,从而激活我们具有的感知,用肉眼去感受画面上无法言说的色彩和色彩之间的张力。相比别的作品,此时艺术家只关注画的色彩和视错觉的清晰度,这是他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所惟一要表现的两个元素。

Josef Albers at the Tamarind Lithography Workshop, Los Angeles, 1962

Never Before: nine plates, 1976 Nine screenprints in colors, on Arches 88 paper, with full margins, with the original blue cloth-covered portfolio and slipcase, with title page and colophon, lacking plates d, g and i.

Never Before f; from Never Before portfolio, 1976 Screenprint in colors, on Arches 88 paper, with full margins.47.9 × 50.5 cm

尼古拉斯·福克斯·韦伯在评论阿尔伯斯的这一系列的画作时曾说道:中央正方形左右的间隔是它与下方距离的两倍,而其上方间隔则是它与下方距离的三倍,这种安排使得整个作品产生了体量感和运动感,从而避免使画面显得过于静态。

画面中水平的轴线使得观者将目光落在了作品的平面性上,而从里向外的垂直线则营造出一种空间感,它们同时存在并带给人两种视觉感受,模糊了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界限,并使观者的目光不断地在前景和背景之间来回移动。阿尔伯斯故意在其中创造一种紧张的状态,使视知觉无法得到释放而存在于一种永恒的运动中。

Josef and Anni Albers

作品赏析

Gray Instrumentation II, 1975 Silkscreen

Gray Instrumentation I j, 1974 Screenprint 48.3 × 48.3 cm

I, 1973 Screenprint on Wove Paper 41.9 × 31.8 cm

Formulation: Articulation, Folio II / Folder 6 (B), 1972 Screenprint 39.4 × 51.4 cm

Formulation:Articulation Portfolio I Folder 26, 1972 Screenprint on Mohawk Superfine Bristol 31.1 × 31.1 cm

JHM-II (DANILOWITZ 224.2), 1973 Color screenprint 38.1 × 38.1 cm

Structural Constellation, 1954 Pen and ink on graph paper 35.6 × 45.7 cm

Formulation:Articulation Portfolio II, Folder 20,, 1972 Two screenprints in colours on a shared sheet with centrefold 38 × 50.6 cm

Formulation:Articulation (folio), 1972 Screenprint In Colours 38 × 50.6 cm

Formulation:Articulation Portfolio II, Folder 1, 1972 Two screenprints in colours on a shared sheet with centrefold 38 × 50.6 cm

I-S VV II, 1971 Screenprint on American Etching paper 47 × 80 cm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