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破25亿:中国,你凭什么值得14亿人骄傲?

成长树 爸妈营特邀作者 深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

这个假期里,带家人孩子一起走进影院,看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

本以为主旋律的电影,孩子们会没耐心看,没想到他们竟然非常喜欢。听上去名字挺大,实际上一部很接地气的“人民生活史”。

电影讲述了7个普通人的小故事,从那些带着印记的普通人的生活、工作和喜怒哀乐里,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也让孩子们看到了我们的祖国曾经历了什么,非常受触动。

第一个故事《前夜》,是一个关于国旗的故事。

每逢重大事件,“升国旗、奏国歌”,在很多孩子看来,都是一件很习以为常的事,可却很少有人知道,新中国第一面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

电影中,由黄渤饰演的工程师林治远,负责在开国大典那天升国旗。林治远带着小助手,忙了整整一个通宵,终于将国旗准确无误的升在天安门上空。

其实,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我们今天看来,升国旗是一件再也简单不过的事,可当时却是一大难题:国旗和国歌,是开国大典三天前才确定的,而且当时,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国家非常困难,很多人连饭都吃不饱,更不要说轻松找到做旗杆的材料了。

当时国家困难到什么程度?1949年开国大典那天,参阅的飞机只有17架,当时,周总理说:“飞机不够,我们就飞两遍。”

当时受阅的山炮方队——那时还是山炮,都是由骡马车拖拽过去的。

记得初中历史教材还有一段毛主席1954年所写的对那时境况的描述: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建国5年后,依然连一辆汽车、一辆拖拉机都造不出来,可见当时,国家是多么的一穷二白。

而现在,仅仅才70年,当我们的专用机车载着最先进的导弹在天安门前再次接受检阅,对比之下,我们才明白:

今天的富强后,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用艰苦的努力和不屈的奋斗一点点换来的。

而1949年天安门前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意义无比重大,它告诉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成立了,我们,从此站起来了,而自己好生活,还要自己创造。”

国家建立起来了,兴旺富强,就成了最紧迫的任务。

第二个故事《相遇》,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

张译饰演的科研人员高远,在和女友确立关系后,就“人间蒸发”了。

再次相遇,是高远受辐射后就医。公交车上,听着女友爱怜的哀怨,高远隐忍不动,直到街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消息传出,高远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看这个片段时,女儿一个劲儿地问我:“妈妈,为什么那个叔叔三年不回家呢?他生病了为什么还不通知家人呢?”

我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讲讲,比电影真实到残酷的背后真实故事。

我们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把刚研制成功的原子弹投到了日本,这很大地瓦解了日本的战斗力,让日本快速投降。

同时,原子弹也让世界明白了,一个国家掌握核武器的重要性。

虽然祖国刚刚成立时,我们国家一穷二白,可再穷,也不能穷国防!

影片中,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那时研发的。从1959年到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研发整整用了5年多的时间。

而这5年间,无数科研、国防人员,前仆后继,就像影片中的高远一样,隐姓埋名,牺牲在了研发第一线。

可因为当时国际环境紧迫,就像影片演的那样,他们中间很多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就牺牲了。

网络上,曾有一张原子弹鼻祖邓稼先和杨振宁的合影。

照片上,邓稼先的右嘴角在滴血,其实那时,他已经因日复一日的实验,遭受到了超剂量的核辐射,邓稼先全身出现了大面积的溶血现象,患上了不治之症。

以邓稼先为首的科研工作者到底有多拼?邓稼先的爱人许鹿希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在一次核试验中,零时后,并没有收到爆炸信号,这就需要在第一时间内,掌握试验爆炸失败的原因。

当时,防化兵们立即在荒无人烟的厂区内来回奔跑寻找,却始终没有发现核弹的痕迹。

后来邓稼先决定亲自去找,当吉普车到了戈壁深处,在核弹疑似掉落的边缘,邓稼先意识到:这里对人的身体有巨大的危害性后,他坚决阻拦了司机和同行的赵副部长,自己下车去找。

他说:“你们谁也别去,我进去。你们去了也找不到,我做的我知道。”

找到那枚已经摔碎的核弹后,邓稼先亲手捡起来弹片检查,原来核弹没有爆炸竟是因为降落伞没打开。

上车后,邓稼先只对赵副部长说了四个字——“平安无事”

而平安无事,只是对于研发、对于试验、对于祖国,对于人民而言。

他自己,却因太过频繁太近距离接触放射性物质,身体,已经快完了……

当时的环境下,邓稼先这些科研人员们,真的是用生命在试验。他们克服身体的疼痛磨难,承受精神上的自我隔断,就是为了中国再也不受欺负,国家能够真真正正地站起来。

这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无缘无故。

今天,我们生活幸福安康,可这一切,都是因为这些支撑国家、民族的基石的鼎力奉献,才有了今天和美的我们。

这一切,都值得我们说给孩子听,说上很多遍,给孩子听。

在那些重要岗位上,我们看到很多人,为祖国、为人民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可在更真实的生活中,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也用他们微小的光和亮,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

就像片段《北京你好》中的出租车司机张北京。

虽然平凡、虽然市井,但他也有“光辉”的一面:

他把自己来之不易的一张奥运开幕式门票,送给了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13岁男孩,满足了男孩看看父亲生前修建的奥运栏杆的梦想。

对于普通人而言,不能为国家做什么大事,那就让我用最悲悯的同情心,做为一方名片,展示这个城市。

这,其实也是北京申奥前,万千真实故事中的一个。

其实,早在1991年,北京就曾申奥过一次,那次申奥,是邓小平提出来的。

那是1990年,当时正在筹办亚运会,邓小平在国家奥林匹克中心和亚运村视察的时候,对工作人员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你们敢不敢申办一次奥运会?”

对于1979年才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1980年才参加了在美国举办的冬季奥运会,1984年才开始真正大规模地参加奥运会的中国,申办奥运会,几乎是不敢想的事。

但奥运会,对于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让世界认识中国,太重要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当时中国的奥委会拼尽全力,四处奔走在各个部委之间,得到很多支持。

他们马不停蹄地搜集整理了承办奥运会的硬件和软件,以及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需求,又实地考察了对市政建设和城市服务的各种要求,探讨了我们承办奥运会的各种能力。

终于在1991年,第一次申奥。可那次申奥,我们失败了。

但,中国人民天生就有股不服输的精神,重整士气后,我们又于1998年,再次申奥。

在2001年申奥成功前后,作为主办城市北京的民众,上到亲自申奥的工作人员,下到普通的老百姓,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都在用兢兢业业地工作,用自己微小的光和亮,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丰富的、热情的中国。

经过社会上上下下多方面的努力,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这是个振奋的消息,更是城市、人民自我提升后的最值得骄傲的事。

正如电影中所演绎的:无数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在细碎的生活中,用尽善尽美的小举动,丰满了我们历史的大进程。

在建国70年大庆之际,回望我们经历的这一切,既骄傲又自豪。

而我想告诉我们的孩子: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站在前人奋斗的基础上,享用着他们奋斗的成果,我们的起点更高,这一切,弥足珍贵,每个人都要珍惜,也值得我们用更好的成绩来回报。

而我们教孩子爱国,不是要孩子们无畏的牺牲自己,而是希望孩子们能珍惜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也能为更好明天继续拼搏奋斗。

空闲时间,不如带孩子去看一场电影,教孩子们大胆爱国,爱那个能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的自己,这,是对孩子最好的精神滋养。

爸妈营亲子日记

每天有上千爸妈

在这里记录美好的亲子生活

生二胎的过程可能很痛苦

但每一个宝宝的诞生总是让人心怀美好

这些幸福的二胎家庭,一起来看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