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的居住房屋,这类房子,有个共性:大多依山而建,干燥通风,且宽敞明亮。
这一特色建筑,遍布苗族、壮族、水族等少数民族,这一发明,还真的感谢土家族!咋这么聪明呢!
古代时,土家族祖先发现在该地建起的民居常常受到猛兽攻击,民居常常被摧毁,百姓生命受到威胁。后来土家族将粗犷的树竿作为作房架,又在它的外侧捆邦上木材,最后铺上竹条,盖上最上面的顶蓬,最初的“空中民宅”修建完成。百姓吃饭睡觉时都在上层,因此也就再也不怕受到猛兽的袭击了,这种民宅就逐渐发展成现在的吊脚楼。
这些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山区里,来到这里你会发现:山区雨多、雾多,且空气非常潮湿,阳光照不进来的时间多,地面就特别容易湿润。但因傍山而建的吊脚楼,远离地面,有了一定的距离,保证了通风,这样才干燥防潮,就连盗贼因为太高,而爬不上。所以,少数民族修建吊脚楼,很大原因也是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吊脚楼一般分为三层,底层一部分,是作为家畜的窝圈,另一部分则放置大件家庭杂物。二层住人,既是家庭的生活空间,也是宴会客人的歌舞场所(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三楼最矮,主要用于存储家里的粮食和种子,是最重要的仓库。不得不说:吊脚楼既方便一家人居住,又节省空间。